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政事部-致仕-原文
遗爱
蜘蛛隐
龚舍仕楚,见飞虫触蜘蛛网而死,叹曰:“仕宦亦人之罗网也。”遂挂冠而去。时号为“蜘蛛隐”。
从赤松子游
张良辞高祖曰:“臣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愿足矣。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
鸱夷子皮
范蠡灭吴,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可与同患难,不可以同安乐,遂乘轻舟泛湖而去,自号鸱夷子皮。
东门挂冠
汉逢萌见王莽杀其子,告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遂挂冠东门而去。
思莼鲈
晋张翰,齐王冏辟为大司马功曹。翰见秋风起,思吴江莼羹鲈脍,叹曰:“人生贵适意,安能羁官数千里!”遂命驾而归。
二疏归老
汉疏广为太傅,兄子受为少傅。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岂若告老,以归骸骨。”即日辞官,上许之。故人设饯东门,观者皆曰:“贤者二大夫!”
幞被而出
晋魏舒为尚书郎。时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罢之。舒曰:“我即其人也。”幞被而出。同僚素无清问者咸有愧色。
弃荏席霉
晋文公弃荏席,霉黑。舅犯辞归,言文公弃其卧席之霉黑。舅犯以其弃旧恋新,故辞归。
乞骸骨
汉宣帝朝,丞相韦贤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丞相政仕自贤始。
甘棠
《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召伯巡行南阳,听政于甘棠。后人思其恩泽,故戒勿剪伐。
生祠
汉于公决狱,平民立祠生祀之。生祀始此。
脱靴
唐崔戎自刺史迁官,民拥留抱持,取其靴。今之脱靴始此。
桐乡
前汉朱邑为桐乡令,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后,吏民必葬我于桐乡。后世子孙奉我,或不如桐乡百姓。”
野哭
子产相郑。及卒,国人哭于巷,农夫哭于野,商人罢市而哀,流涕三月,不闻琴瑟之声。
堕泪碑
晋羊祜以清德闻。及死,南州为之罢市,巷哭者声相接,葬于岘山。百姓望其碑者。辄流泪,谓之堕泪碑。
童不歌谣
秦五大夫百里奚卒,秦人巷哭,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
下马陵
董仲舒墓在长安,人思其德,过者下马,人谓之下马陵。后世误称虾蟆陵。
扳辕卧辙
汉侯霸为临淮太守,被召,百姓扳辕卧辙,愿留期年,奔送百里。
截镫留鞭
唐姚崇受代日,民吏泣拥马首,截镫留鞭,止其不去。
众庶从居
魏德梁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转馆陶长,既至,老幼如见父母。二县父老争请留之,郡不能决。会使者至,乃断从贵乡。馆陶众庶从而居者数百家。
与侯同久
柳不华武冈路总管,守境卫民几二十年,民歌之曰:“前有公绰,武冈父母。今之郡侯,无乃其后。足我衣食,安我田亩。我子我孙,与侯同久。”
不犯遗钱
郑棨庐州刺史。黄巢掠淮南,棨移檄请无犯州境,巢为敛兵,州独完。秩满去,遗钱千缗,藏州库。后他盗至,曰:“郑使君钱。”不敢犯。
天赐策
何比干,字少卿,汝阴人,汉武帝朝廷尉。时张汤持法严,而比干务平恕,所全活者数千人,淮南号曰“何公”。忽有老妪造门曰:“先世有阴德及公之身,又治狱多平反。今天赐策,以广公后。”因出怀中策九百九十枚,曰:“子孙佩印符者如此算。”
再任
陶侃再为荆州,黄霸再为颖州,郭伋再为并州,陈蕃再为乐安,寇恂再为河南,耿纯再为东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政事部-致仕-译文
遗爱
蜘蛛隐
龚舍在楚国做官,看到飞虫撞上蜘蛛网而死,感叹道:“做官也是人的罗网啊。”于是辞官离去。当时人称他为“蜘蛛隐”。
从赤松子游
张良向汉高祖辞别时说:“我以三寸不烂之舌成为帝王的老师,被封为万户侯,这是平民的极致,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愿意放弃人间的事务,跟随赤松子去游历。”
鸱夷子皮
范蠡灭掉吴国后,认为在大名之下难以长久安居,而且勾践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共享安乐,于是乘轻舟泛湖而去,自号“鸱夷子皮”。
东门挂冠
汉朝的逢萌看到王莽杀了自己的儿子,告诉朋友说:“三纲已经断绝了!如果不离开,灾祸将会降临。”于是辞官挂冠从东门离去。
思莼鲈
晋朝的张翰被齐王冏任命为大司马功曹。张翰看到秋风起,思念吴江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感叹道:“人生贵在适意,怎么能被官职束缚在千里之外呢!”于是驾车回家。
二疏归老
汉朝的疏广担任太傅,他的侄子疏受担任少傅。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如告老还乡,回归故土。”当天就辞官,皇帝同意了。故人在东门设宴饯行,围观的人都说:“贤者二大夫!”
幞被而出
晋朝的魏舒担任尚书郎。当时朝廷要淘汰郎官,不称职的会被罢免。魏舒说:“我就是那个人。”于是收拾行李离开。同僚中平时没有清誉的人都感到惭愧。
弃荏席霉
晋文公丢弃了发霉的荏席。舅犯辞官回家,说晋文公丢弃了他发霉的卧席。舅犯认为晋文公喜新厌旧,所以辞官回家。
乞骸骨
汉宣帝时期,丞相韦贤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皇帝赐给他黄金百斤,安车驷马,让他回家养老。丞相退休从韦贤开始。
甘棠
《诗经》中说:“茂盛的甘棠树,不要剪伐它,召伯曾在这里休息。”召伯巡行南阳时,在甘棠树下听政。后人怀念他的恩泽,所以告诫不要剪伐甘棠树。
生祠
汉朝的于公断案公正,百姓为他立生祠祭祀。生祠从此开始。
脱靴
唐朝的崔戎从刺史升迁,百姓拥抱着他,取下了他的靴子。现在的脱靴仪式由此开始。
桐乡
前汉的朱邑担任桐乡县令,病重将死时,嘱咐儿子说:“我死后,官吏和百姓一定会把我葬在桐乡。后世的子孙供奉我,可能不如桐乡的百姓。”
野哭
子产担任郑国的宰相。他去世后,国人在巷子里哭泣,农民在田野里哭泣,商人停止营业哀悼,流了三个月的眼泪,听不到琴瑟的声音。
堕泪碑
晋朝的羊祜以清廉著称。他去世后,南州的百姓为他停止营业,巷子里哭声不断,他被葬在岘山。百姓看到他的墓碑,就会流泪,称之为“堕泪碑”。
童不歌谣
秦国的五大夫百里奚去世后,秦人在巷子里哭泣,童子不再唱歌谣,舂米的人不再敲杵。
下马陵
董仲舒的墓在长安,人们怀念他的德行,路过的人都会下马,称之为“下马陵”。后世误称为“虾蟆陵”。
扳辕卧辙
汉朝的侯霸担任临淮太守,被召见时,百姓扳住车辕,躺在车辙上,希望他再留一年,送行百里。
截镫留鞭
唐朝的姚崇受命调任时,百姓和官吏哭泣着抱住马头,截断马镫,留下马鞭,阻止他离开。
众庶从居
魏德梁调任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厉但严肃。转任馆陶长,到任后,老幼都像见到父母一样。两县的父老争相请求他留下,郡里无法决定。正好使者到来,决定让他留在贵乡。馆陶的百姓跟随他迁居的有数百家。
与侯同久
柳不华担任武冈路总管,守卫边境,保护百姓近二十年,百姓歌颂他说:“以前有公绰,是武冈的父母。现在的郡侯,难道不是他的后代吗?他让我们衣食充足,田地安宁。我们的子孙,将与侯爷同久。”
不犯遗钱
郑棨担任庐州刺史。黄巢掠夺淮南时,郑棨发布檄文请求不要侵犯州境,黄巢因此收敛兵力,庐州得以保全。郑棨任期届满离开时,留下千缗钱藏在州库。后来其他盗贼到来,说:“这是郑使君的钱。”不敢侵犯。
天赐策
何比干,字少卿,汝阴人,汉武帝时任廷尉。当时张汤执法严厉,而何比干力求宽恕,保全了数千人的性命,淮南人称他为“何公”。忽然有个老妇人上门说:“先世有阴德及于你,你又平反了许多冤狱。今天赐给你策书,以广你的后代。”于是从怀中拿出九百九十枚策书,说:“子孙佩戴印符的将如此计算。”
再任
陶侃再次担任荆州刺史,黄霸再次担任颖州太守,郭伋再次担任并州太守,陈蕃再次担任乐安太守,寇恂再次担任河南太守,耿纯再次担任东郡太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政事部-致仕-注解
蜘蛛隐:指龚舍因见飞虫触蜘蛛网而死,感叹仕途如同罗网,遂辞官隐居。
从赤松子游:张良辞去官职,表示愿意追随道家仙人赤松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
鸱夷子皮:范蠡在灭吴后,因名声太大难以久居,遂乘船离去,自号鸱夷子皮,象征隐逸。
东门挂冠:逢萌因王莽杀其子,认为三纲已绝,遂在东门挂冠而去,表示辞官归隐。
思莼鲈: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感叹人生贵在适意,遂辞官归乡。
二疏归老:疏广与侄子疏受辞官归老,体现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智慧。
幞被而出:魏舒因自知才能不足,主动辞官,体现了自知之明和谦逊。
弃荏席霉:晋文公弃旧席,象征弃旧恋新,舅犯因此辞归。
乞骸骨:韦贤因老病请求退休,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谦退之风。
甘棠:《诗经》中的甘棠树,象征召伯的恩泽,后人因此戒勿剪伐。
生祠:平民为于公立祠生祀,体现了对清官的敬仰。
脱靴:崔戎迁官时,百姓脱其靴以示挽留,象征民心的深厚。
桐乡:朱邑希望死后葬于桐乡,体现了对百姓的深厚感情。
野哭:子产去世后,百姓在野外哭泣,体现了对他的深切哀悼。
堕泪碑:羊祜去世后,百姓望其碑而流泪,象征其清德深入人心。
童不歌谣:百里奚去世后,童子不歌谣,体现了百姓对他的哀悼。
下马陵:董仲舒墓前,过者下马,体现了对他的敬仰。
扳辕卧辙:侯霸被召时,百姓扳辕卧辙,体现了对他的深厚感情。
截镫留鞭:姚崇受代时,百姓截镫留鞭,体现了对他的挽留。
众庶从居:魏德梁迁官时,百姓争相跟随,体现了他的政绩和民心。
与侯同久:柳不华守境卫民,百姓希望与其同久,体现了对他的深厚感情。
不犯遗钱:郑棨遗钱千缗,后盗不敢犯,体现了他的清廉和民心的深厚。
天赐策:何比干因治狱平反,老妪赠策,象征其阴德和子孙的福报。
再任:陶侃、黄霸等人多次担任同一官职,体现了他们的政绩和民心的深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政事部-致仕-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展现了古代官员在面对仕途、名利、生死等问题时的不同选择和态度。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体现了古人对人生、仕途、隐逸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首先,龚舍的‘蜘蛛隐’和张良的‘从赤松子游’都体现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龚舍因见飞虫触蜘蛛网而死,感叹仕途如同罗网,遂辞官隐居;张良则表示愿意追随道家仙人赤松子,追求超脱世俗的生活。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仕途的复杂心态,既有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范蠡的‘鸱夷子皮’和逢萌的‘东门挂冠’则体现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道德的坚守。范蠡在灭吴后,因名声太大难以久居,遂乘船离去,自号鸱夷子皮,象征隐逸;逢萌因王莽杀其子,认为三纲已绝,遂在东门挂冠而去,表示辞官归隐。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道德的坚守,体现了他们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操守。
再次,张翰的‘思莼鲈’和疏广的‘二疏归老’则体现了对适意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足不辱的智慧。张翰因思念家乡的莼羹鲈脍,感叹人生贵在适意,遂辞官归乡;疏广与侄子疏受辞官归老,体现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智慧。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士人对适意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足不辱的智慧,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最后,魏舒的‘幞被而出’和韦贤的‘乞骸骨’则体现了自知之明和谦逊之风。魏舒因自知才能不足,主动辞官,体现了自知之明和谦逊;韦贤因老病请求退休,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谦退之风。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士人的自知之明和谦逊之风,体现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展现了古代官员在面对仕途、名利、生死等问题时的不同选择和态度。这些典故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也体现了古人对人生、仕途、隐逸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士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指导我们的人生和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