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序-序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序-序-原文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故道听途说,只办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

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

余曰:“不然。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是也。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是也。”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

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

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

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已矣。

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序-序-译文

天下的学问中,最难应付的就是在夜航船上的讨论。

因为那些村夫俗子,他们的学问都是预先准备好的,比如瀛洲的十八学士,云台的二十八将之类的,稍微记错一个名字,他们就会掩口嘲笑。

他们不知道,即使忘记了十八学士、二十八将的名字,实际上对学问和文理并没有影响,反而认为记错一个人名是非常可耻的。

所以,他们只是道听途说,记住几十个名字,就自认为是博学多才的人了。

我因此想到我们八越地区,只有余姚的风俗是,年轻人无不读书,到了二十岁还没有成就,就去学手艺。

所以,所有的工匠和低贱职业的人,他们的《性理》、《纲鉴》都烂熟于心,偶尔问起一件事,人名、官爵、年号、地方都能一一列举,从未出错。

他们的学问之丰富,真是像两脚书柜,但对文理考校却毫无益处,与那些目不识丁的人没有区别。

有人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古人的姓名就不必记忆了。”

我说:“不是这样的。有些姓名与文理无关,不记也无妨,比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之类的。有些与文理有关的,就不可不记,比如四岳、三老、臧榖、徐夫人之类的。”

从前有一个僧人,和一个士子一起住在夜航船上。

士子高谈阔论,僧人感到害怕,蜷缩着脚睡觉。

僧人听到士子的话有破绽,就说:“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说:“是两个人。”

僧人说:“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说:“当然是一个人!”

僧人于是笑着说:“这么说来,且让我伸伸脚。”

我所记载的,都是眼前非常肤浅的事情,我们暂且记住,只要不让僧人伸脚就可以了。

所以就将这本书命名为《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序-序-注解

瀛洲十八学士:指唐代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市)的十八位著名学者,他们在唐太宗时期被召入宫中,参与编纂《晋书》等史书,成为当时文化界的代表人物。

云台二十八将:指东汉末年云台(今河南省洛阳市)的二十八位将领,他们在汉光武帝刘秀的领导下,为东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后世武将的典范。

八越:指古代越国的八个部落,分布在今浙江、福建一带,后泛指浙江地区。

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古代以文化发达著称,尤其是南宋时期,余姚成为文化重镇,涌现出许多著名学者。

性理:指宋明理学中的“性理之学”,主要探讨人性与天理的关系,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纲鉴:指《资治通鉴纲目》,是宋代朱熹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写的简略版史书,成为后世学习历史的重要教材。

八元、八恺:八元指古代传说中的八位贤臣,八恺指八位贤士,均为古代儒家推崇的典范人物。

四岳、三老:四岳指古代传说中的四位山神,三老指古代乡里的三位长者,均为古代礼仪中的重要人物。

臧榖、徐夫人:臧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以廉洁著称;徐夫人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贤妇,以德行闻名。

澹台灭明:澹台灭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两位贤臣,澹台和灭明是两个人,常被误认为是一个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序-序-评注

《夜航船》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本笔记体小品文集,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文化、风俗、人物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本文选自《夜航船》的序言,张岱通过对比村夫俗子与真正学问的差异,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浅薄学风。

张岱在文中指出,村夫俗子虽然能够背诵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等,但他们并不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这种“道听途说”的学问,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博学,实际上却无益于真正的学问和文理。张岱通过这一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批评了那些只注重表面知识而忽视内在修养的人。

张岱进一步以余姚的风俗为例,指出当地年轻人虽然读书勤奋,但往往在二十岁后因未能取得功名而转行从事手艺。尽管他们对《性理》、《纲鉴》等经典著作烂熟于心,能够准确列举人名、官爵、年号、地方等细节,但这些知识并未能转化为真正的学问,反而使他们成为“两脚书厨”,与目不识丁的人并无本质区别。张岱通过这一现象,表达了对当时教育制度的反思,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应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而应注重理解和应用。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张岱通过一个僧人与士子的对话,进一步讽刺了那些自以为博学却实际上浅薄的人。士子高谈阔论,却连澹台灭明是两个人还是一个人都分不清,最终被僧人识破,不得不“伸伸脚”。这一情节生动地揭示了那些只注重表面知识而忽视内在修养的人的尴尬处境,同时也表达了张岱对真正学问的追求。

总的来说,张岱在《夜航船》序言中通过对村夫俗子、余姚风俗以及僧人与士子对话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批评了那些只注重表面知识而忽视内在修养的人。张岱主张真正的学问应注重理解和应用,而不仅仅是记忆。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序-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62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