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外国部-外译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外国部-外译-原文

朝鲜国

周为箕子所封国。秦属辽东。汉武帝定朝鲜,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昭帝并为乐浪、玄菟二郡,汉末为公孙度所据。传至渊,魏灭之。晋永嘉末,陷入高丽。高丽本扶余别种,其王高琏居平壤城。唐征高丽,拔平壤,置安东都护府。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并有新罗、百济,以平壤为西京,历宋、辽、金皆遣使朝贡。元时,西京内属。明洪武初,表贺即位,赐以金印,诰封高丽王。后其主昏迷,推门下侍郎李成桂主国事。寻诏更朝鲜,岁时贡献不绝。万历间,关白寇朝鲜,请救于朝,遣兵征复之。

日本国

古倭奴国,其国主以王为姓,历世不易。自汉武帝译通之,光武间始来朝贡。后国乱,人立其女子曰毕弥呼为王,其宗女又继之,后复立男,并受中国爵命,历魏、晋、宋、隋,皆来贡,稍习夏音。唐咸亨初,恶倭名,更名日本,以国近日所出,故名。宋时来贡者,皆礼也。元世祖遣使招谕之,终不至。明洪武初,遣使朝贡,自永乐以来,其国王嗣立皆授册封,其幅员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五畿七道,附庸之国百余。

琉球国

国主有三:曰中山王,曰山南王,曰山北王。汉魏以来,不通中华。隋大业时,令羽骑朱宽访求异俗,始至其国,语言不通,掠一人还。历唐、宋、元,俱未尝朝贡。至明初,三王皆遣使朝贡。后至中山王来朝,许王子及陪臣子来游太学,其山南、山北二王,盖为所并云。

安南国

古南交地,秦为象郡。汉初,南越王赵佗据之。武帝平南越,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建安中改交州,置刺史。唐改安南都护府,安南之名始此。唐末为土豪曲承美窃据,寻为汉南刘隐所并,未几,众推丁涟为州帅。宋干德初内附,寻黎桓篡丁氏,李公蕴又篡黎氏,陈日煚又篡李氏。宋以远译,置不问,皆封为交趾郡王。元兴讨之,遂归附,封安南国王。明洪武初,遣使朝贡,仍旧封号,赐金印。权臣黎季(上邪下牛)弒其主而立其子。永乐初,发兵进讨,俘黎氏父子,郡县其地,设府十七,州四十七,县一百五十七。嗣反叛不常,宣德中,陈氏后陈暠表恳嗣王安南,因弃其地,宥而封之。暠寻死,黎氏遂有其地。嘉靖中,莫登庸篡之,乞降于朝,乃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以登庸为使。万历间,黎氏复立,莫氏窜居高平,诏以黎维谭为都统使,莫敬用为高平令,世守朝贡,毋相侵害。

占城国

古越裳氏界。秦为象郡林邑,汉属日南郡,唐号占城。至明洪武初入贡,诏封占城国王。

暹逻国

本暹与罗斛二国,暹乃汉赤眉遗种。元至正间,暹降于罗斛,合为一国。明洪武初,上金叶表文入贡,诏给印绶,赐《大统历》,且乞量衡为中国式,从之。

爪哇国

古阇婆国。刘宋元嘉中,始通中国,后绝。元时称爪哇。明洪武初朝贡,永乐二年,赐镀金银印。

真腊国

扶南属国,亦名占腊。隋时始通中国,有水真腊,陆真腊,明洪武初入贡。

满刺加国

前代不通中国,自明永乐初朝贡,赐印,诰封国王。九年,国王率其子来朝后,进贡不绝。

三佛齐国

南蛮别种,有十五州。唐始通中国,明洪武初朝贡,赐驼纽镀金印。

浡泥国

本阇婆属,所统十四州。宋太平兴国中,始通中国。明洪武中,进金表;永乐初,王率妻子来朝,卒于南京会同馆。诏谥恭顺,赐葬石子冈。命其妻子还国。

苏门答剌国

前代无考。明洪武中,奉金叶表,贡方物;永乐初,给印诰封之。

苏禄国

国分东西峒,凡三王:东王为尊,西峒二王次之。明永乐间,王率妻子来朝,次德州,卒。葬以王礼,谥曰恭定。遣其妃妾还国。

彭亨国

其前无考。明洪武十一年,遣使表,贡方物。永乐十二年,复入贡。

锡兰山

古无可考。明永乐间,太监郑和俘其王以归,乃封其族人耶巴乃那为王,国人以其贤,故封之。正统天顺间,遣使朝贡。

柯支

古国。明永乐二年,遣使朝贡。

祖法儿

亦名左法儿。前代无考。明永乐中入贡。

溜山

前代无考。明永乐中,遣使入贡。

百花

前代无考。明洪武中入贡。

婆罗

一名娑罗,前代无考。明永乐中入贡。

合猫里

前代无考。明永乐中,同爪哇国入贡。

忽鲁谟斯

前代无考。明永乐中入贡。

西洋古里国

西洋诸番之会。明永乐中,遣使朝贡,封古里国王。

西番

即土番也。其先本羌属,凡百余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唐贞观中,始通中国。宋时,朝贡不绝。元时,曾郡县其地。明洪武初,诏各族奠长,举故有官职者至京授职。自是,番僧有封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法王者,俱赐银印。三年一朝,或间岁赴京朝贡。其地为指挥司三、宣慰司一、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又宣慰司二千户所十七。

撒马儿罕

汉罽宾国地。明洪武、永乐、正统间,俱遣使入贡。

罕东卫

古西戎部落。于明洪武间通贡,置卫,以酋长锁南吉剌思为指挥佥事。

安定卫

鞑靼别部。自明洪武中朝贡,赐织金文绮,立安定、阿端三卫。

曲先卫

古西戎部落也。明洪武四年置卫。

榜葛剌国

西天有五印度国,此东印度也,其国最大,明永乐初入贡。

天方国

古筠冲地。一名西域。明宣德中朝贡。

默德那国

即回回祖国也。初,国王谟罕蓦德生而神灵佑,臣伏西域诸国。隋开皇时,始通中国。

明宣德中,遣使天方国朝贡。

哈烈

一名黑鲁。四面皆大山。维明洪武中,诏谕酋长,赐金币。永乐、正统间,遣使贡马。

于阗

居葱岭北。自汉至唐,皆入贡中国。明永乐初,遣使贡玉璞。

哈蜜卫

古伊吾庐地。为西域诸番往来要地,汉明帝屯田于此。唐为西伊州。明永乐初设卫,封克安帖木儿为忠顺王,赐诰印。

火州

本汉时车师前后王地。汉元帝时,置戊己校尉,屯田于此,名高昌垒。前凉张骏置高昌郡,唐改为交河郡,后陷于吐番。其地为回鹘杂居,故又名回鹘。宋、元皆遣使朝贡。明朝名曰火州。永乐间、宣德间,俱遣使入贡马。

亦力把力

地居沙漠间,疑即焉耆,或龟兹地也。自明洪武以来,入贡不绝。

赤斤蒙古卫

西戎地。战国时月氏居之,秦末汉初属匈奴,汉武帝时为酒泉、敦煌二郡地。唐没于吐番,宋入西夏。明永乐初,故鞑靼丞相率所部男妇来归。诏建千户所,寻升卫。正德时卫遂虚。

土鲁番

汉车师前王地。唐置西州交河郡,析以为县,有安乐城,方一二里,地平衍,四面皆山。明永乐中入贡,至今不绝。然侵夺哈密,犯嘉峪关外七卫,地大人众,视昔悬绝矣。

拂菻

前代无考。明洪武中入贡。

鞑靼

种落不一,历代名称各异。夏曰獯鬻,周曰玁狁,秦汉皆曰匈奴,唐曰突厥,宋曰契丹。自汉后匈奴稍弱,而乌桓兴,自鲜卑灭乌桓,而后魏蠕蠕独盛,自蠕蠕灭,而突厥起。自唐李靖灭突厥,而契丹复强。既而蒙古兼并之,遂代宋称号曰元。至于明兴,元主遁归沙漠,其遗裔世称可汗。永乐初,有马哈木、阿鲁台奉贡惟谨,因封马哈木为顺宁王,阿鲁台为和宁王。正统间,马哈木之孙也先大举入寇。成化中,也先之后称小王子复通贡,其次子曰阿著者先,子三:长吉囊、次俺答、次老把都,而俺答最犷桀。隆庆间执叛人来献,乃封顺义王,其子黄台吉等授都督官,开市通贡。

兀良哈

古山戎地。秦为辽西郡北境,汉为奚所据,所属契丹。元为大宁路北境,明洪武间,割锦义、建剎诸州隶辽东,又设都司于惠州,领营兴,会合二十余卫所,北平行都司也。随封子权为宁王,筑大宁、宽河州、会州、富峪四城,留重兵居守,后以北和来降者众,诏分兀良哈地,置三卫处之,自锦义辽河至白云山曰泰宁,自黄泥洼逾沉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自广宁前屯历喜峰近宣府曰朵颜,命其长为指挥,各领所部为东北外藩。靖难初,首劫大宁,召兀良哈诸酋长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界三卫,移封宁王于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自撒藩篱,而朵颜分地尤最险,与北卤交婚,阴为响导,名曰外卫肘腋之忧。后二卫浸衰,朵颜独强盛,故称朵颜三卫云。

女真

古肃慎地。在混同江之东,开原之北,即金人余裔也。汉曰挹娄,魏曰勿吉,唐曰靺鞨,元曰合兰府。明朝悉境归附,因其部族所居置都司一、卫一百八十有四、千户所二十,官其长为都督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之印,俾仍旧族统厥属,以时朝贡,其地面凡三十八城,二站九口、三河口。

吏部员外郎陈诚所记:洪武间来贡者,则有西洋琐里、琐里、览邦、淡巴。永乐间来贡者,则有古里班卒、阿鲁、阿丹、小葛兰、碟里、打回、日罗夏治、忽鲁母恩、吕宋、甘巴里、古麻剌(其王来朝,至福州卒。赐谥康靖,敕葬闽县)、沼纳扑儿、加异勒、敏真诚、八答黑商、别失八里、鲁陈、沙鹿海牙、赛蓝、火剌札、吃刀麻儿、失剌思、纳失者罕、亦思把罕、白松虎儿、答儿密、阿迷、沙哈鲁、黑葛达。又有同黑葛达来贡者,共十六国,曰南巫里、曰急兰丹、曰奇剌尼、曰夏剌北、曰窟察尼、曰乌涉剌踢、曰阿哇、曰麻利、曰鲁密、曰彭加那、曰舍剌齐、曰八可意、曰坎巴夷替、曰八答黑、曰日落。至于宣德中曾入贡,曰黑娄、曰哈失哈力、曰讨来思、曰白葛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外国部-外译-译文

朝鲜国

周朝时是箕子的封国。秦朝时属于辽东。汉武帝平定朝鲜,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个郡,昭帝时合并为乐浪、玄菟两个郡,汉末被公孙度占据。传到渊时,魏国灭掉了它。晋朝永嘉末年,朝鲜陷入高丽。高丽原本是扶余的别种,其王高琏居住在平壤城。唐朝征讨高丽,攻下平壤,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后唐时,王建取代高氏,并吞了新罗、百济,以平壤为西京,历经宋、辽、金都派遣使者朝贡。元朝时,西京归属元朝。明朝洪武初年,朝鲜上表祝贺明朝即位,赐予金印,诰封高丽王。后来其君主昏庸,推举门下侍郎李成桂主持国事。不久下诏改国号为朝鲜,每年按时进贡不断。万历年间,关白侵犯朝鲜,朝鲜请求明朝救援,明朝派兵征讨并收复了朝鲜。

日本国

古代是倭奴国,其国主以王为姓,历代不变。自汉武帝时开始翻译通使,光武帝时开始来朝贡。后来国家内乱,人们立女子毕弥呼为王,其宗女又继位,后来又立男子为王,并接受中国的爵位任命,历经魏、晋、宋、隋,都来朝贡,逐渐学习中国的语言。唐朝咸亨初年,厌恶倭名,改名为日本,因为国家靠近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叫日本。宋朝时来朝贡的,都是礼节性的。元世祖派遣使者招抚,但最终没有来。明朝洪武初年,派遣使者朝贡,自永乐以来,其国王继位都接受册封,其国土东西南北各有数千里,有五畿七道,附庸国有一百多个。

琉球国

国主有三个: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汉魏以来,不与中华通使。隋朝大业年间,命令羽骑朱宽访求异俗,第一次到达其国,语言不通,抓了一个人回来。历经唐、宋、元,都没有朝贡。到了明朝初年,三王都派遣使者朝贡。后来中山王来朝,允许王子和陪臣的儿子来太学学习,山南、山北二王,大概被中山王吞并了。

安南国

古代是南交地,秦朝时是象郡。汉朝初年,南越王赵佗占据此地。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个郡。建安年间改为交州,设置刺史。唐朝改为安南都护府,安南的名字从此开始。唐朝末年,被土豪曲承美窃据,不久被汉南刘隐吞并,不久,众人推举丁涟为州帅。宋朝干德初年归附,不久黎桓篡夺丁氏,李公蕴又篡夺黎氏,陈日煚又篡夺李氏。宋朝因为距离遥远,不予过问,都封为交趾郡王。元朝兴起讨伐,于是归附,封为安南国王。明朝洪武初年,派遣使者朝贡,仍旧封号,赐予金印。权臣黎季(上邪下牛)弑杀其君主而立其子。永乐初年,发兵进讨,俘虏黎氏父子,将其地设为郡县,设置十七个府,四十七个州,一百五十七个县。后来反叛不断,宣德年间,陈氏后裔陈暠上表请求继承安南王位,于是放弃其地,宽恕并封他为王。陈暠不久去世,黎氏于是占据其地。嘉靖年间,莫登庸篡位,向朝廷乞降,于是降为安南都统使司,以莫登庸为使。万历年间,黎氏复立,莫氏逃到高平,下诏以黎维谭为都统使,莫敬用为高平令,世代朝贡,不得互相侵害。

占城国

古代是越裳氏的边界。秦朝时是象郡林邑,汉朝时属于日南郡,唐朝时称为占城。到了明朝洪武初年入贡,下诏封为占城国王。

暹逻国

原本是暹和罗斛两个国家,暹是汉朝赤眉军的后裔。元朝至正年间,暹投降于罗斛,合并为一个国家。明朝洪武初年,上金叶表文入贡,下诏赐予印绶,赐予《大统历》,并且请求度量衡采用中国式样,朝廷同意了。

爪哇国

古代是阇婆国。刘宋元嘉年间,开始与中国通使,后来断绝。元朝时称为爪哇。明朝洪武初年朝贡,永乐二年,赐予镀金银印。

真腊国

扶南的属国,也叫占腊。隋朝时开始与中国通使,有水真腊,陆真腊,明朝洪武初年入贡。

满刺加国

前代不与中国通使,自明朝永乐初年朝贡,赐予印绶,诰封国王。九年,国王率领其子来朝后,进贡不断。

三佛齐国

南蛮的别种,有十五个州。唐朝时开始与中国通使,明朝洪武初年朝贡,赐予驼纽镀金印。

浡泥国

原本是阇婆的属国,统辖十四个州。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开始与中国通使。明朝洪武年间,进献金表;永乐初年,国王率领妻子来朝,在南京会同馆去世。下诏谥号恭顺,赐葬在石子冈。命令其妻子回国。

苏门答剌国

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奉金叶表,进贡方物;永乐初年,赐予印绶,诰封国王。

苏禄国

国家分为东西峒,共有三个王:东王为尊,西峒二王次之。明朝永乐年间,国王率领妻子来朝,在德州去世。以王礼安葬,谥号恭定。派遣其妃妾回国。

彭亨国

其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洪武十一年,派遣使者上表,进贡方物。永乐十二年,再次入贡。

锡兰山

古代没有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太监郑和俘虏其国王归来,于是封其族人耶巴乃那为王,国人认为他贤能,所以封他为王。正统天顺年间,派遣使者朝贡。

柯支

古代国家。明朝永乐二年,派遣使者朝贡。

祖法儿

也叫左法儿。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入贡。

溜山

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永乐年间,派遣使者入贡。

百花

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入贡。

婆罗

也叫娑罗,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入贡。

合猫里

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与爪哇国一起入贡。

忽鲁谟斯

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入贡。

西洋古里国

西洋诸番的会合之地。明朝永乐年间,派遣使者朝贡,封为古里国王。

西番

即土番。其祖先本是羌族,共有一百多种,散居在河、湟、江、岷之间。唐朝贞观年间,开始与中国通使。宋朝时,朝贡不断。元朝时,曾将其地设为郡县。明朝洪武初年,下诏各族奠长,推举原有官职者到京城授职。从此,番僧有封灌顶国师及赞善王、阐化王、正觉大乘法王、如来大宝法王者,都赐予银印。三年一朝,或隔年赴京朝贡。其地设有指挥司三、宣慰司一、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又宣慰司二千户所十七。

撒马儿罕

汉朝罽宾国的地方。明朝洪武、永乐、正统年间,都派遣使者入贡。

罕东卫

古代西戎的部落。在明朝洪武年间通贡,设置卫所,以酋长锁南吉剌思为指挥佥事。

安定卫

鞑靼的别部。自明朝洪武年间朝贡,赐予织金文绮,设立安定、阿端三卫。

曲先卫

古代西戎的部落。明朝洪武四年设置卫所。

榜葛剌国

西天有五印度国,这是东印度,其国最大,明朝永乐初年入贡。

天方国

古代筠冲地。也叫西域。明朝宣德年间朝贡。

默德那国

即回回的祖国。起初,国王谟罕蓦德生而神灵保佑,臣服西域诸国。隋朝开皇年间,开始与中国通使。

明朝宣德年间,派遣使者到天方国朝贡。

哈烈

又名黑鲁。四周都是大山。明朝洪武年间,皇帝下诏给酋长,赐予金币。永乐、正统年间,派遣使者进贡马匹。

于阗

位于葱岭以北。从汉朝到唐朝,都向中国进贡。明朝永乐初年,派遣使者进贡玉石。

哈蜜卫

古代伊吾庐地。是西域各国往来的重要地方,汉明帝在此屯田。唐朝时是西伊州。明朝永乐初年设立卫所,封克安帖木儿为忠顺王,赐予诰印。

火州

原本是汉朝时车师前后王的领地。汉元帝时,设置戊己校尉,在此屯田,称为高昌垒。前凉张骏设立高昌郡,唐朝改为交河郡,后来被吐番占领。这里是回鹘人杂居的地方,所以又叫回鹘。宋朝、元朝都派遣使者朝贡。明朝称为火州。永乐年间、宣德年间,都派遣使者进贡马匹。

亦力把力

位于沙漠之间,怀疑是焉耆或龟兹的地方。从明朝洪武年间以来,一直进贡不断。

赤斤蒙古卫

西戎的地方。战国时月氏居住在此,秦末汉初属于匈奴,汉武帝时是酒泉、敦煌两郡的领地。唐朝时被吐番占领,宋朝时属于西夏。明朝永乐初年,原鞑靼丞相率领部下男女来归顺。皇帝下诏设立千户所,不久升为卫所。正德年间卫所逐渐空虚。

土鲁番

汉朝时车师前王的领地。唐朝设立西州交河郡,分设为县,有安乐城,方圆一二里,地势平坦,四面都是山。明朝永乐年间开始进贡,至今不断。然而侵占了哈密,侵犯嘉峪关外的七卫,地方大人口多,与过去相比差距很大。

拂菻

前代没有记载。明朝洪武年间进贡。

鞑靼

部落不一,历代名称不同。夏朝叫獯鬻,周朝叫玁狁,秦汉都叫匈奴,唐朝叫突厥,宋朝叫契丹。自汉朝后匈奴逐渐衰弱,乌桓兴起,自鲜卑灭乌桓后,北魏蠕蠕独盛,自蠕蠕灭亡后,突厥兴起。自唐朝李靖灭突厥后,契丹又强大起来。后来蒙古兼并了契丹,取代宋朝称为元朝。到了明朝兴起,元朝君主逃回沙漠,其后裔世称可汗。永乐初年,马哈木、阿鲁台恭敬地进贡,因此封马哈木为顺宁王,阿鲁台为和宁王。正统年间,马哈木的孙子也先大举入侵。成化年间,也先的后代称小王子再次进贡,其次子叫阿著者先,有三个儿子:长子吉囊、次子俺答、三子老把都,其中俺答最为凶猛。隆庆年间抓住叛徒来献,于是封为顺义王,他的儿子黄台吉等人被授予都督官职,开放市场进行朝贡。

兀良哈

古代山戎的地方。秦朝时是辽西郡的北境,汉朝时被奚族占据,属于契丹。元朝时是大宁路的北境,明朝洪武年间,割让锦义、建剎等州隶属辽东,又在惠州设立都司,统领营兴,会合二十多个卫所,是北平行都司。随后封子权为宁王,修建大宁、宽河州、会州、富峪四城,留下重兵驻守,后来因为北方来降的人多,皇帝下诏分割兀良哈的地方,设立三卫安置他们,从锦义辽河到白云山叫泰宁,从黄泥洼越过沈阳铁岭到开原叫福余,从广宁前屯经过喜峰靠近宣府叫朵颜,任命他们的首领为指挥,各自统领部下作为东北的外藩。靖难初年,首先劫掠大宁,召集兀良哈的酋长率领部落跟随行动有功,于是将大宁划给三卫,将宁王移封到南昌,将行都司迁到保定,自撤藩篱,而朵颜分地最为险要,与北方卤族通婚,暗中作为向导,称为外卫肘腋之忧。后来二卫逐渐衰落,朵颜独自强盛,所以称为朵颜三卫。

女真

古代肃慎的地方。在混同江的东边,开原的北边,是金人的后裔。汉朝叫挹娄,魏朝叫勿吉,唐朝叫靺鞨,元朝叫合兰府。明朝时全部归附,根据他们的部族居住地设立一个都司、一百八十四个卫所、二十个千户所,任命他们的首领为都督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务,赐予印章,让他们依旧统领自己的部属,按时朝贡,他们的地方共有三十八座城,两个站九个口、三个河口。

吏部员外郎陈诚所记:洪武年间来进贡的,有西洋琐里、琐里、览邦、淡巴。永乐年间来进贡的,有古里班卒、阿鲁、阿丹、小葛兰、碟里、打回、日罗夏治、忽鲁母恩、吕宋、甘巴里、古麻剌(他们的国王来朝见,到福州时去世。赐谥号康靖,敕令葬在闽县)、沼纳扑儿、加异勒、敏真诚、八答黑商、别失八里、鲁陈、沙鹿海牙、赛蓝、火剌札、吃刀麻儿、失剌思、纳失者罕、亦思把罕、白松虎儿、答儿密、阿迷、沙哈鲁、黑葛达。还有与黑葛达一起来进贡的,共十六国,叫南巫里、急兰丹、奇剌尼、夏剌北、窟察尼、乌涉剌踢、阿哇、麻利、鲁密、彭加那、舍剌齐、八可意、坎巴夷替、八答黑、日落。至于宣德年间曾经进贡的,有黑娄、哈失哈力、讨来思、白葛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外国部-外译-注解

箕子:商朝末年的大臣,因谏纣王不听,被囚禁。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于朝鲜,成为朝鲜的开国君主。

真番、临屯、乐浪、玄菟:汉武帝时期在朝鲜半岛设置的四个郡,分别位于今朝鲜半岛的不同地区,是汉朝对朝鲜的直接统治区域。

公孙度:东汉末年的军阀,曾占据辽东和朝鲜半岛部分地区,自立为辽东侯。

高丽: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始于公元918年,终于1392年,后被朝鲜王朝取代。

安东都护府:唐朝在朝鲜半岛设立的军事行政机构,负责管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王建: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公元918年建立高丽王朝。

新罗、百济: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国家,分别位于半岛的东南和西南部,后为新罗统一。

关白: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官职,相当于摄政,掌握实际政权。

倭奴国: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源自《汉书》。

毕弥呼:日本古代传说中的女王,据说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统治者。

五畿七道:日本古代行政区划,五畿指京都周围的五个地区,七道指全国的七个大区。

琉球国:位于今日本冲绳地区,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为日本吞并。

安南国:今越南的古代名称,历史上曾多次与中国发生战争和朝贡关系。

占城国:位于今越南中南部,历史上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后为越南吞并。

暹逻国:今泰国的古代名称,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真腊国:今柬埔寨的古代名称,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满刺加国:今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地区,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浡泥国:今文莱的古代名称,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苏门答剌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苏禄国: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彭亨国:今马来西亚的彭亨州,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柯支: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祖法儿: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溜山: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百花: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婆罗: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合猫里: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忽鲁谟斯:今伊朗的霍尔木兹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西洋古里国:今印度的卡利卡特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西番:古代中国对西藏地区的称呼,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罕东卫:今中国青海省的东部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安定卫:今中国青海省的西部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曲先卫:今中国青海省的西部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天方国:古代对阿拉伯地区的称呼,主要指今天的沙特阿拉伯一带。

默德那国: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地那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有频繁的朝贡关系。

哈烈: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天的阿富汗境内。

于阗: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哈蜜卫:明朝设立的卫所,位于今天的新疆哈密地区。

火州:古代西域地名,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

亦力把力:古代西域地名,可能位于今天的新疆焉耆或库车地区。

赤斤蒙古卫:明朝设立的卫所,位于今天的甘肃酒泉地区。

土鲁番:古代西域国名,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地区。

拂菻: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鞑靼:古代对蒙古高原及其周边游牧民族的统称。

兀良哈:古代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主要指今天的蒙古族和满族。

女真: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后建立金朝。

吏部员外郎陈诚:明朝官员,负责记录外国使节朝贡的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外国部-外译-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反映了中国在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从朝鲜、日本到琉球、安南,再到占城、暹逻等国,这些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向中国朝贡,显示出中国作为东亚文明中心的地位。

文本中提到的‘箕子封朝鲜’、‘汉武帝定朝鲜’等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早期影响,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外扩张和统治的策略。朝鲜半岛作为中国的近邻,历史上多次受到中国的直接或间接统治,这种关系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日本在文本中被描述为‘古倭奴国’,并提到其国主以王为姓,历世不易。这表明日本在古代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和政治联系,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日本通过朝贡和学习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

琉球国在文本中被描述为‘汉魏以来,不通中华’,直到隋朝才首次与中国接触。这表明琉球在古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直到隋唐时期才开始与中国建立联系。琉球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亚海上贸易的重要节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在明朝时期频繁向中国朝贡。

安南国在文本中被描述为‘古南交地’,历史上曾多次与中国发生战争和朝贡关系。安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南亚与中国之间的重要桥梁,历史上安南的统治者多次向中国朝贡,以换取中国的支持和保护。

占城国、暹逻国、爪哇国等东南亚国家在文本中也被多次提及,这些国家在古代通过海上贸易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尤其是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使得这些国家频繁向中国朝贡。

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西亚和中亚国家,如撒马儿罕、天方国等,这些国家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和文化联系。尤其是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国与西亚和中亚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些国家通过朝贡和贸易,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关系,也反映了中国在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古代作为一个文明中心的地位,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明朝时期西域及周边国家的朝贡情况,反映了明朝与西域各国的外交关系。文中提到的国家如哈烈、于阗、火州等,都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这些国家的朝贡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文中提到的哈蜜卫、赤斤蒙古卫等地,是明朝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设立的军事卫所。这些卫所的设立,不仅巩固了明朝的边疆防御,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鞑靼、兀良哈、女真等民族的记载,反映了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复杂关系。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曾多次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但也有过和平共处的时期。明朝通过封赏、联姻等手段,试图稳定与这些民族的关系,以维护边疆的安宁。

吏部员外郎陈诚的记录,为我们了解明朝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所记录的各国使节的朝贡情况,不仅展示了明朝的国威,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明朝的外交史、民族关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明朝与西域及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通过对这些记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明朝的边疆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国际交往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外国部-外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5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