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春-原文
邹律回春
刘向《别录》:燕有寒谷,黍稷不生,邹衍吹律,暖气乃至,草木皆生。
端月
《索隐》曰:“秦二世三年正月,以避秦始皇讳,改名端月,至汉始易。”
立春
楚俗立春日,门贴宜春字。唐人立春日作春饼,生菜号春盘。
元日
伏羲置元日。汉武置岁元、月元、时元。
贺正
汉高祖十月定秦,遂为岁首。七年,长乐宫成,制群臣朝贺仪,改用夏正。建寅之月,则元日贺,始高祖。
元日至八日
东方朔占曰:正月元日至八日,一鸡,二犬,三豕,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其日晴明,主所生之物繁衍,阴雨则夭折。
人日
宋富郑公于正月七日朝见,真宗劳之曰:“今日卿至,可谓人日。”
天庆节
宋真宗以正月三日为天庆节。
造华胜
晋人日造华胜相遗,剪彩缕金插鬓。
悬羊磔鸡
元旦县官悬羊头于门,又磔鸡覆之。草木萌动,羊啮百草,鸡啄五谷,杀之以助生气也。
桃符
黄帝于元旦立桃板,门上画神荼、郁垒。尧时献重明鸟如鸡。国人利宝鸡,户上悬苇索,插符。三代异尚,夏插茭苇,即今插芝麻秸。殷螺首以谨闭塞也,一名椒图。周桃梗。
屠苏酒
屠苏,庵名。汉时有人居草庵造酒,除夕以药襄浸酒中,辟除百病,故元日饮之。其饮法:先少者,后老者。以少者得岁,故先之;老者失岁,故后之。
椒觞
元日取椒置酒中饮之,谓之椒觞。以椒为玉衡星精,服之令人却老。
迎春
周制迎春。唐中宗制迎春彩花。
五辛盘
元日取五木煎汤沐浴,令人至老发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庾诗:“聊倾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火城
元日晓漏前,宰州三司金吾以桦烛数百炬,拥马前后如城,谓之火城。元夕放灯
以正月十五天官生日放天灯,七月十五水官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地官生日放街灯。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丙午诏,罢中元、下元两夜灯。
买灯
上元张灯,止三夜,其十七、十八,始于钱王,入贡疏买两夜灯。干德五年正月有诏:“上元张灯,旧止三夜。朝廷无事,区宇乂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
广陵灯
唐玄宗元夕与天师叶静能登虹桥,往广陵看灯。士女望见,以为神仙。帝敕伶人奏《霓裳曲》。数日后,广陵果奏其事。
踏歌入云
唐睿宗于安福门外作灯树,高二十丈,宫女千数,并长安少妇千余人,衣锦绣,于灯轮下踏歌三日,令朝士作歌,以纪其胜。歌中有“踏歌声调入云中”之句。
金吾不禁
《西京杂记》:“西都京城街衢,有执金吾晓夜传呼,以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卯刚
正月卯日,佩卯刚辟邪。唐制:正月下旬送穷,晦日湔裳。
卜紫姑
紫姑,人家侍妾,为大妇所杀,置之厕中。后人作其形于厕,元夕迎之,能占农事及桑叶贵贱。
青藜照读
元夕人皆游赏,独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太乙真人以青藜杖燃火照之。
耗磨日
正月十六日谓之耗磨日,人皆饮酒,官司不令开库。
天穿日
正月二十日为天穿,以红彩系饼饵投屋上,谓之补天。
水湄度厄
元日至晦日,士女悉湔裳,酌酒于水湄,以为度厄雨。
雨水
前此为霜为雪,水气凝结。立春后,天气下降,当为雨水。
中和节
唐李泌以二月朔为中和节,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问遗,酿宜春酒,祭句芒神,百官进农书。
磔鸡
魏文帝制。春分磔鸡,祀厉殃。
花朝
二月十二日谓之花朝。俗传是日为百花生日。徐文长考是十五日,谓的确不差。东京以是日为扑蝶会。
勾龙
《左传》:共工氏有子曰勾龙,能平水土。故祀以为社神,于仲春祭之。
清明
清明万物齐于巽。巽。洁也,齐也。清明取洁齐之义。
谷雨
言滋五谷之雨也。
清明取火
唐制,清明取火以赐近臣。韩翃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探春
《天宝遗事》:都人士女,至春时,郊外为探春之宴。
飞英会
范蜀公居许,作“长啸堂”,前有荼(上艹下縻),花时宴客,有花落酒杯中,饮以大白,举座无遗,谓飞英会。
斗花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士女斗花,栽插以奇,多者为胜。皆用多金市名花,以备春时之斗。
花茵
开元时,学士许慎,春日宴客花圃,不张幄设座,使童仆聚落花铺坐下,曰:“吾自有花茵。”
移春槛
开元中,富家至春时,以各花植木槛中,下设轮脚,挽以彩,所至牵引,以供观赏,号移春槛。
护花铃
宁王春时纫红丝为绳,缀金铃,系花梢。有鸟雀翔集,则令园吏掣铃索以惊之,号护花铃。
治聋酒
《石林诗话》:世言,社日饮酒治耳聋。五代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
罢社
汉王修年七岁,母以社日亡。来岁社,修哭之哀,邻父老皆为之罢社。
禁火
《十六国春秋》:石勒下令寒食不许禁火。后有冰雹之异,徐元曰:“介子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未宜替也。”勒从之,令并州复寒食如故。
寒食
冬至后一百六日谓之寒食,以介子推是日焚死,晋文公禁火而志痛也。
雕卵
周制,季春雕卵斗鸡子,始为寒食戏。
秋千舞
玄宗制,寒食秋千舞。
出祭
后唐庄宗制,寒食出祭。
拜墓
唐制,清明拔河戏,踏青士大夫拜墓。
上巳
洛阳上巳日,妇女以荠花蘸油,祝而洒之水上,若成龙凤花卉之状则吉,曰油花卜。
祓禊
起于汉成帝。三月上巳日,官民皆祓禊于东流水上。禊者,洁也,于水上盥洁之也。巳者,止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踏青
三月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侍臣于是日进踏青履。王通臾诗:“结伴踏青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柳圈
唐制,上巳祓禊,赐侍臣细柳圈,云:“带之免虿毒瘟疫。”今小儿清明戴柳圈,本此。
周公制,上巳女巫禊于水上。郑制,上巳溱洧祓除,秉兰招魂续魄。
流觞
兰亭流觞曲水,不始于兰亭。周公卜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诗曰:“羽觞随波”。
观灯赐钞
永乐十年元宵,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遂岁以为常。时尚书夏元吉侍母观鳌山,上命之。命中官赉钞二百锭,即其家赐之,曰:“以为贤母欢也。”
社无定期
一云春分后戊日为春社,秋分后戊日为秋社。春社燕来,秋社燕去。一云立春立秋后第五戊为社日。
梅花点额
刘宋寿阳公主,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点额上,愈媚。因仿之,而贴梅花钿。
桑叶贵贱
三月十六晴则贵,阴雨则贱。谚曰:“三月十六暗叇叇,桑叶载去又戴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春-译文
邹律回春
刘向在《别录》中记载:燕国有一个寒冷的山谷,谷物无法生长,邹衍吹奏律管,暖气随之而来,草木开始生长。
端月
《索隐》中说:“秦二世三年的正月,为了避讳秦始皇的名字,改名为端月,直到汉朝才改回来。”
立春
楚国的习俗是在立春这天,门上贴上“宜春”二字。唐朝人在立春这天制作春饼,生菜被称为春盘。
元日
伏羲设立了元日。汉武帝设立了岁元、月元、时元。
贺正
汉高祖在十月平定秦国,于是将十月定为岁首。七年后,长乐宫建成,制定了群臣朝贺的仪式,改用夏历。建寅之月,即元日贺,始于汉高祖。
元日至八日
东方朔占卜说:正月初一到初八,分别对应鸡、犬、猪、羊、马、牛、人、谷。如果这几天天气晴朗,预示着所对应的生物会繁衍;如果阴雨,则预示着夭折。
人日
宋朝的富郑公在正月初七朝见皇帝,宋真宗慰劳他说:“今天你来了,可以说是人日。”
天庆节
宋真宗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
造华胜
晋朝人在人日这天制作华胜互相赠送,用彩色的丝线剪成花样,插在鬓角。
悬羊磔鸡
元旦这天,县官在门上悬挂羊头,再杀鸡覆盖在上面。草木开始萌动,羊吃百草,鸡啄五谷,杀它们是为了助长生气。
桃符
黄帝在元旦这天立桃木板,门上画神荼、郁垒两位神。尧时献上重明鸟,形状像鸡。国人认为宝鸡有利,门上悬挂苇索,插符。夏朝插茭苇,即现在的芝麻秸。殷朝用螺首来谨防闭塞,也叫椒图。周朝用桃梗。
屠苏酒
屠苏是一个庵的名字。汉朝时有人住在草庵里酿酒,除夕时将药囊浸在酒中,用来辟除百病,所以元日这天饮用。饮用的顺序是先少后老,因为年轻人得岁,所以先饮;老年人失岁,所以后饮。
椒觞
元日这天取椒放入酒中饮用,称为椒觞。因为椒是玉衡星的精华,服用后可以使人返老还童。
迎春
周朝有迎春的仪式。唐中宗制定了迎春彩花。
五辛盘
元日这天取五木煎汤沐浴,可以使人到老头发不白。道家称青木香为五香,也叫五木。庾信有诗:“聊倾柏叶酒,试奠五辛盘。”
火城
元日黎明前,宰州三司的金吾用桦木蜡烛数百支,前后簇拥着马匹,像城墙一样,称为火城。元夕放灯
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日,放天灯;七月十五是水官的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是地官的生日,放街灯。宋太宗淳化元年六月丙午下诏,取消中元、下元两夜的灯会。
买灯
上元节张灯,原本只有三夜,十七、十八两夜是钱王开始的,他上疏请求买两夜的灯。干德五年正月有诏:“上元张灯,原本只有三夜。朝廷无事,天下太平,正值丰收之年,应该让百姓尽情欢乐。命令开封府再放十七、十八两夜的灯。”
广陵灯
唐玄宗在元夕这天与天师叶静能登上虹桥,前往广陵看灯。士女们看到他们,以为是神仙。皇帝命令伶人演奏《霓裳曲》。几天后,广陵果然奏报了这件事。
踏歌入云
唐睿宗在安福门外建造了高达二十丈的灯树,数千名宫女和长安的少妇们穿着锦绣衣服,在灯轮下踏歌三天,命令朝臣作歌,以纪念这一盛况。歌中有“踏歌声调入云中”的句子。
金吾不禁
《西京杂记》记载:“西都京城的街道上,有执金吾日夜传呼,禁止夜行,只有正月十五这天敕令金吾放松禁令,前后各一天,称为放夜。”
卯刚
正月的卯日,佩戴卯刚可以辟邪。唐朝的制度是:正月下旬送穷,晦日湔裳。
卜紫姑
紫姑是别人家的侍妾,被大妇杀害,尸体被扔在厕所里。后人制作她的形象放在厕所里,元夕这天迎接她,她能占卜农事和桑叶的贵贱。
青藜照读
元夕这天人们都去游玩赏灯,只有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太乙真人用青藜杖点燃火焰为他照明。
耗磨日
正月十六日称为耗磨日,人们都饮酒,官府不允许开库。
天穿日
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用红彩系着饼饵投到屋顶上,称为补天。
水湄度厄
从元日到晦日,士女们都到水边湔裳,酌酒于水湄,以为可以度过厄运。
雨水
在此之前是霜雪,水气凝结。立春后,天气下降,应当下雨。
中和节
唐朝的李泌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用青囊盛装百谷瓜果的种子互相赠送,酿造宜春酒,祭祀句芒神,百官进献农书。
磔鸡
魏文帝制定的制度。春分这天杀鸡,祭祀厉殃。
花朝
二月十二日称为花朝。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徐文长考证是十五日,认为确实不差。东京在这一天举行扑蝶会。
勾龙
《左传》记载: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勾龙,能够平定水土。所以祭祀他为社神,在仲春时节祭祀他。
清明
清明时节万物齐于巽。巽是洁净、整齐的意思。清明取洁净整齐的意义。
谷雨
意思是滋润五谷的雨。
清明取火
唐朝的制度,清明这天取火赐给近臣。韩翃有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探春
《天宝遗事》记载:都城的士女们在春天时,到郊外举行探春的宴会。
飞英会
范蜀公住在许地,建造了“长啸堂”,前面有荼(上艹下縻)花,花开时宴请客人,有花落入酒杯中,大家一饮而尽,称为飞英会。
斗花
长安的春天,盛行游赏。士女们斗花,栽插奇花,多者为胜。大家都用重金购买名花,以备春天斗花之用。
花茵
开元年间,学士许慎在春天宴请客人时,不设帐篷和座位,让童仆将落花铺在座位下,说:“我自有花茵。”
移春槛
开元年间,富家在春天时,将各种花种植在木槛中,下面设有轮子,用彩绳牵引,供人观赏,称为移春槛。
护花铃
宁王在春天时用红丝绳系上金铃,挂在花梢上。有鸟雀飞来时,园吏拉动铃索惊走它们,称为护花铃。
治聋酒
《石林诗话》记载:世人说,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五代时的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社公今日没心情,为乞治聋酒一瓶。”
罢社
汉朝的王修七岁时,母亲在社日去世。第二年社日,王修哭得非常哀痛,邻居父老都因此停止了社日的活动。
禁火
《十六国春秋》记载:石勒下令寒食节不许禁火。后来有冰雹的异象,徐元说:“介子推是帝乡的神,历代都尊崇他,不应该废除。”石勒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并州恢复寒食节的禁火习俗。
寒食
冬至后一百零六天称为寒食节,因为介子推在这一天被烧死,晋文公禁火以表示哀痛。
雕卵
周朝的制度,季春时节雕刻鸡蛋斗鸡子,开始成为寒食节的游戏。
秋千舞
唐玄宗制定的制度,寒食节举行秋千舞。
出祭
后唐庄宗制定的制度,寒食节出祭。
拜墓
唐朝的制度,清明节举行拔河游戏,士大夫们踏青拜墓。
上巳节
在洛阳的上巳节,妇女们用荠花蘸油,祈祷后将油洒在水上,如果油花形成龙凤或花卉的形状,就认为是吉利的,这被称为油花卜。
祓禊
祓禊起源于汉成帝时期。每年的三月上巳日,官员和百姓都会在东流的水上进行祓禊。禊的意思是清洁,就是在水上洗净身体。巳的意思是停止,意味着邪疾已经去除,祈求福祉。
踏青
三月上巳日,皇帝会在曲江赐宴,都城的人们在江边举行祓禊仪式并饮酒,同时践踏青草,这被称为踏青。侍臣们在这一天会献上踏青鞋。王通臾的诗中说:“结伴踏青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柳圈
唐代的制度,在上巳节进行祓禊时,皇帝会赐给侍臣们细柳圈,并说:“戴上它可以避免毒虫和瘟疫。”现在小孩子在清明节戴柳圈,就是源于此。
周公制定了上巳节时女巫在水上进行祓禊的仪式。郑国的制度是,在上巳节时在溱洧河边进行祓除仪式,手持兰花招魂续魄。
流觞
兰亭的流觞曲水仪式,并不是从兰亭开始的。周公在卜选洛邑时,就利用流水来泛酒,所以诗中说:“羽觞随波”。
观灯赐钞
永乐十年的元宵节,皇帝赐宴给文武群臣,并允许臣民们在午门外观看鳌山灯会三天,之后每年都成为惯例。当时尚书夏元吉陪同母亲观看鳌山灯会,皇帝命令中官送去二百锭钞,直接送到他家,说:“为了让贤母高兴。”
社日没有固定的日期
一种说法是春分后的戊日是春社,秋分后的戊日是秋社。春社时燕子飞来,秋社时燕子飞去。另一种说法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社日。
梅花点额
刘宋时期的寿阳公主,在人日那天躺在含章殿的檐下,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使她更加妩媚。因此人们模仿她,贴上梅花钿。
桑叶的贵贱
三月十六日如果天气晴朗,桑叶就会贵;如果是阴雨天,桑叶就会便宜。谚语说:“三月十六日天气阴沉,桑叶载去又戴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春-注解
邹律回春:邹衍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他吹奏律管以调和气候,使得寒冷的山谷也能生长草木,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端月:秦朝时期,为了避秦始皇的名讳,将正月改名为端月,直到汉朝才恢复原名。
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楚地有在立春日贴‘宜春’字的习俗,唐代则有制作春饼和春盘的传统。
元日: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伏羲和汉武帝都有关于元日的记载和习俗。
贺正:汉高祖刘邦在十月定秦后,将十月定为岁首。后来在长乐宫建成后,制定了群臣朝贺的仪式,改用夏历,元日成为贺岁的开始。
人日:人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七,传说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宋真宗曾在这一天慰问大臣。
天庆节:宋真宗将农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以庆祝和祈福。
造华胜:晋朝时期,人们在人日制作华胜(一种装饰品)互相赠送,用彩缕和金饰装饰发鬓。
悬羊磔鸡:元旦时,县官会在门上悬挂羊头,并用鸡覆盖,以象征草木萌动和五谷丰登。
桃符:黄帝时期,人们在元旦时立桃板,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以驱邪。尧时则有献重明鸟的习俗。
屠苏酒:屠苏是一种草庵,汉代有人在除夕时将药材浸泡在酒中,元日饮用以辟除百病。饮法是从年少者开始,寓意年少者得岁。
椒觞:元日时将椒放入酒中饮用,称为椒觞。椒被认为是玉衡星的精气,服用可以延缓衰老。
迎春:周朝有迎春的仪式,唐中宗时期则有迎春彩花的习俗。
五辛盘:元日时用五木煎汤沐浴,据说可以使人头发保持黑色。道家将青木香称为五香。
火城:元日时,宰州三司金吾会用数百炬桦烛围绕马匹,形成火城,象征光明和繁荣。
元夕放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天官生日,人们会放天灯;七月十五是水官生日,放河灯;十月十五是地官生日,放街灯。
买灯:上元节时张灯三夜,后来钱王入贡时增加了两夜,成为五夜灯会。
广陵灯:唐玄宗在元夕时与天师叶静能登虹桥,前往广陵看灯,被认为是神仙之举。
踏歌入云:唐睿宗在安福门外制作高二十丈的灯树,宫女和长安少妇在灯轮下踏歌三日,歌中有‘踏歌声调入云中’的句子。
金吾不禁:西京杂记中记载,正月十五时金吾会放松夜禁,允许人们夜行,称为放夜。
卯刚:农历正月卯日,人们佩戴卯刚以辟邪。唐代有正月下旬送穷和晦日湔裳的习俗。
卜紫姑:紫姑是传说中被大妇杀害的侍妾,后人将其形象置于厕所,元夕时迎之,据说可以占卜农事和桑叶的贵贱。
青藜照读:元夕时人们都外出游玩,唯独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太乙真人用青藜杖燃火为他照明。
耗磨日:农历正月十六日称为耗磨日,人们饮酒庆祝,官府不开放库房。
天穿日:农历正月二十日称为天穿日,人们用红彩系饼饵投掷屋顶,象征补天。
水湄度厄:元日至晦日,士女们在水边湔裳、酌酒,以祈求度过厄运。
雨水:立春后,天气下降,水气凝结为雨水,标志着春天的进一步到来。
中和节:唐代李泌将农历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人们用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相赠,酿宜春酒,祭句芒神,百官进献农书。
磔鸡:魏文帝时期,春分时磔鸡以祭祀厉殃。
花朝:农历二月十二日称为花朝,传说是百花生日。东京地区有扑蝶会的习俗。
勾龙:《左传》中记载,共工氏的儿子勾龙能平水土,因此被祀为社神,仲春时祭祀。
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齐于巽,象征洁净和整齐。
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滋润五谷的雨水到来。
清明取火:唐代有清明取火赐予近臣的习俗,韩翃有诗描写这一场景。
探春:《天宝遗事》中记载,都人士女在春天时到郊外举行探春之宴。
飞英会:范蜀公在许地作‘长啸堂’,花时宴客,花落酒杯中,饮以大白,称为飞英会。
斗花:长安春天时,士女们斗花,以奇花异草为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名花。
花茵:开元时期,学士许慎在春日宴客时,用落花铺坐下,称为花茵。
移春槛:开元时期,富家在春天时将各种花卉植于木槛中,下设轮脚,供人观赏,称为移春槛。
护花铃:宁王在春天时用红丝绳缀金铃系于花梢,有鸟雀翔集时掣铃以惊之,称为护花铃。
治聋酒:《石林诗话》中记载,社日饮酒可以治耳聋。五代李涛有《春社从李昉求酒》诗。
罢社:汉王修七岁时,母亲在社日去世,次年社日他哀哭不已,邻父老为之罢社。
禁火:《十六国春秋》中记载,石勒下令寒食不许禁火,后因冰雹之异,徐元建议恢复寒食禁火的传统。
寒食:冬至后一百六日称为寒食,因介子推在这一天焚死,晋文公禁火以志痛。
雕卵:周朝时期,季春时雕卵斗鸡子,成为寒食节的游戏。
秋千舞:唐玄宗时期,寒食节时有秋千舞的习俗。
出祭:后唐庄宗时期,寒食节时有出祭的习俗。
拜墓:唐代清明时有拔河戏和踏青的习俗,士大夫们会拜祭墓地。
上巳:古代节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后固定为三月三日,主要活动包括祓禊、踏青等。
祓禊: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通过在水边洗涤身体来驱除邪气和疾病,祈求健康和平安。
踏青:春季郊游的习俗,人们走出家门,到自然中游玩,享受春天的美景。
柳圈:用柳条编成的圈,古代上巳节时佩戴,认为可以避邪和防病。
流觞:古代的一种饮酒游戏,酒杯随水流漂浮,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
观灯赐钞:明朝永乐年间的一种宫廷活动,皇帝在元宵节赐宴群臣,并允许民众观看宫灯,赏赐金钱。
社无定期:指古代社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没有固定的日期,根据春分或秋分后的戊日来确定。
梅花点额:古代女子在额头上点梅花妆,源自刘宋时期的寿阳公主,被认为能增添美丽。
桑叶贵贱:指桑叶的价格随天气变化,晴天时贵,阴雨天时便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天文部-春-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从立春到寒食节的各种节日习俗和仪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文中提到的‘邹律回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利用。‘端月’和‘元日’的记载则展示了古代历法和节日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立春’和‘雨水’等节气的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这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桃符’和‘屠苏酒’等习俗,展示了古人在节日中的驱邪祈福和健康养生的智慧。‘迎春’和‘五辛盘’等仪式,则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火城’和‘元夕放灯’等节日的庆祝方式,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人们对光明的追求。‘踏歌入云’和‘飞英会’等娱乐活动,则反映了古人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清明’和‘寒食’等节日的记载,体现了古人对祖先的怀念和对生命的尊重。‘斗花’和‘花茵’等习俗,则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创造。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节日的习俗和仪式,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这个节日不仅是一个宗教仪式,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祓禊这一仪式,人们表达了对健康和净化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踏青活动则更多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人们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放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踏青活动还促进了社会交往,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柳圈的使用和梅花点额的习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柳圈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保护,它象征着健康和长寿。而梅花点额则是一种美容方式,它体现了古代女性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流觞游戏和观灯赐钞的活动,展示了古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皇帝对臣民的关怀。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宫廷生活,也增强了皇帝与臣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这些古代习俗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的窗口。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