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师徒-原文
先辈
北面
唐崔日用请武甄言《春秋》疑义,甄条举无留语。日用曰:“吾请北面。”
函丈
《礼》:“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
夏楚
夏与榎同,山楸木也。榎形圆,楚形方,以二物为朴,以警其惰慢,使之收敛威仪也。
解颐
汉匡衡深明经术,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绛帐
汉马融教授诸生,常有千数,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负笈
汉苏章负笈寻师,不远千里。
立雪
游酢、杨时为伊川先生弟子。一日,侍先生侧,先生隐几而卧。二生不敢去,候其寤,则门外雪深尺余矣。
坐春风中
朱公琰,名光庭,见明道先生于汝州。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舌耕
汉贾逵通经,来学者不远千里,广有赠献,积粟盈仓。或云:“逵非力耕,乃舌耕也。”
牧豕
后汉孙期少为诸生,通《京氏易》、《古文尚书》。家甚贫,收豕于泽中。学者皆执经垅畔,以追随之。
白首北面
贾琼曰:“文中子十五为人师。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矣。然而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人师难遭
童子魏照求入事郭林宗,供洒扫。林宗曰:“当精义讲书,何来相近?”照曰:“经师易获,人师难遭。欲以素丝之后南,附近朱蓝。”
青出于蓝
《荀子》:学不可已。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
师何常
《北史》:李谧初师事孔璠,后璠还就谧请业。同门生语曰:“青城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一字师
张咏诗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楚才曰:“恨字未妥,应改幸字。”永曰:“子,吾一字师也。”
东家丘
汉邴原就学于孙崧,屩崧曰:“子近舍郑君(郑玄),而蹑屩至此,岂以郑为东家丘耶?”原曰:“人各有志,所向不同。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则君以仆为西家之愚夫矣。”崧谢。(《家语》: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识孔子为圣人,乃曰:“彼东家丘,吾知之矣。”)
吾道东
汉郑玄事马融,学有得。及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吾道东矣!”
吾道南
宋杨龟山师明道先生。及归,送之出门,谓坐客曰:“吾道南矣。”
《易》已东
汉卜宽学《易》于田何,学既有成,宽东归。何喜谓弟子曰:“吾《易》已东矣!”
关西夫子
后汉杨震明经博览,为诸儒所宗,号曰:“关西夫子”。
南州阙里
兖州曲阜县阙里,孔子所居之地。朱熹居建阳,有考亭,明经论道,诸士子号“南州阙里”。
教授河汾
晋王通教授于河汾之间,弟子自远至者甚众。累征不起。赵郡李靖、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征,一时王佐之才,皆出其门。
师友渊源
古人学问必有渊源,杨恽一囗迥出当时流辈,则司马迁外甥也。
吾道之托
黄干字直卿。朱熹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遂以女妻之。熹病革,出所著书授干,曰:“吾道之托在此。”
此吾老友
蔡元定,八岁能诗。及长,登泰山绝顶,日惟啖荠,于书无所不读。朱熹扣其学,大惊曰:“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列。”
通家
孔融年十岁,闻李膺有重名,造之。膺问:“高明父祖常与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家老子,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父执
《曲礼》曰:“见父之执(执,父同志之友也),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识荆
李白与韩荆州书曰:“白闻天下谈士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至此哉!
山斗
韩昌黎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自愈殁后,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函关紫气
老子将度函谷关,关吏尹喜望见紫气,知有神人来。果见老子骑青牛薄板车过关,喜拜之。老子教喜炼气,授以《道德》五千言。
倒屣
蔡邕闻王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貌短小,一座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下榻
徐穉字孺子,豫章人。陈蕃为豫章太守,罕所接见,惟设一榻以待孺子,去则悬之。穉屡荐不仕。郭林宗称为南州高士。
御李
李膺性简亢,无所交接。荀爽常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
李郭仙舟
郭泰游洛阳,与河南尹李膺相友善。后归乡里,衣冠送至河上,车骑数千。泰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世称“李郭仙舟”。
北海樽
孔北海性宽容好客,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千里命驾
晋吕安服嵇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赴之。
高轩过
李贺,七岁能文,韩愈、皇甫湜过之,贺作《高轩过》诗以谢之。
投辖
汉陈遵,每大饮,宾客满堂,辄闭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不得去。
附骥
《公孙述传》:苍蝇之飞不过数步,附托骥尾得以绝群。
披云
晋卫见乐广,奇之,命子弟造焉,曰:“此人,冰壶濯魄,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
景星凤凰
韩愈遗李勃书曰:“朝廷士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始见,争先睹之为快。”
鄙吝复萌
汉黄宪,陈蕃尝谓周举曰:“旬日间不见黄叔度,鄙吝之私复萌于心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师徒-译文
先辈
北面
唐朝的崔日用向武甄请教《春秋》中的疑难问题,武甄一一解答,毫无保留。崔日用说:“我愿意向您学习。”
函丈
《礼记》中说:“如果不是来吃饭的客人,就铺设席子,席子之间要留出一丈的距离。”
夏楚
夏和榎是相同的,都是山楸木。榎的形状是圆的,楚的形状是方的,用这两种东西作为教鞭,用来警示那些懒惰散漫的人,使他们收敛威仪。
解颐
汉朝的匡衡精通经术,儒生们都说:“不要讲《诗经》,匡衡来了;匡衡讲《诗经》,能让人开怀大笑。”
绛帐
汉朝的马融教授学生,常常有上千人,他坐在高堂上,挂着红色的纱帐,前面教授学生,后面排列着女乐。
负笈
汉朝的苏章背着书箱寻找老师,不远千里。
立雪
游酢和杨时是伊川先生的弟子。有一天,他们侍奉在先生旁边,先生靠着几案睡着了。两位学生不敢离开,等到先生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
坐春风中
朱公琰,名光庭,在汝州见到了明道先生。回来后对人说:“我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舌耕
汉朝的贾逵精通经书,来学习的人不远千里,送给他很多礼物,积攒的粮食堆满了仓库。有人说:“贾逵不是靠力气耕种,而是靠口舌耕种。”
牧豕
后汉的孙期年轻时是学生,精通《京氏易》和《古文尚书》。家里很穷,他在沼泽中放猪。学生们都拿着经书在田埂上跟随他。
白首北面
贾琼说:“文中子十五岁就当了老师。陈留的王孝逸,是前辈中的傲慢者。然而他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还向文中子学习,难道是因为年龄吗?”
人师难遭
童子魏照请求侍奉郭林宗,为他打扫卫生。郭林宗说:“你应该专心学习经书,为什么要来接近我?”魏照说:“经师容易找到,人师难遇到。我想用素丝来靠近朱蓝。”
青出于蓝
《荀子》中说:学习不能停止。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
师何常
《北史》中记载:李谧最初拜孔璠为师,后来孔璠反过来向李谧请教。同门的学生说:“青城蓝,蓝谢青。老师哪有固定的?关键在于明白经书。”
一字师
张咏的诗中说:“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楚才说:“‘恨’字不妥,应该改成‘幸’字。”张咏说:“你是我的一字之师。”
东家丘
汉朝的邴原向孙崧学习,孙崧说:“你放弃了郑君(郑玄),而跑到我这里来,难道是把郑君当作东家丘吗?”邴原说:“人各有志,追求不同。你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那么你把我看作西家的愚夫了。”孙崧道歉。(《家语》中记载:孔子西家有个愚夫,不认识孔子是圣人,说:“那个东家丘,我认识他。”)
吾道东
汉朝的郑玄跟随马融学习,学有所成。等到他辞别回家时,马融感叹地对门人说:“我的学问已经传到东方了!”
吾道南
宋朝的杨龟山拜明道先生为师。等到他回家时,明道先生送他到门口,对在座的客人说:“我的学问已经传到南方了。”
《易》已东
汉朝的卜宽向田何学习《易经》,学有所成后,卜宽东归。田何高兴地对弟子说:“我的《易经》已经传到东方了!”
关西夫子
后汉的杨震精通经书,博览群书,被儒生们尊崇,称为“关西夫子”。
南州阙里
兖州曲阜县的阙里,是孔子居住的地方。朱熹住在建阳,有考亭,明经论道,学生们称他为“南州阙里”。
教授河汾
晋朝的王通在河汾之间教授学生,弟子从远方来的很多。他多次被征召都不去。赵郡的李靖、清河的房玄龄、巨鹿的魏征,这些当时的王佐之才,都出自他的门下。
师友渊源
古人的学问一定有渊源,杨恽的学问远超当时的同辈,因为他是司马迁的外甥。
吾道之托
黄干字直卿。朱熹说:“直卿志向坚定,思维刻苦,和他相处,很有益处。”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朱熹病重时,把自己写的书交给黄干,说:“我的学问就托付给你了。”
此吾老友
蔡元定,八岁就能作诗。长大后,登上泰山绝顶,每天只吃荠菜,书无所不读。朱熹考察他的学问,大为惊讶,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不应该在弟子之列。”
通家
孔融十岁时,听说李膺很有名,就去拜访他。李膺问:“你的父祖常和我交往吗?”孔融说:“是的。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同德比义,互相师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的通家。”
父执
《曲礼》中说:“见到父亲的同志之友,不叫他进来不敢进来,不叫他退下不敢退下,不问话不敢回答。”
识荆
李白给韩荆州写信说:“我听说天下的谈士都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为什么人们对您的景仰到了这种地步呢!”
山斗
韩昌黎以六经的文章为儒生们所推崇。自从他去世后,他的学问盛行,学者们仰慕他如同泰山北斗。
函关紫气
老子将要度过函谷关,关吏尹喜看到紫气,知道有神人来了。果然见到老子骑着青牛薄板车过关,尹喜拜见他。老子教尹喜炼气,传授给他《道德经》五千言。
倒屣
蔡邕听说王粲来了,急忙倒穿着鞋去迎接他。王粲到了,年纪很小,身材矮小,满座的人都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孙,有异才,我不如他,我家的书籍文章,都应该给他。”
下榻
徐穉字孺子,是豫章人。陈蕃做豫章太守时,很少接见客人,只设一张榻等待徐穉,徐穉走了就把榻挂起来。徐穉多次被推荐做官都不去。郭林宗称他为南州高士。
御李
李膺性格简傲,很少与人交往。荀爽常去拜访李膺,为他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终于能驾驭李君了。”
李郭仙舟
郭泰游洛阳,与河南尹李膺关系很好。后来他回乡时,衣冠之士送他到河边,车马数千。郭泰与李膺同船渡河,众宾客看着他们,以为他们是神仙。世人称他们为“李郭仙舟”。
北海樽
孔北海性格宽容好客,等到他退职闲居时,宾客每天都挤满他的家门,他常感叹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就无忧了。”
千里命驾
晋朝的吕安佩服嵇康的高尚情操,每次思念他,就不远千里驾车去见他。
高轩过
李贺,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去拜访他,李贺写了《高轩过》诗来感谢他们。
投辖
汉朝的陈遵,每次大宴宾客时,宾客满堂,他就关上门把客人的车辖扔到井里,即使有急事,也不能离开。
附骥
《公孙述传》中说:苍蝇的飞行不过几步,但依附在马尾巴上就能飞得很远。
披云
晋朝的卫见到乐广,觉得他很奇特,命令子弟去拜访他,说:“这个人,冰壶濯魄,见到他就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一样。”
景星凤凰
韩愈给李勃写信说:“朝廷的士人都伸长脖子向东望,就像看到景星和凤凰一样,争先恐后地想要一睹为快。”
鄙吝复萌
汉朝的黄宪,陈蕃曾对周举说:“十天不见黄叔度,鄙吝的私心就又萌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师徒-注解
北面:古代学生向老师行礼的方式,表示尊敬。
函丈:古代师生之间保持的距离,表示尊敬。
夏楚:古代用来惩罚学生的工具,象征纪律和威严。
解颐:形容讲解得非常生动,使人开怀大笑。
绛帐:古代教授学生时使用的红色帐幕,象征学问的传承。
负笈:背着书箱,表示远行求学。
立雪:形容学生对老师的极度尊敬和耐心等待。
坐春风中:形容在老师的教导下感到温暖和愉悦。
舌耕:比喻以教书为生。
牧豕:放养猪,形容生活贫困但仍坚持学习。
白首北面:形容年老时仍然尊敬老师。
人师难遭:形容真正的老师很难遇到。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师何常:表示老师并不固定,学问可以互相传授。
一字师:指在学问上给予关键指导的人。
东家丘:比喻对圣人的无知和轻视。
吾道东:表示学问的传承和发扬。
吾道南:表示学问的传承和发扬。
《易》已东:表示学问的传承和发扬。
关西夫子:对杨震的尊称,表示他在关西地区的学问地位。
南州阙里:对朱熹的尊称,表示他在南方的学问地位。
教授河汾:指王通在河汾地区教授学生。
师友渊源:表示学问的传承和渊源。
吾道之托:表示学问的传承和寄托。
此吾老友:表示对学问深厚的朋友的尊重。
通家:表示两家有深厚的交情。
父执:指父亲的朋友。
识荆:表示对韩荆州的敬仰。
山斗:比喻学问高深,受人敬仰。
函关紫气:象征圣人的到来。
倒屣:形容急切迎接客人。
下榻: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御李:表示对李膺的敬仰。
李郭仙舟:形容李膺和郭泰的友谊和学问。
北海樽:表示孔融的好客和学问。
千里命驾:表示对朋友的极度思念和尊重。
高轩过:表示对李贺的赞赏。
投辖:表示对客人的挽留。
附骥:比喻依附有才德的人。
披云:形容见到高人的感觉。
景星凤凰:比喻杰出的人才。
鄙吝复萌:表示对黄宪的敬仰和思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师徒-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典故和成语,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师生之间的尊敬和学问的传承。每一个关键词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教育和学问的重视。
例如,’北面’和’函丈’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师生之间的礼仪;’夏楚’则象征着纪律和威严,强调了教育中的严格性。’解颐’和’绛帐’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老师讲解的生动和学问的传承。
‘负笈’和’立雪’则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了学生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老师的尊敬。’舌耕’和’牧豕’则通过对比,强调了学问的价值和坚持学习的重要性。
‘青出于蓝’和’师何常’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学生可以超越老师,学问可以互相传授的思想。’一字师’和’东家丘’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强调了学问中的关键指导和尊重。
‘吾道东’、’吾道南’和’《易》已东’则通过象征性的表达,展现了学问的传承和发扬。’关西夫子’和’南州阙里’则通过对具体人物的尊称,体现了他们在学问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授河汾’和’师友渊源’则通过具体的场景,展现了学问的传承和渊源。’吾道之托’和’此吾老友’则通过具体的对话,表达了学问的传承和对朋友的尊重。
‘通家’和’父执’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了深厚的交情和尊重。’识荆’和’山斗’则通过比喻,表达了对杰出人才的敬仰。
‘函关紫气’和’倒屣’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展现了圣人的到来和对客人的急切迎接。’下榻’和’御李’则通过具体的场景,表达了对客人的尊重和款待。
‘李郭仙舟’和’北海樽’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了友谊和好客。’千里命驾’和’高轩过’则通过具体的行动,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和赞赏。
‘投辖’和’附骥’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展现了对客人的挽留和依附有才德的人。’披云’和’景星凤凰’则通过比喻,表达了见到高人和杰出人才的感觉。
‘鄙吝复萌’则通过具体的对话,表达了对黄宪的敬仰和思念。这些关键词和典故,不仅丰富了古文的内涵,也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教育和学问的深刻理解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