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地理部-疆域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地理部-疆域-原文

九州

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北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历代方舆

商九州,周亦九州。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分天下为十三部。三国蜀制巴蜀,置二州。吴北据江、南尽海,置五州。魏据中原,置十二州。晋制十九州。唐分十道,玄宗分十五道。宋分二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天下为二十三道。明分两直隶、十三省。

吴越疆界

钱王以苏州平望为界,据浙闽,共一十四州。

古扬州所辖之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

古会稽所辖之地,浙江除温、台,九府:杭、嘉、湖、处、宁、绍、金、衢、严;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兴、建、延、邵;南直隶苏、松、常、镇四府,共二十府。会稽郡驻匝苏州府。

二周

镐京为西周,洛阳为东周。

两都

前汉都长安,曰西都;东汉都洛阳,曰东都。

蜀三都

成都、新都、广都。

魏五都

魏因汉祚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

三辅

长安以京兆、冯翊、扶风为三辅;宋都汴梁,以郑州、滑州、汝州为三辅。

三亳

曹州考城县曰北亳,西京谷熟县曰南亳,西京偃师县曰西亳。

三吴

苏州曰东吴,润州曰中吴,湖州曰西吴。

三楚

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

三齐

临淄曰东齐,博阳曰济北,蓬州即墨曰胶东。

三蜀

成都为蜀都,汉高分置汉广,汉武分置犍为。

三晋

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三家皆晋卿,故曰三晋。

三秦

章邯都废丘,司马欣都栎阳,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将,项羽分关中地以王之,曰三秦。

三虢

太阳曰北虢,荥阳曰东虢,雍州曰西虢。

三越

吴越杭州、闽越福州,南越广州。

三巴

渝州为巴中,绵州为巴西,归夔、鱼复、云安为巴东。

三湘

曰湘乡,曰湘潭,曰湘原,在湖南,属潭州。

三河

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内,尧都曰河东。

四京

开封曰东京,河内曰西京,应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四辅

唐都长安,以同州、华州、岐州、蒲州为四辅。

四川

成都为西川,潼州为东川,利州为北川,夔州为南川。

五服

《禹贡》:五服,曰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计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九服,曰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谓之服者,责以服事天子为职也。

百二山河

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故曰百二山河。

九边

明朝设以限华夷。洪武初设重镇六,曰宣府,曰大同,曰甘肃,曰辽东,曰延绥,曰宁夏;永乐初增设蓟州;正统间又增榆林、固原,是为九边。

六关

直隶三关,曰居庸,曰紫荆,曰倒马。山西三关,曰雁门,曰宁武,曰偏头。

陶唐九州

冀州,《禹贡》:帝都之地三面距河,时盖黄河由冀入海也。《释名》:冀州,其地有险有易,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也。《春秋元命苞》曰:昴毕之间为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兖州,《禹贡》:济河惟兖州。谓东南据济,西北距河,盖冀之东南也。《元命苞》曰:五星流为兖州。兖之言端也,言阳精端,其气纤杀,分为郑国。

青州,《禹贡》:海岱惟青州。谓东北距海,西南距岱,又在兖之东也。《释名》:青州在东,取生物而青也。《元命苞》曰:虚危之精,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

徐州,《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谓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又在青州之南也。《元命苞》曰:天弓星司弓弩,流为徐州,别为鲁国。徐之为舒也,言阴牧内雨,安详也。

扬州,《禹贡》,淮海惟扬州。谓北至淮,东南至海。又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也。”《元命苞》曰: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立为扬山。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谓北距南条前山,南包衡山之阳,盖在扬州之西,而豫州之西南也。《释名》:荆,警也。南蛮数为寇逆,言当警备之也。《元命苞》曰:轸星散为荆州,分为楚国。

豫州:《禹贡》:荆河惟豫州。谓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距大河,盖在冀州之南,荆州之北,徐、兖之西也。《元命苞》曰:钩钤星别为豫州。言地在九州之中,所在常安豫也。

梁州,《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谓东距华山之南,西距黑水,盖在雍州之南,荆州之西也。以西方属金,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当夏殷,为蛮夷之国,至周始并入雍州。雍州,《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谓西距黑水,东距西河,盖在冀州之西,梁州之北。《太康地记》:雍州并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阳所不及,阴气雍阏,故取名焉。《元命苞》曰: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

虞十二州

九州之外,分设并州,则盖冀之东北无闾之余地也。《元命苞》曰:营室星流为并州,分为郑国,立为朋山。并之言诚也。精全及并,其气勇抗。诚,信也。

幽州,即冀东恒山诸地,盖在北幽昧之地也。《元命苞》曰: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营州,即青之东北、辽东等处。《释名》:齐卫之地,于天文属营室,故取其名。盖舜为冀、青

地广而分之也。

周九州

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其薮泽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阳也),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盖通以一州之民计之,二分为男,五分为女也),其畜鸟兽,其谷宜稻。

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薮泽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颖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鸟兽,其谷宜稻。

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薮泽曰圃田,其川荥雒,其浸波溠(音诈),其利材漆丝,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六扰(鸡、豚、犬、马、牛、羊也),其谷宜五种(稻、黍、稷、麦、菽也)。

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其薮泽曰望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鱼,其民二男二女,其畜鸡狗,其谷宜稻麦。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泰山,其薮泽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卢维,其利蒲鱼,其民三男三女,其畜六扰,其谷宜四种。

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其薮泽曰弦蒲(在沂阳),其川泾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马,其谷宜黍稷。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辽东),其薮泽曰貕养(在莱阳),其川河泲,其浸菑时(莱芜殷阳),其利鱼盐,其民一男三女,其畜牛马羊豕,其谷宜黍麦稻。

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薮泽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阳,潞出归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谷宜黍稷。

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其薮泽曰昭余邪(在邬),其川虖池呕夷,其浸涞易,其利布泉,其民二男三女,其畜牛马犬豕羊,其谷宜五种。

秦三十六郡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颖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齐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汉十三部

汉分天下为十三部,每部置刺史,领天下郡国一百三。

司隶校尉(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

豫州刺史(领颖川、汝南、沛郡、梁国、鲁国五郡)。

冀州刺史(领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十郡)。

兖州刺史(领陈留、东郡、山阳、济阴、泰山、城阳、东平七郡)。

徐州刺史(领琅琊、东海、临淮、泗水、楚国五郡)。

青州刺史(领平原、千乘、济南、齐郡、北海、东莱、胶东、高密、菑川九郡)。

荆州刺史(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广陵、长沙八郡)。

扬州刺史(领镇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六郡)。

益州刺史(领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犍为、越雟、牂牁、益州八郡)。

凉州刺史(领安定、北城、陇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长掖、酒泉、敦煌十郡)。

并州刺史(领太原、上党、上郡、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裹、雁门九郡)。

幽州刺史(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乐浪、玄菟十一郡)。

交州刺史(领海南、郁林、苍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

三国州郡

蜀汉全制巴蜀,置二郡,日益州(成都)、曰梁州(汉中),有郡二十。

先主初置九郡,曰巴东、曰巴西、曰梓潼、曰河阳、曰文山、曰汉嘉、曰朱提、曰云南、曰涪陵,并得旧汉,曰巴郡、曰广汉、曰犍为、曰牂牁、曰越雟、曰益州、曰汉中、曰永昌、曰南安、曰武都。

孙吴北据江南尽海,置州五,曰交州(安南)、曰广州(南海)、曰荆州江陵、曰郢州江夏、曰扬州丹阳。

孙权置临贺、武昌、朱厓、新安、卢陵五郡。

孙亮又置临川、临海、衡阳、湘东四郡。

孙休又置天门、建平、合浦三郡。

孙皓置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平阳、桂林、荥阳十一郡。

因立宜阳一郡,并汉十八郡,共四十三郡。

魏据中原,有州十二,曰司隶(河南)、曰豫州(谯)、曰荆州(襄阳)、曰兖州(武威)、曰青州(临淄)、曰徐州(彭城)、曰凉州(天水)、曰秦州(上邽)、曰冀州(代郡)、曰幽州(范阳)、曰并州(晋阳)、曰扬州(寿春)。

晋十九州

曰司州(河南)、曰兖州(濮阳)、曰豫州(项城)、曰冀州(赵郡)、曰并州(晋阳)、曰青州(临淄)、曰徐州(彭城)、曰荆州(江陵)、曰扬州(初寿春,后建业)、曰雍州(京兆)、曰秦州(上邽)、曰益州(成都)、曰梁州(南郑)、曰宁州(云南)、曰幽州(范阳)、曰平州(昌黎)、曰交州(番禺)、曰凉州(武威)。

唐十道

自晋藩阴败,复南北分争,州郡割裂,宋、齐、梁、陈,狃于江左,隋氏虽能混一,而享祚不长。

至唐太宗肇造区夏,并有州郡,始因山以形便,分天下为十道,曰关内、曰河南、曰河东、曰河北、曰山南、曰陇右、曰淮南、曰江南、曰剑南、曰岭南。

贞观十五年大,凡州府三百五十八。

玄宗开元初,又分为十五道,曰京畿(西京)、曰都畿(东都)、曰关内(京官遥领)、曰河南(陈留)、曰河北(魏郡)、曰陇右(西平)、曰山南东(襄阳)、曰山

南西(汉中)、曰江南东(吴郡)、曰江南西(豫章)、曰剑南(蜀郡)、曰淮南(广陵)、曰黔中(贵州)、曰岭南(南海)。

宋二十三路

太宗分天下为十五路,至仁宗又分为二十三路,曰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曰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曰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曰陕西路,曰秦凤路,曰河东路,曰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曰两浙路,曰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曰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曰成都路,曰梓州路,曰利州路,曰夔州路,曰福建路,曰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元十二省

元建中书省十二,辖天下州郡,曰都省(治腹里路)、曰河南行省(汴梁)、曰湖广行省(武昌)、曰浙江行省(杭州)、曰江西行省(龙兴)、曰陕西行省(京兆)、曰四川行省(成都)、曰云南行省(中庆)、曰辽阳行省(辽东)、曰镇东行省(高丽)、曰甘肃行省(甘州)、曰岭北行省(和州)。又分天下为二十二道。

明两直隶十三省

北直隶八府,十七州,一百一十六县,赋六十万一千。(北京在顺天。)

南直隶十四府,十七州,九十六县,赋五百九十九五万千。(南京在应天。)

河南八府,十州,九十六县,赋二百四十一万四千。(省城在开封。)

陕西八府,二十二州,九十五县,赋一百九十二万九千。(省城在西安。)

山东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赋二百八十五万一千。(省城在济南。)

湖广十五府,十六州,一百零七县,赋二百十六万七千。(省城在武昌。)

浙江十一府,一州,七十五县,赋二百五十一万。(省城在杭州。)

江西十三府,一州,七十七县,赋二百五十二万八千。(省城在南昌。)

福建八府,五十七县,赋一百一十万一千。(省城在福州。)

山西五府,二十州,七十八县,赋二百二十七万四千。(省城在太原。)

四川八府,二十州,一百零七县,赋一百二十万六千。(省城在成都。)

广东十府,八州,七十五县,赋一百一万七千。(省城在广州。)

广西十一府,四十七州,五十三县,赋四十三万一千。(省城在桂林。)

云南十四府,四十一州,三十县,赋一十四万。(省城在云南。)

贵州八府,六州,六县,赋四万七千。(省城在贵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地理部-疆域-译文

九州

人皇氏的九个兄弟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分别是梁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雍州、冀州、豫州和扬州。到了舜的时代,由于冀州和青州的土地广阔,舜将冀州东部的恒山地区划分为并州,将东北的医无闾地区划分为幽州,又将青州的东北部划分为登州,最终形成了十二个州。

历代方舆

商朝和周朝都沿用了九州的划分。秦朝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汉朝则划分为十三个部。三国时期,蜀国在巴蜀地区设置了两个州,吴国占据了长江以北和以南的沿海地区,设置了五个州。魏国占据了中原地区,设置了十二个州。晋朝设置了十九个州。唐朝将天下划分为十个道,唐玄宗时期增加到十五个道。宋朝划分为二十三个路,元朝设置了十二个省,并将天下划分为二十三个道。明朝则划分为两个直隶和十三个省。

吴越疆界

钱王以苏州的平望为界,占据了浙江和福建,共十四个州。

古扬州所辖之地,包括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江西,共六个省。

古会稽所辖之地,包括浙江除温州和台州之外的九个府:杭州、嘉兴、湖州、处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和严州;福建除福州之外的七个府:漳州、泉州、汀州、兴化、建宁、延平和邵武;南直隶的苏州、松江、常州和镇江四个府,共二十个府。会稽郡的治所设在苏州府。

二周

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阳是东周的都城。

两都

西汉的都城是长安,称为西都;东汉的都城是洛阳,称为东都。

蜀三都

蜀国的三个都城分别是成都、新都和广都。

魏五都

魏国继承了汉朝的统治,都城设在洛阳,以谯为先人的故土,许昌是汉朝的旧都,长安是西汉的遗迹,邺城是魏国王业的根基,因此称为五都。

三辅

长安以京兆、冯翊和扶风为三辅;宋朝的都城汴梁以郑州、滑州和汝州为三辅。

三亳

曹州的考城县称为北亳,西京的谷熟县称为南亳,西京的偃师县称为西亳。

三吴

苏州称为东吴,润州称为中吴,湖州称为西吴。

三楚

江陵称为南楚,徐州称为西楚,苏州称为东楚。

三齐

临淄称为东齐,博阳称为济北,蓬州的即墨称为胶东。

三蜀

成都是蜀国的都城,汉高祖时期分置了汉广,汉武帝时期分置了犍为。

三晋

赵国的都城是邯郸,魏国的都城是大梁,韩国的都城是郑,这三家都是晋国的卿大夫,因此称为三晋。

三秦

章邯的都城是废丘,司马欣的都城是栎阳,董翳的都城是高奴,这三个人都是秦朝的降将,项羽将关中地区分封给他们,称为三秦。

三虢

太阳称为北虢,荥阳称为东虢,雍州称为西虢。

三越

吴越的都城是杭州,闽越的都城是福州,南越的都城是广州。

三巴

渝州称为巴中,绵州称为巴西,归夔、鱼复和云安称为巴东。

三湘

湘乡、湘潭和湘原,位于湖南,属于潭州。

三河

周朝的都城称为河南,商朝的都城称为河内,尧的都城称为河东。

四京

开封称为东京,河内称为西京,应天称为南京,大名称为北京。

四辅

唐朝的都城长安以同州、华州、岐州和蒲州为四辅。

四川

成都称为西川,潼州称为东川,利州称为北川,夔州称为南川。

五服

《禹贡》中记载的五服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每服五百里,共计二千五百里。

九服

周朝的九服分别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和藩服,称为服的原因是这些地区有责任服侍天子。

百二山河

秦国的地势险要坚固,两万人足以抵挡诸侯的百万人,因此称为百二山河。

九边

明朝为了限制华夷的边界,洪武初年设置了六个重镇:宣府、大同、甘肃、辽东、延绥和宁夏;永乐初年增设了蓟州;正统年间又增加了榆林和固原,共九个边镇。

六关

直隶的三个关是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山西的三个关是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

陶唐九州

冀州,《禹贡》中记载:冀州是帝都所在,三面环河,当时黄河从冀州入海。《释名》中解释:冀州的地势有险有易,混乱时冀州能治理,弱小时冀州能强大,荒芜时冀州能丰收。《春秋元命苞》中说:昴宿和毕宿之间是天街,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兖州,《禹贡》中记载:济河之间是兖州。东南以济水为界,西北以黄河为界,位于冀州的东南。《元命苞》中说:五星流为兖州。兖的意思是端,表示阳精端正,其气纤杀,分为郑国。

青州,《禹贡》中记载:海岱之间是青州。东北以海为界,西南以泰山为界,位于兖州的东部。《释名》中解释:青州在东方,取生物的颜色为青。《元命苞》中说:虚宿和危宿的精气流为青州,分为齐国,立为莱山。

徐州,《禹贡》中记载:海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东至海,北至泰山,南至淮河,位于青州的南部。《元命苞》中说:天弓星掌管弓弩,流为徐州,分为鲁国。徐的意思是舒,表示阴雨内牧,安详平和。

扬州,《禹贡》中记载:淮海之间是扬州。北至淮河,东南至海。又说:“江南的气躁劲,其性轻扬。”《元命苞》中说:牵牛星流为扬州,分为越国,立为扬山。荆州,《禹贡》中记载:荆山及衡阳之间是荆州。北至南条前山,南包衡山之阳,位于扬州的西部,豫州的西南。《释名》中解释:荆的意思是警,南蛮多次入侵,表示应当警备。《元命苞》中说:轸星散为荆州,分为楚国。

豫州:《禹贡》中记载:荆河之间是豫州。西南至南条荆山,北至黄河,位于冀州的南部,荆州的北部,徐州和兖州的西部。《元命苞》中说:钩钤星别为豫州。表示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所在之地常安豫。

梁州,《禹贡》中记载:华阳黑水之间是梁州。东至华山之南,西至黑水,位于雍州的南部,荆州的西部。因为西方属金,其气强梁,因此称为梁州。在夏商时期,梁州是蛮夷之国,到了周朝才并入雍州。雍州,《禹贡》中记载:黑水西河之间是雍州。西至黑水,东至西河,位于冀州的西部,梁州的北部。《太康地记》中记载:雍州并得梁州之地,位于西北,阳气不及,阴气雍阏,因此得名。《元命苞》中说:东井鬼星散为雍州,分为秦国。

虞十二州

在九州之外,舜分设了并州,位于冀州的东北无闾的余地。《元命苞》中说:营室星流为并州,分为郑国,立为朋山。并的意思是诚,表示精气全并,其气勇抗。诚,信也。

幽州,即冀东恒山诸地,位于北方的幽昧之地。《元命苞》中说:箕星散为幽州,分为燕国。

营州,即青州的东北、辽东等地。《释名》中解释:齐卫之地,在天文上属于营室,因此得名。舜为冀、青

土地广阔,因此需要划分管理。

周朝将天下分为九州。

东南方向称为扬州,其名山是会稽山,其大泽是具区,其河流是三江,其湖泊是五湖(包括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阳),其物产有金、锡、竹箭,其人口比例是二男五女(即全州人口中,男性占二成,女性占五成),其牲畜是鸟兽,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稻。

正南方向称为荆州,其名山是衡山,其大泽是云梦,其河流是江汉,其湖泊是颖湛,其物产有丹砂、银、齿革,其人口比例是一男二女,其牲畜是鸟兽,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稻。

河南方向称为豫州,其名山是华山,其大泽是圃田,其河流是荥雒,其湖泊是波溠(音诈),其物产有木材、漆、丝,其人口比例是二男二女,其牲畜是六扰(鸡、猪、狗、马、牛、羊),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五种(稻、黍、稷、麦、菽)。

正东方向称为青州,其名山是沂山,其大泽是望诸,其河流是淮泗,其湖泊是沂沐,其物产有蒲草、鱼,其人口比例是二男二女,其牲畜是鸡、狗,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稻、麦。

河东方向称为兖州,其名山是泰山,其大泽是大野,其河流是河泲,其湖泊是卢维,其物产有蒲草、鱼,其人口比例是三男三女,其牲畜是六扰,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四种。

正西方向称为雍州,其名山是岳山,其大泽是弦蒲(位于沂阳),其河流是泾汭,其湖泊是渭洛,其物产有玉石,其人口比例是三男二女,其牲畜是牛、马,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黍、稷。

东北方向称为幽州,其名山是医无闾(位于辽东),其大泽是貕养(位于莱阳),其河流是河泲,其湖泊是菑时(位于莱芜殷阳),其物产有鱼、盐,其人口比例是一男三女,其牲畜是牛、马、羊、猪,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黍、麦、稻。

河内方向称为冀州,其名山是霍山,其大泽是扬纡,其河流是漳,其湖泊是汾潞(汾水出自汾阳,潞水出自归德),其物产有松柏,其人口比例是五男三女,其牲畜是牛百头,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黍、稷。

正北方向称为并州,其名山是恒山,其大泽是昭余邪(位于邬),其河流是虖池呕夷,其湖泊是涞易,其物产有布、泉,其人口比例是二男三女,其牲畜是牛、马、狗、猪、羊,其适宜种植的谷物是五种。

秦朝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除诸侯,设置守尉,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每郡设一守、一丞、两尉来管理。郡名包括内史、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颖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琊、齐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后来又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总共四十郡。

汉朝将天下分为十三部。

汉朝将天下分为十三部,每部设刺史,统领天下郡国一百零三个。

司隶校尉(统领京兆、扶风、冯翊、弘农、河东、河内、河南七郡)。

豫州刺史(统领颖川、汝南、沛郡、梁国、鲁国五郡)。

冀州刺史(统领魏郡、巨鹿、常山、清河、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赵国十郡)。

兖州刺史(统领陈留、东郡、山阳、济阴、泰山、城阳、东平七郡)。

徐州刺史(统领琅琊、东海、临淮、泗水、楚国五郡)。

青州刺史(统领平原、千乘、济南、齐郡、北海、东莱、胶东、高密、菑川九郡)。

荆州刺史(统领南阳、南郡、江夏、桂阳、武陵、零陵、广陵、长沙八郡)。

扬州刺史(统领镇江、九江、会稽、丹阳、豫章、六安六郡)。

益州刺史(统领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犍为、越雟、牂牁、益州八郡)。

凉州刺史(统领安定、北城、陇西、武威、金城、天水、武都、长掖、酒泉、敦煌十郡)。

并州刺史(统领太原、上党、上郡、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裹、雁门九郡)。

幽州刺史(统领涿郡、渤海、代郡、上谷、渔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乐浪、玄菟十一郡)。

交州刺史(统领海南、郁林、苍梧、交趾、合蒲、九真、日南七郡)。

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

蜀汉完全控制了巴蜀地区,设置了两个郡,分别是益州(成都)和梁州(汉中),共有二十个郡。

先主刘备最初设置了九个郡,分别是巴东、巴西、梓潼、河阳、文山、汉嘉、朱提、云南、涪陵,并且继承了汉朝的旧郡,包括巴郡、广汉、犍为、牂牁、越雟、益州、汉中、永昌、南安、武都。

孙吴占据了江南地区,设置了五个州,分别是交州(安南)、广州(南海)、荆州江陵、郢州江夏、扬州丹阳。

孙权设置了临贺、武昌、朱厓、新安、卢陵五个郡。

孙亮又设置了临川、临海、衡阳、湘东四个郡。

孙休又设置了天门、建平、合浦三个郡。

孙皓设置了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平阳、桂林、荥阳十一个郡。

因此设立了宜阳一郡,加上汉朝的十八个郡,总共四十三个郡。

魏国占据了中原地区,有十二个州,分别是司隶(河南)、豫州(谯)、荆州(襄阳)、兖州(武威)、青州(临淄)、徐州(彭城)、凉州(天水)、秦州(上邽)、冀州(代郡)、幽州(范阳)、并州(晋阳)、扬州(寿春)。

晋朝将天下分为十九州。

分别是司州(河南)、兖州(濮阳)、豫州(项城)、冀州(赵郡)、并州(晋阳)、青州(临淄)、徐州(彭城)、荆州(江陵)、扬州(最初是寿春,后来是建业)、雍州(京兆)、秦州(上邽)、益州(成都)、梁州(南郑)、宁州(云南)、幽州(范阳)、平州(昌黎)、交州(番禺)、凉州(武威)。

唐朝将天下分为十道。

自从晋朝藩镇衰落,南北分裂,州郡割据,宋、齐、梁、陈等朝代局限于江南地区,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国祚不长。

到了唐太宗时期,重新统一了华夏,并且重新划分了州郡,根据山川形势的便利,将天下分为十道,分别是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

贞观十五年时,共有州府三百五十八个。

唐玄宗开元初年,又将天下分为十五道,分别是京畿(西京)、都畿(东都)、关内(京官遥领)、河南(陈留)、河北(魏郡)、陇右(西平)、山南东(襄阳)、山

南西(汉中)、江南东(吴郡)、江南西(豫章)、剑南(蜀郡)、淮南(广陵)、黔中(贵州)、岭南(南海)。

宋朝分为二十三个路

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个路,到宋仁宗时又分为二十三个路,分别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陕西路,秦凤路,河东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成都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福建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元朝分为十二个省

元朝设立了十二个中书省,管辖天下的州郡,分别是都省(治腹里路)、河南行省(汴梁)、湖广行省(武昌)、浙江行省(杭州)、江西行省(龙兴)、陕西行省(京兆)、四川行省(成都)、云南行省(中庆)、辽阳行省(辽东)、镇东行省(高丽)、甘肃行省(甘州)、岭北行省(和州)。又将天下分为二十二个道。

明朝分为两个直隶和十三个省

北直隶有八个府,十七个州,一百一十六个县,赋税收入为六十万一千。(北京在顺天。)

南直隶有十四个府,十七个州,九十六个县,赋税收入为五百九十九万五千。(南京在应天。)

河南有八个府,十个州,九十六个县,赋税收入为二百四十一万四千。(省城在开封。)

陕西有八个府,二十二个州,九十五个县,赋税收入为一百九十二万九千。(省城在西安。)

山东有六个府,十五个州,八十九个县,赋税收入为二百八十五万一千。(省城在济南。)

湖广有十五个府,十六个州,一百零七个县,赋税收入为二百十六万七千。(省城在武昌。)

浙江有十一个府,一个州,七十五个县,赋税收入为二百五十一万。(省城在杭州。)

江西有十三个府,一个州,七十七个县,赋税收入为二百五十二万八千。(省城在南昌。)

福建有八个府,五十七个县,赋税收入为一百一十万一千。(省城在福州。)

山西有五个府,二十个州,七十八个县,赋税收入为二百二十七万四千。(省城在太原。)

四川有八个府,二十个州,一百零七个县,赋税收入为一百二十万六千。(省城在成都。)

广东有十个府,八个州,七十五个县,赋税收入为一百零一万七千。(省城在广州。)

广西有十一个府,四十七个州,五十三个县,赋税收入为四十三万一千。(省城在桂林。)

云南有十四个府,四十一个州,三十个县,赋税收入为十四万。(省城在云南。)

贵州有八个府,六个州,六个县,赋税收入为四万七千。(省城在贵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地理部-疆域-注解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其特定的山川、河流、物产和人口分布。

十二州:魏国在中原地区设置的十二个州。

三十六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守、丞、尉等官职进行管理。

十三部:汉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每部设刺史,管理各郡国。

二州:三国时期,蜀国在巴蜀地区设置的两个州。

五州:吴国在长江以北、南海以南设置的五个州。

十九州:晋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九州。

十道:唐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道。

十五道:唐玄宗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五道。

二十三路:宋朝时期,将天下分为二十三路。

十二省:元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二省。

二十三道:元朝时期,将天下分为二十三道。

两直隶、十三省:明朝时期,将天下分为两直隶和十三省。

十四州:吴越时期,钱王以苏州平望为界,据浙闽,共一十四州。

六省:古扬州所辖之地,包括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共六省。

二十府:古会稽所辖之地,包括浙江的九府、福建的七府、南直隶的四府,共二十府。

西周、东周:镐京为西周的都城,洛阳为东周的都城。

西都、东都:前汉都长安,称为西都;东汉都洛阳,称为东都。

蜀三都:蜀国的三个都城,包括成都、新都、广都。

魏五都:魏国的五个都城,包括洛阳、谯、许昌、长安、邺。

三辅:长安以京兆、冯翊、扶风为三辅;宋都汴梁,以郑州、滑州、汝州为三辅。

三亳:曹州考城县称为北亳,西京谷熟县称为南亳,西京偃师县称为西亳。

三吴:苏州称为东吴,润州称为中吴,湖州称为西吴。

三楚:江陵称为南楚,徐州称为西楚,苏州称为东楚。

三齐:临淄称为东齐,博阳称为济北,蓬州即墨称为胶东。

三蜀:成都为蜀都,汉高分置汉广,汉武分置犍为。

三晋: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三家皆晋卿,故称为三晋。

三秦:章邯都废丘,司马欣都栎阳,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将,项羽分关中地以王之,称为三秦。

三虢:太阳称为北虢,荥阳称为东虢,雍州称为西虢。

三越:吴越杭州、闽越福州,南越广州。

三巴:渝州为巴中,绵州为巴西,归夔、鱼复、云安为巴东。

三湘:湘乡、湘潭、湘原,在湖南,属潭州。

三河:周都称为河南,商都称为河内,尧都称为河东。

四京:开封称为东京,河内称为西京,应天称为南京,大名称为北京。

四辅:唐都长安,以同州、华州、岐州、蒲州为四辅。

四川:成都为西川,潼州为东川,利州为北川,夔州为南川。

五服:《禹贡》中记载的五服,包括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计二千五百里。

九服:周朝的九服,包括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谓之服者,责以服事天子为职也。

百二山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故称为百二山河。

九边:明朝设以限华夷。洪武初设重镇六,包括宣府、大同、甘肃、辽东、延绥、宁夏;永乐初增设蓟州;正统间又增榆林、固原,是为九边。

六关:直隶三关,包括居庸、紫荆、倒马。山西三关,包括雁门、宁武、偏头。

陶唐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古代中国的九州划分。

虞十二州:九州之外,分设并州、幽州、营州等,共十二州。

会稽:古代山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是扬州的镇山。

具区:古代泽名,位于今江苏省太湖一带。

三江:指古代扬州的三大河流,具体指哪三条河流有不同的说法。

五湖:指古代扬州的五大湖泊,包括彭蠡、洞庭、青草、太湖、丹阳。

金锡竹箭:指扬州的特产,金和锡是金属矿产,竹箭是用竹子制作的箭。

二男五女:指扬州的人口性别比例,男性占二成,女性占五成。

衡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湖南省,是荆州的镇山。

云梦:古代泽名,位于今湖北省,是荆州的薮泽。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是荆州的主要河流。

颖湛:指荆州的水域,具体位置不详。

丹银齿革:指荆州的特产,丹砂、银、象牙和皮革。

华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是豫州的镇山。

圃田:古代泽名,位于今河南省,是豫州的薮泽。

荥雒:指豫州的河流,具体指荥水和雒水。

波溠:指豫州的水域,具体位置不详。

材漆丝:指豫州的特产,木材、漆和丝绸。

六扰:指豫州的六种家畜,包括鸡、豚、犬、马、牛、羊。

五种:指豫州的五种主要谷物,包括稻、黍、稷、麦、菽。

沂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是青州的镇山。

望诸:古代泽名,位于今山东省,是青州的薮泽。

淮泗:指淮河和泗水,是青州的主要河流。

沂沐:指青州的水域,具体位置不详。

蒲鱼:指青州的特产,蒲草和鱼类。

泰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是兖州的镇山。

大野:古代泽名,位于今山东省,是兖州的薮泽。

河泲:指兖州的河流,具体指黄河和泲水。

卢维:指兖州的水域,具体位置不详。

岳山:古代山名,位于今陕西省,是雍州的镇山。

弦蒲:古代泽名,位于今陕西省,是雍州的薮泽。

泾汭:指雍州的河流,具体指泾水和汭水。

渭洛:指雍州的水域,具体指渭水和洛水。

玉石:指雍州的特产,玉石。

医无闾:古代山名,位于今辽宁省,是幽州的镇山。

貕养:古代泽名,位于今山东省,是幽州的薮泽。

菑时:指幽州的水域,具体位置不详。

鱼盐:指幽州的特产,鱼类和盐。

霍山:古代山名,位于今山西省,是冀州的镇山。

扬纡:古代泽名,位于今山西省,是冀州的薮泽。

漳:指冀州的河流,具体指漳水。

汾潞:指冀州的水域,具体指汾水和潞水。

松柏:指冀州的特产,松树和柏树。

恒山:古代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是并州的镇山。

昭余邪:古代泽名,位于今山西省,是并州的薮泽。

虖池呕夷:指并州的河流,具体指虖池水和呕夷水。

涞易:指并州的水域,具体指涞水和易水。

布泉:指并州的特产,布匹和泉水。

三国州郡:三国时期,蜀汉、孙吴和魏国各自划分的州郡。

晋十九州:晋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

唐十道:唐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每个道下辖若干州府。

路: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中,’路’是宋代设立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宋代的路制是在唐代的道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于军事和财政管理。

省:元代的’省’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的行政、军事和财政事务。元代的省制对后世的中国行政区划有深远影响。

直隶:明代的’直隶’是指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区,不设省级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北直隶和南直隶分别对应今天的北京和南京地区。

府: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通常管辖若干个州县。府的设置始于唐代,宋代以后逐渐成为地方行政的重要单位。

州: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起源于汉代,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府的下级单位。州的设置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一直是地方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县是中国古代最基层的行政区划单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和管理一直是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地理部-疆域-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地理划分和行政区划,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历史的演变过程。从九州到十二州,再到三十六郡、十三部等,每一次的行政区划调整都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和政权的变迁。这些地理划分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认知,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文本中提到的‘九州’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划分,象征着天下统一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行政区划逐渐细化,从十二州到三十六郡,再到十三部等,每一次的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治广大的国土。这些行政区划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完善。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各个朝代的都城和重要城市,如西周的都城镐京、东周的都城洛阳、前汉的都城长安、东汉的都城洛阳等。这些都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经济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都城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繁荣与辉煌。

文本中还提到了‘五服’、‘九服’等概念,这些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朝贡制度和天下观念。‘五服’和‘九服’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是政治和文化上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周边地区的管理和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一部地理志,更是一部历史文化的缩影。通过对古代中国地理划分和行政区划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州》一文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每个州都有其特定的山川、河流、物产和人口分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地理多样性和区域特色。

文中提到的‘九州’概念,不仅是对地理区域的划分,更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基础。每个州的镇山、薮泽、河流、物产等,都是该地区自然资源的象征,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利用。

《秦三十六郡》和《汉十三部》部分,详细记载了秦代和汉代的行政区划,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设守、丞、尉等官职进行管理,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汉代则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每部设刺史,管理各郡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三国州郡》部分,详细记载了三国时期蜀汉、孙吴和魏国各自划分的州郡,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州郡划分,体现了各国对领土的控制和管理。

《晋十九州》和《唐十道》部分,详细记载了晋代和唐代的行政区划,反映了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和发展。晋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九个州,唐代则进一步将全国划分为十个道,每个道下辖若干州府,体现了古代中国行政区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中国地理划分的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利用,以及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本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中国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划设置,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从宋代的’路’到元代的’省’,再到明代的’直隶’和’府’,这些行政区划的设置不仅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

宋代的’路’制是在唐代的道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于军事和财政管理。宋代的路制对后世的中国行政区划有重要影响,元代的’省’制就是在宋代路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元代的省制对后世的中国行政区划有深远影响,明代的’直隶’和’府’制也是在元代省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明代的’直隶’是指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区,不设省级行政机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北直隶和南直隶分别对应今天的北京和南京地区。明代的府制是在元代省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府的设置和管理一直是中央政府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展示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行政区划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同时,这段文本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地理部-疆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5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