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不学-原文
没字碑
五代任圜曰:“崔协不识文字,虚有其表,号没字碑。”
腹负将军
晋党进官太尉,目不知书。一日,扪腹语曰:“吾不负汝!”一家妓应曰:“将军不负此腹,但此腹负将军耳。”
视肉撮囊
庄子曰:“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不行,谓之撮囊。”
马牛襟裾
人不通古今,牛马两襟裾。
书簏
晋傅迪广读书而不解其义,唐李德淹贯古今,而不能属辞,皆谓之书簏。
杕杜
李林甫不识杕杜字,谓韦陟曰:“此云杕杜,何也?”陟俯首,不敢应。
金根车
韩退之子昶,性暗劣,为集贤校理。史传有“金根车”,昶以为误,改“根”为“银”,愈责之。
弄獐
唐姜度生子,李林甫手书贺之曰:“闻有弄獐之喜。”客视之,掩口笑。东坡诗:“甚欲去为汤饼客,却愁错写弄獐书。”
蹲鸱
张九龄一日送芋于萧炅,书称“蹲鸱”。萧答云:“惠芋拜嘉,惟蹲鸱未至。然寒家多怪,亦不愿见此恶鸟也。”九龄以视座客,无不大笑。
纥字
鲁臧武仲名纥,孔子父叔梁纥(纥音恨发切,恨兴轩辖),而世多呼为“核”。萧颖士闻人误呼武仲名,因曰:“汝纥字也不识!”
伏猎
萧炅为侍郎,不知书,常与严挺之书,称伏腊为伏猎。挺之笑曰:“省中岂容伏猎侍郎乎?”乃出之。
春菟
桓温篡位,尚书误写“春搜”为“春菟”,自丞相以下皆被黜。
目不识丁
唐张弘靖曰:“天下无事,尔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个字!”(“个”字误书“丁”字,以其笔画相近也。)
行尸走肉
《拾遗记》:“任末曰:人而不学,乃行尸走肉耳!”
心聋
《列子》:人不涉学,犹心之聋。
白面书生
宋太祖欲北征,沉庆之谏不可。江湛之曰:“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今欲伐国,而与白成书生谋之,曷克有济?”
口耳之学
《杨子》:“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不学-译文
没字碑
五代时期的任圜说:“崔协不认识文字,只是外表光鲜,被称为‘没字碑’。”
腹负将军
晋朝的党进官至太尉,但他不识字。有一天,他摸着肚子说:“我没有亏待你!”他的一位家妓回答说:“将军没有亏待这个肚子,但这个肚子却亏待了将军。”
视肉撮囊
庄子说:“人如果不学习,就像只看到肉;学习而不实践,就像只拿着袋子。”
马牛襟裾
人如果不通晓古今,就像牛马穿着衣服一样。”
书簏
晋朝的傅迪虽然广泛读书但不理解其含义,唐朝的李德虽然博古通今但不能写文章,都被称为‘书簏’。”
杕杜
李林甫不认识‘杕杜’这两个字,对韦陟说:“这里说‘杕杜’,是什么意思?”韦陟低头,不敢回答。”
金根车
韩愈的儿子韩昶,性格愚钝,担任集贤校理。史书中提到‘金根车’,韩昶认为有误,将‘根’改为‘银’,韩愈责备他。”
弄獐
唐朝的姜度生了儿子,李林甫手写贺信说:“听说你有弄獐的喜事。”客人看了,掩口而笑。苏东坡有诗:“很想去做汤饼客,却担心写错了弄獐书。”
蹲鸱
张九龄有一天送芋头给萧炅,信中称芋头为‘蹲鸱’。萧炅回信说:“感谢你送的芋头,但‘蹲鸱’还没到。不过我家有很多怪事,也不愿见到这种恶鸟。”张九龄把信给座客看,大家都大笑。”
纥字
鲁国的臧武仲名叫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纥的发音是恨发切,恨兴轩辖),但世人多误称为‘核’。萧颖士听到有人误称武仲的名字,便说:“你连‘纥’字都不认识!”
伏猎
萧炅担任侍郎,不识字,经常与严挺之通信,将‘伏腊’写成‘伏猎’。严挺之笑着说:“省中怎么能容忍‘伏猎侍郎’呢?”于是将他调离。”
春菟
桓温篡位时,尚书误将‘春搜’写成‘春菟’,从丞相以下的所有官员都被罢免。”
目不识丁
唐朝的张弘靖说:“天下太平无事,你们这些人拉两石弓,不如认识一个字!”(‘个’字误写成‘丁’字,因为它们的笔画相近。)
行尸走肉
《拾遗记》中记载:“任末说:人如果不学习,就是行尸走肉!”
心聋
《列子》中说:“人如果不学习,就像心聋了一样。”
白面书生
宋太祖想要北征,沉庆之劝谏不可。江湛之说:“耕种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现在要征伐国家,却与白面书生商量,怎么能成功呢?”
口耳之学
《杨子》中说:“小人的学习,只是耳朵听进去,嘴巴说出来;口耳之间只有四寸,怎么能美化七尺的身躯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不学-注解
没字碑:指崔协不识文字,虚有其表,比喻外表华丽而无实际内容的人或事物。
腹负将军:指晋党进官太尉,目不知书,比喻有地位而无学识的人。
视肉撮囊:庄子的话,比喻人如果不学习,就像只有肉体没有灵魂;如果学习而不实践,就像把知识装在袋子里而不使用。
马牛襟裾:比喻人不通古今,像牛马一样只知穿衣吃饭。
书簏:指晋傅迪和唐李德,他们虽然读书广泛,但不能理解其深意,比喻读书多而不精的人。
杕杜:李林甫不识的字,比喻无知。
金根车:韩愈的儿子韩昶误改史书中的“金根车”为“银根车”,比喻无知而妄改。
弄獐:李林甫误写的贺词,比喻文盲或无知。
蹲鸱:张九龄送芋时用的词,萧炅误解为恶鸟,比喻误解或无知。
纥字:鲁臧武仲的名字,世多误读,比喻无知。
伏猎:萧炅误写的词,比喻无知。
春菟:尚书误写的词,比喻无知。
目不识丁:张弘靖的话,比喻完全不识字。
行尸走肉:任末的话,比喻人不学习,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心聋:列子的话,比喻人不学习,心灵就像聋了一样。
白面书生:江湛之的话,比喻只有书本知识而无实际经验的人。
口耳之学:杨子的话,比喻只靠听和说来学习,而没有深入理解和实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不学-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典故和成语,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学识的重视以及对无知和浅薄的批评。每个故事或成语都富含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学问的态度。
例如,“没字碑”和“腹负将军”都形象地描绘了那些外表光鲜但内在空虚的人物,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的重要性。而“视肉撮囊”和“马牛襟裾”则进一步通过比喻,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知识与行动的结合。
“书簏”和“杕杜”等故事则揭示了即使读书多,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和应用,也是无用的。这些故事和成语不仅具有教育意义,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此外,“金根车”和“弄獐”等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无知可能带来的尴尬和错误,增加了文本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无知和浅薄的批评,更是对知识和学问的颂扬,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知识与智慧的价值。通过这些生动的故事和成语,古人传达了对学识的尊重和对无知的鄙视,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