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父子(2)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父子(2)-原文

诛党人,诏捕急。范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供养,滂从龙舒君九原,存亡得所。惟大人割不忍之恩。”母曰:“汝得与李杜齐驱,死亦何恨!令名寿考,可兼致乎?”

吾知善养

尹焞尝应举,发策有诛元佑诸臣议。不对而出,归告其母。母曰:“吾知汝以善养,不知汝以禄养也。”

能为滂母

苏轼生十岁,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领其要。程读《范滂传》,慨然叹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能许之否?”程曰:“汝能为滂,我独不能为滂母耶?”

口授古文

虞集母杨氏归虞汲。宋末兵乱,汲挈家奔岭外,无书可携读。母口授集《左传》、欧苏文。卒以文章名世,皆母训也。

得父一绝

唐宋之问父名令文,富文词,且工书。有力绝人,世谓之三绝。后之问以文章显,之悌以骁勇闻,之逊精草隶,各得父一绝。

父子谥文

明倪谦与子同入史局,谦终南礼部尚书,子岳终南吏部尚书。父谥文僖,子谥文毅。父子谥文,世以为荣。

父长号

何遵幼阅范滂母事,告母曰:“儿设为滂,大人能慨然为滂母乎?”母笑而许之。后为工部主事,谏武宗南巡,荷校暴午门外,五日杖死。廷杖日,父铎在里,有乌悲鸣而前,心异之。比闻工部有以言获罪者,父长号曰:“遵其死夫!”已而果然。

以屏隔座

三国纪亮与子骘俱仕吴,亮为尚书令,骘为中书令,每朝会,以云母屏隔座,时论荣之。

教忠

周狐突,晋大夫。怀公时,突子毛及偃从重耳如秦。公执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道也。今臣子从公子亡,若又召之,教之贰也。”卒就死。

当有五丈夫子

商瞿同年有梁鳣者,年三十,未举子,欲出其妻。瞿曰:“未也!吾齿三十八无子,吾母为吾更娶。夫子曰:‘无忧也。瞿过四十当有五丈夫子。’果然。吾恐子自晚生,且未必妻过也。”居二年,而梁有子。

不如一经

韦玄成,贤之子,与萧望之诸儒辩五经同异于石渠阁。汉元帝朝拜相,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采过之。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义继母

齐二子之母,宣王时有死于道者,吏执其二子,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我杀之。”吏以告王,王召问其母,母泣对曰:“杀其少者。王问故,母曰:“少者妾之子。长者前妻之子,其父临终,嘱妾善视。今杀兄活弟,是以私废公也。背言忘信,是欺死也。”王高其义,皆赦之。

他日救时宰相

于忠肃父与如兰为方外交。忠肃弥月,如兰赴汤饼之会,摩其顶,曰:“此他日救时宰相也。”

墨庄

宋刘式殁,惟遗书数千卷,夫人陈氏指谓诸子曰:“此乃父墨庄也。”其后诸子及孙并起高第,为时名臣。

各授一经

宋田辟行高学博,游成均二十年,不遇,浩然归隐。子九人,各授一经,俱登第。时称义方者,必曰田氏。

箕裘

《礼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亲导母舆

唐崔邠为太常卿,亲导母舆入太常署,公卿皆避道。

▲附:各方称谓

蜀人称父曰郎罢。吴人呼父曰(上父下者)(音遮),呼祖曰阿爹,又有呼曰公爹。有呼父曰爷(音涯),有呼父曰爸(音霸)。有呼父曰(上父下邑)(音播)。辽东人呼父曰阿嘛,母曰峨娘。湖南人呼母曰哎祖。有呼父曰阿叭,母曰阿宜。江淮人呼母曰社。李长吉呼母曰婱。吴人呼母曰(女迷)(音寐)。羌人呼母曰姐。江湖有呼母谓媞(音侍)。青、徐人呼兄曰阿荒。荒,大也。又曰(先克)(音选)。越人呼兄曰况。楚人呼姊曰嬃,呼妹曰媦(音位)。江淮人呼子曰崽(音宰),呼女曰娪(音悟)。又有呼子曰男,女曰媛(音嬽)。越人呼子曰(女肯)。吴人呼子曰(牙子)(音牙)。楚人呼妻母曰姼(音氏)。东齐人呼婿曰倩。呼贱役曰倯。妇人呼夫之兄曰兄公,称夫之姊曰女伀(音中)。呼姊妹之子曰出(音翠)。自称曰姎(音盎),犹称我也。称舅母曰妗。齐人呼姊曰(上稍下女)(音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父子(2)-译文

朝廷下令诛杀党人,追捕的诏书紧急下达。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孝顺恭敬,足以供养您,我跟随龙舒君去九原,生死都有所安排。只希望母亲割舍不忍心的恩情。”母亲说:“你能与李杜齐名,死又何憾!美名长寿,可以兼得吗?”

我知道你善于养育

尹焞曾经参加科举考试,考题中有诛杀元佑诸臣的议题。他没有作答就离开了考场,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我知道你以善行养育,不知道你以俸禄养育。”

能成为范滂的母亲

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的故事,他总能领会其中的要点。程氏读《范滂传》时,感慨叹息。苏轼问:“如果我是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口授古文

虞集的母亲杨氏嫁给虞汲。宋末战乱,虞汲带着全家逃到岭南,没有书可以携带阅读。母亲口授虞集《左传》、欧苏的文章。最终虞集以文章闻名于世,都是母亲的教诲。

得到父亲的一项绝技

唐宋之问的父亲名叫令文,文采丰富,且擅长书法。力气过人,世人称他为三绝。后来,宋之问以文章显赫,宋之悌以骁勇闻名,宋之逊精通草书和隶书,各自继承了父亲的一项绝技。

父子都谥号为文

明朝的倪谦与儿子一同进入史局,倪谦最终担任南礼部尚书,儿子倪岳最终担任南吏部尚书。父亲谥号为文僖,儿子谥号为文毅。父子都谥号为文,世人以此为荣。

父亲长号

何遵小时候读到范滂母亲的事迹,告诉母亲说:“如果我成为范滂,母亲能像范滂的母亲那样慷慨吗?”母亲笑着答应了。后来何遵担任工部主事,劝谏武宗南巡,被枷锁在午门外暴晒,五天后被杖死。廷杖那天,父亲何铎在乡里,有乌鸦悲鸣着飞来,他心中感到奇怪。等到听说工部有人因言获罪,父亲长号道:“何遵要死了!”果然如此。

用屏风隔开座位

三国时期,纪亮与儿子纪骘都在吴国做官,纪亮担任尚书令,纪骘担任中书令,每次朝会时,用云母屏风隔开座位,当时的人以此为荣。

教导忠诚

周狐突是晋国的大夫。怀公时期,狐突的儿子毛和偃跟随重耳去了秦国。怀公抓住狐突说:“你的儿子回来就免你一死。”狐突回答说:“儿子能做官,父亲教导他忠诚,这是古代的道理。现在我的儿子跟随公子逃亡,如果又召他们回来,这是教导他们背叛。”最终狐突被处死。

将来会有五个儿子

商瞿的同乡梁鳣,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想要休妻。商瞿说:“不要这样!我三十八岁还没有儿子,我母亲为我再娶。夫子说:‘不要担心。商瞿过了四十岁会有五个儿子。’果然如此。我担心你晚年生子,而且未必是妻子的过错。”过了两年,梁鳣有了儿子。

不如一本经书

韦玄成是韦贤的儿子,与萧望之等儒生在石渠阁辩论五经的异同。汉元帝时拜为宰相,守正持重不如父亲,但文采超过父亲。邹、鲁一带的谚语说:“留给儿子满筐的黄金,不如一本经书。”

义继母

齐国两个儿子的母亲,宣王时期有人在路上被杀,官吏抓住了她的两个儿子,哥哥说:“是我杀的。”弟弟说:“不是哥哥杀的,是我杀的。”官吏报告给宣王,宣王召见他们的母亲询问,母亲哭着回答说:“杀那个小的。”宣王问原因,母亲说:“小的是我的儿子。大的是前妻的儿子,他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要好好照顾他。现在杀哥哥救弟弟,这是以私废公。违背诺言,这是欺骗死者。”宣王赞赏她的义气,赦免了他们。

将来会成为救时的宰相

于忠肃的父亲与如兰是方外之交。于忠肃满月时,如兰来参加汤饼会,摸着他的头顶说:“这孩子将来会成为救时的宰相。”

墨庄

宋朝刘式去世时,只留下几千卷书,夫人陈氏指着这些书对儿子们说:“这是你们父亲的墨庄。”后来,儿子们和孙子们都考中高第,成为当时的名臣。

各自传授一本经书

宋朝田辟学问高深,游学成均二十年,没有遇到机会,毅然归隐。他有九个儿子,各自传授一本经书,都考中了进士。当时称赞有义方的人,必定提到田氏。

箕裘

《礼记》中说: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皮衣;优秀的弓箭工匠的儿子,一定会学习制作簸箕。

亲自引导母亲的轿子

唐朝崔邠担任太常卿时,亲自引导母亲的轿子进入太常署,公卿们都避让道路。

▲附:各方称谓

蜀人称父亲为郎罢。吴人称父亲为(上父下者)(音遮),称祖父为阿爹,也有人称为公爹。有人称父亲为爷(音涯),有人称父亲为爸(音霸)。有人称父亲为(上父下邑)(音播)。辽东人称父亲为阿嘛,称母亲为峨娘。湖南人称母亲为哎祖。有人称父亲为阿叭,称母亲为阿宜。江淮人称母亲为社。李长吉称母亲为婱。吴人称母亲为(女迷)(音寐)。羌人称母亲为姐。江湖上有人称母亲为媞(音侍)。青州、徐州人称兄长为阿荒。荒,是大的意思。也有人称为(先克)(音选)。越人称兄长为况。楚人称姐姐为嬃,称妹妹为媦(音位)。江淮人称儿子为崽(音宰),称女儿为娪(音悟)。也有人称儿子为男,称女儿为媛(音嬽)。越人称儿子为(女肯)。吴人称儿子为(牙子)(音牙)。楚人称岳母为姼(音氏)。东齐人称女婿为倩。称贱役为倯。妇人称丈夫的兄长为兄公,称丈夫的姐姐为女伀(音中)。称姐妹的儿子为出(音翠)。自称姎(音盎),相当于称我。称舅母为妗。齐人称姐姐为(上稍下女)(音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父子(2)-注解

苏有子:指苏颋有儿子,而李峤没有儿子。

是父是子:指吕昭和他的儿子旦初,强调父子之间的品德传承。

父子四元:指伦文叙和他的三个儿子在科举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如其父:指范仲淹的儿子纯礼在治理永兴军时,继承了父亲的风格。

一褐寄父:指邝埜寄给父亲的一件粗布衣服,体现了他的清廉。

天上麟麟:比喻非常优秀的孩子。

厉人生子:指厉人生子后急忙用灯照看,担心孩子像自己。

三迁:指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和熊胆:指柳公绰的妻子韩氏用苦参、黄连和熊胆制成的药丸,帮助孩子勤奋学习。

画荻:指欧阳修小时候用荻草在地上学写字。

截髲:指陶侃的母亲剪下自己的头发换取酒和草料来招待客人。

跨灶:比喻儿子超过父亲。

凤毛:比喻非常优秀的人才。

双珠:比喻两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豚犬:比喻平庸无能的孩子。

老牛舐犊:比喻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爱意。

伯道无儿:指邓攸为了救侄子而放弃了自己的儿子,最终没有后代。

萱堂:指母亲。

椿庭:指父亲。

乔梓:比喻父子关系。

楂梨:比喻父子之间的比较。

菽水承欢:指即使生活贫困,也要尽力让父母开心。

为母杀鸡:指茅容为了招待母亲而杀鸡。

自伤未遇:指赵至因为自己未能成功而感到悲伤。

风木之悲:比喻子女想要孝顺父母,但父母已经不在的悲伤。

毛义捧檄:指毛义因为母亲的缘故而接受官职。

为母遗羹:指颖考叔将食物留给母亲。

倚闾而望:指母亲倚门等待儿子归来。

对使伏剑:指王陵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为难而自杀。

封还官物:指陶侃的母亲拒绝接受儿子用官物送来的礼物。

勿以母老惧:指刘安世的母亲鼓励他不要因为担心她而不敢为国家效力。

对食悲泣:指陆续因为想念母亲而哭泣。

暴得大名:指陈婴的母亲认为突然得到的名声是不祥的。

人不可独杀:指严延年的母亲认为杀人是不对的。

击堕金鱼:指陈尧咨的母亲因为他不务正业而打他。

得与李杜齐驱:指与李白、杜甫齐名。

范滂:东汉末年名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捕,最终被害。

李杜:指李膺和杜密,均为东汉末年的名士,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害。

龙舒君:范滂的父亲,名范滂,字龙舒。

九原:指墓地,古代称墓地为九原。

尹焞:宋代学者,因反对元佑党人而被贬。

元佑诸臣:指北宋元佑年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官员。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范滂传:《后汉书》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范滂的生平事迹。

虞集: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

左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欧苏文:指欧阳修和苏轼的文章。

唐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子问,以诗文闻名。

三绝:指唐宋之问的父亲在文词、书法和力量三方面的卓越才能。

倪谦:明代官员,曾任南礼部尚书。

文僖:倪谦的谥号,意为文雅而谦逊。

文毅:倪谦之子的谥号,意为文雅而刚毅。

何遵:明代官员,因谏言武宗南巡而被杖死。

纪亮:三国时期吴国官员,曾任尚书令。

纪骘:纪亮之子,曾任中书令。

云母屏:古代用云母制成的屏风,象征高贵。

周狐突: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忠于公子重耳而被杀。

商瞿: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

梁鳣:商瞿的同乡,因无子而出妻。

韦玄成:汉代官员,韦贤之子,以文采著称。

萧望之:汉代学者,曾参与石渠阁辩论。

石渠阁:汉代皇家图书馆,学者在此辩论经义。

齐二子之母: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母亲,因义举而受到宣王的赦免。

于忠肃:明代官员,因直言进谏而闻名。

墨庄:指刘式的书房,象征学问渊博。

田辟:宋代学者,因学问高深而闻名。

成均:古代官学,相当于国子监。

箕裘:《礼记》中的典故,比喻子承父业。

崔邠:唐代官员,曾任太常卿。

太常署:古代掌管礼仪的官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父子(2)-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首先,’苏有子’和’是父是子’等故事强调了父子之间的品德传承。在古代中国,父亲对儿子的期望非常高,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成为有用之才。这种期望不仅体现在科举考试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其次,’三迁’和’画荻’等故事突出了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体现了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欧阳修的母亲用荻草教他写字,也展现了母亲在贫困环境中依然坚持教育孩子的坚韧精神。

再次,’截髲’和’为母杀鸡’等故事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陶侃的母亲剪下自己的头发换取酒和草料来招待客人,茅容为了招待母亲而杀鸡,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子女对母亲的孝顺和母亲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最后,’风木之悲’和’对使伏剑’等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忠孝观念。子女想要孝顺父母,但有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这种无奈和悲伤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提及。王陵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为难而自杀,更是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厚爱意和牺牲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家庭关系、教育观念和忠孝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忠孝观念、母子情深、父子传承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操守。范滂的故事体现了忠臣义士的牺牲精神,范滂的母亲则以大义为重,支持儿子的选择,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尹焞的母亲则强调以善养而非禄养,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苏轼的母亲程氏在教授苏轼读书时,表现出对儿子未来成就的期望,尤其是当她读到《范滂传》时,慨然叹息,表明她对忠义之士的敬仰。苏轼的提问和程氏的回答,进一步体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道德品质的共同追求。

虞集的母亲在战乱中口授《左传》和欧苏文,展现了母亲对儿子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唐宋之问的父亲以文词、书法和力量闻名,其子各得父一绝,体现了父子之间的传承与荣耀。

倪谦与子同入史局,父子谥文,世以为荣,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荣誉的重视。何遵的故事则展现了忠臣义士的悲剧命运,其父在得知儿子因谏言而死时的悲痛,令人动容。

纪亮与子骘在朝会时以云母屏隔座,象征父子同朝为官的荣耀。周狐突的故事则体现了忠臣义士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违背忠义之道。商瞿的故事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子嗣的重视,以及儒家思想中对孝道的强调。

韦玄成与萧望之的辩论,展现了汉代学者对经典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齐二子之母的故事则体现了母亲在家庭中的道德权威,以及古代社会对义举的推崇。于忠肃的父亲预言其子将成为救时宰相,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贤能之士的期待。

刘式的夫人将书房称为墨庄,象征学问的传承与家族的荣耀。田辟的故事则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教育重视,以及儒家思想中对学问的推崇。崔邠亲导母舆入太常署,体现了孝道与礼仪的结合。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政治、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对忠孝、学问、道德和家族荣誉的重视,以及这些价值观对个人和家族的深远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父子(2)》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4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