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兄弟-原文
田氏紫荆
田真、田广、田庆兄弟同居,紫荆茂盛。后议分析,树即枯槁。兄弟不复议分,树乃茂盛如故。
昆玉
陆机陆云兄弟二人,生于华亭,人比之昆冈出玉,因名昆玉。
三间瓦屋
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住参佐廨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衡长七尺余,声作钟声,言多慷慨。
难兄难弟
陈元方子群,陈季方子忠,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手足
袁绍二子谭、尚,父死争立,治兵相攻。王修谓曰:“兄弟者,手足也。人将斗,而断其右臂,曰我必胜可乎?”二子不从,为曹操所灭。
折矢
吐谷浑阿柴有子二十人。疾革,令诸子各献一箭,取一箭授其弟慕利延,使折之,利延折之。取十九箭使折之,利延不能折。乃叹曰:“孤则易折,众则难摧。若曹识之!”
尺布斗粟
淮南厉王与汉文帝兄弟,徙蜀道死。民谣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兼容。”
分痛
宋使晋王有病,太祖亲往视之,自为灼艾,晋王觉痛,太祖亦取艾自灼,以分其痛。
皆有文名
罗愿兄颢、吁、颉、颂、弟颒,皆有文名,朱熹特称之。
大小秦
唐秦景通与弟暐,皆精《汉书》,号大秦、小秦。凡治《汉书》者,非出其门,谓无师法。
束带未竟
刘琎,瓛弟。瓛尝隔壁夜呼之,琎下床着衣立,然后应。兄怪其久,曰:“顷束带未竟。”其操立如此。
龙虎狗
诸葛瑾仕吴,弟亮仕蜀,弟诞魏魏。时谓蜀得龙,吴得虎,魏得狗。
棠棣碑
贾敦颐为洛州司马,洛人为刻碑市旁。弟敦实又为长使,洛人亦为立碑其侧,号“棠棣碑”。
三张
晋张载博学,能文章,尝作《剑阁铭》,武帝命镌之剑阁;弟协少有隽才,为河间内史;亢亦娴词赋。时号“三张”。
三魏
魏允中南乐人,兵使王元美赏识之。丙子秋试,元美偕同官饮使院,戒阍吏曰:“小录至,非魏允中元毋传鼓。”夜半鼓发,相与欢叫,已,与其兄允贞、弟允孚皆举进士。时人号曰“三魏”。
自缚请先季死
王琳年十余岁,父母俱亡。遭乱,乡邻逃窜,惟琳兄弟独守冢庐,号泣不去。弟季出,遇赤眉,将杀之。琳自缚,请先季死。“贼”矜而放之。
时称四皓
徐伯珍少孤贫,以箬叶学书,杜门十九年,淹贯经史,累召不出。兄弟四人俱白首,时称四皓。
人所难言
刘正夫官左司谏。徽宗方究蔡邸狱,正夫入对,引淮南“斗粟”、“尺布”之谣。上意遂解,谓正夫曰:“兄弟之间,人所难言。卿能及此,不觉感动。”
俱九岁贡
宋王应辰年九岁,以能诵九经、作《春秋》、《语》、《孟》义,兼通子史,贡于礼部。后数年,其弟应申亦九岁贡礼部。
一母所生
吴思逵兄弟六人,先以父名析居。及父卒,泣告其母曰:“吾兄弟别处十余年,今多破产。一母所生,忍使苦乐不均耶?”复共居。
金友玉昆
辛攀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雍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
相煎太急
曹丕欲杀其弟植,植赋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火攻伯仲
周顗弟嵩,因醉詈其兄,曰:“兄才不及弟,横得重名!”然蜡烛投之。顗颜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诚出下策。”
姜被
后汉姜肱与弟重海、重江各娶,兄弟相恋,不忍别。作一大布被,寝则兄弟与共。人称其友爱。
花萼集
李义山兄弟俱以文章着,同为一集,号《李氏花萼集》。
贾氏三虎
后汉贾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优。故天下称之曰:“贾氏三虎,阿彪最优。”
二惠竞爽
左昭公三年,齐公孙灶卒。晏子曰:“惜也!子旗不免,殆哉!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姜其危哉!”
双璧
陆暐与弟恭之,并有时誉。洛阳令见之,曰:“仆已年老,幸睹双璧。”
佳子弟
王右军少时为从伯敦、导所器,常谓右军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
吾家麒麟
晋顾和族叔荣,见其总角志气不儿,曰:“此吾家麒麟,兴吾宗者,必此子也。”
我家龙文
《北史》:杨愔幼聪慧绝人,其叔奇之,曰:“愔也,将相器。”常语人曰:“此儿驹齿未落,已是我家龙文;更十岁,当求之千里之外。”
犹子
卢迈进中书侍郎,再娶无子。或劝蓄姬媵,迈曰:“兄弟多子,犹子也,可以主后。”
千里驹
苻朗,苻坚从兄之子,坚常称之曰:“吾家千里驹也。”
乌衣子弟
晋王氏子弟多居乌衣巷,一时贵盛。人称之曰乌衣子弟。
小阮
竹林七贤,阮咸为阮籍兄子,故称小阮。
大小王
东阳王承出守东阳,多惠政。弟幼亦东阳守。时朱异用事,车马填门。魏郡申英指异门曰:“此中辐辏,惟势是趋。不能屈者,大小王东阳耳。”
臣叔不痴
王湛雅抱隐德,不知者以为痴。兄子济往省,见床头有《周易》,因共谈《易》,剖析精微,出济意外,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不知!”武帝尝问济:“卿家痴叔死未?”对曰:“臣叔不痴。”又问:“谁比?”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芝兰玉树
谢玄为叔父东山所器重。安常谓子侄曰:“子弟亦何豫人事?正欲使之佳。”玄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屐齿之折
谢
太傅与客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展书毕,摄放床下,了无喜色,下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三桂堂
宋王之道刚直,尚风节,与兄之义、之深同科名,颜其堂曰“三桂”。尝梦帝命之曰:“以尔有功,堂录其后。”子十人,仕者九人。
刻鹄类鹜
马援戒其子侄曰:龙伯高敦厚周慎,吾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吾不愿汝曹效之。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析产取肥
汉许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使成名,乃析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二弟无后言,人皆称其克让。晏、普并举孝廉,武乃会宗人,泣言析产故,悉以田宅归晏、普,一郡叹服之。
兄弟感泣
何文渊知温州府。民有兄弟争财而讼者,文渊判其状,曰:“只缘花底莺声巧,致使天边雁影分。”兄弟感泣亲睦。
兄弟争牛
张苌年汝南郡守。有兄弟分一牛争讼不能决者,苌年赐以己牛一头,使均之。于是境中相戒,咸敦敬让。
翕和堂
韩祥与弟补同登进士,俱以德行文章显名。宋理宗书“翕和堂”以赐之。
弟请抵罪
唐陆南金官太子洗马。尝匿卢崇道,捕当重法。弟璧请抵罪,御史怪之。璧曰:“母未葬,妹未妇,兄能办之。我生无益,不如死。”御史义之,并免。
兄惟一子
许荆兄子世,尝报仇杀人,怨者操刃攻之。荆跪曰:“世无状,咎在荆。兄惟一子,死则绝嗣,荆愿代之。”怨家曰:“许掾郡中贤者,吾何敢犯?”遂委去。
急即扑杀
李绩疾,子弟固以药进。绩曰:“我山东田夫尔,位极三台,年将八秩,非过分耶?”命置酒奏乐,列子弟,谓弟弼曰:“我见房、杜诸公,苦作门户,为后人计,并遭痴儿破家。我有如许 豚犬,将付汝;若不率教,急即扑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兄弟-译文
田氏紫荆
田真、田广、田庆三兄弟住在一起,紫荆树长得非常茂盛。后来他们商量要分家,树就枯萎了。兄弟不再讨论分家的事,树又茂盛如初。
昆玉
陆机和陆云两兄弟,出生在华亭,人们把他们比作昆冈出产的玉石,因此称他们为昆玉。
三间瓦屋
蔡司徒在洛阳,看到陆机兄弟住在参佐的官舍中,有三间瓦屋,士龙住在东头,士衡住在西头。士龙为人文弱可爱,士衡身高七尺多,声音像钟声,说话慷慨激昂。
难兄难弟
陈元方的儿子群和陈季方的儿子忠,各自讨论他们父亲的功德,争论不下,去问太丘,太丘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手足
袁绍的两个儿子谭和尚,父亲死后争夺继承权,互相攻打。王修对他们说:“兄弟就像手足。人要打架,却先砍断自己的右臂,说‘我一定能赢’,这行吗?”两个儿子不听,最后被曹操消灭。
折矢
吐谷浑的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病重时,让每个儿子献上一支箭,取一支箭给他的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利延折断了。再取十九支箭让他折断,利延折不断。阿柴叹息说:“单独一支箭容易折断,多支箭就难折断。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尺布斗粟
淮南厉王和汉文帝是兄弟,厉王被流放到蜀地,死在路上。民谣说:“一尺布,还可以缝补;一斗粟,还可以舂米;兄弟二人却不能相容。”
分痛
宋太祖的弟弟晋王生病,太祖亲自去看望他,亲自为他灸艾,晋王感到疼痛,太祖也取艾灸自己,以分担他的痛苦。
皆有文名
罗愿的哥哥颢、吁、颉、颂和弟弟颒,都有文名,朱熹特别称赞他们。
大小秦
唐朝的秦景通和弟弟暐,都精通《汉书》,被称为大秦、小秦。凡是研究《汉书》的人,如果不是出自他们的门下,就说没有师承。
束带未竟
刘琎是刘瓛的弟弟。刘瓛曾在隔壁夜里叫他,刘琎下床穿好衣服站好,然后才回应。哥哥奇怪他为什么这么久,他说:“刚才束带还没完成。”他的操守就是这样。
龙虎狗
诸葛瑾在吴国做官,弟弟诸葛亮在蜀国做官,弟弟诸葛诞在魏国做官。当时人说蜀国得龙,吴国得虎,魏国得狗。
棠棣碑
贾敦颐做洛州司马,洛阳人为他在市旁立碑。弟弟贾敦实又做长使,洛阳人也在旁边为他立碑,称为“棠棣碑”。
三张
晋朝的张载博学多才,能写文章,曾作《剑阁铭》,武帝命人刻在剑阁上;弟弟张协年少有才,做河间内史;张亢也擅长词赋。当时人称他们为“三张”。
三魏
魏允中是南乐人,兵使王元美赏识他。丙子年秋试,王元美和同僚在使院喝酒,告诉守门人说:“小录到了,如果不是魏允中,不要传鼓。”半夜鼓声响起,大家欢呼,后来他和哥哥允贞、弟弟允孚都中了进士。当时人称他们为“三魏”。
自缚请先季死
王琳十多岁时,父母都去世了。遭遇乱世,乡邻都逃走了,只有王琳兄弟守着祖坟,哭泣不去。弟弟季出去,遇到赤眉军,要杀他。王琳自己绑起来,请求先死。赤眉军怜悯他,放了他。
时称四皓
徐伯珍年少时孤贫,用箬叶学写字,闭门十九年,精通经史,多次被召都不出仕。兄弟四人都白发苍苍,当时人称他们为“四皓”。
人所难言
刘正夫做左司谏。徽宗正在追究蔡邸的案子,刘正夫入宫对答,引用淮南的“斗粟”、“尺布”民谣。皇帝的心意于是缓解,对刘正夫说:“兄弟之间的事,是人所难言的。你能说到这个地步,我不觉感动。”
俱九岁贡
宋朝的王应辰九岁时,因为能背诵九经、作《春秋》、《论语》、《孟子》的义理,兼通子史,被推荐到礼部。几年后,他的弟弟应申也九岁被推荐到礼部。
一母所生
吴思逵兄弟六人,先因父亲的名字分居。父亲去世后,他们哭着对母亲说:“我们兄弟分开十多年,现在大多破产了。一母所生,怎么能让苦乐不均呢?”于是又住在一起。
金友玉昆
辛攀的父亲奭是尚书郎,哥哥鉴、旷,弟弟宝、迅,都以才识知名。秦雍地区的人说:“五龙一门,金友玉昆。”
相煎太急
曹丕想杀他的弟弟曹植,曹植作诗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火攻伯仲
周顗的弟弟嵩,因为喝醉了骂他哥哥,说:“哥哥的才能不如弟弟,却得到重名!”然后拿蜡烛扔他。周顗脸色不变,慢慢说:“阿奴用火攻,真是下策。”
姜被
后汉的姜肱和弟弟重海、重江各自娶妻,兄弟感情深厚,不忍分别。做了一条大布被,睡觉时兄弟一起盖。人们称赞他们的友爱。
花萼集
李义山兄弟都以文章著称,同出一集,称为《李氏花萼集》。
贾氏三虎
后汉的贾彪兄弟三人,都有高名,而贾彪最优。所以天下人称他们为“贾氏三虎,阿彪最优”。
二惠竞爽
左昭公三年,齐国的公孙灶去世。晏子说:“可惜啊!子旗不免,危险啊!二惠竞爽还可以,又少了一个,姜氏危险了!”
双璧
陆暐和弟弟恭之,都有时誉。洛阳令见到他们,说:“我已经老了,有幸见到双璧。”
佳子弟
王右军年少时被从伯敦、导所器重,常对右军说:“你是我家的佳子弟,应该不比阮主簿差。”
吾家麒麟
晋朝的顾和的族叔荣,看到他小时候的志气不凡,说:“这是我家的麒麟,振兴我们家族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我家龙文
《北史》:杨愔小时候聪明绝顶,他的叔叔很惊奇,说:“杨愔是将相之才。”常对人说:“这孩子乳牙还没掉,已经是我家的龙文;再过十年,应该到千里之外去找他。”
犹子
卢迈进中书侍郎,再娶没有儿子。有人劝他纳妾,他说:“兄弟多子,犹子也,可以继承家业。”
千里驹
苻朗是苻坚的侄子,苻坚常称他为“我家的千里驹”。
乌衣子弟
晋朝的王氏子弟多住在乌衣巷,一时贵盛。人们称他们为乌衣子弟。
小阮
竹林七贤中,阮咸是阮籍的侄子,所以称小阮。
大小王
东阳王承出守东阳,多有惠政。弟弟幼也做东阳守。当时朱异掌权,车马填门。魏郡的申英指着朱异的门说:“这里车马拥挤,只有权势才能吸引人。不能屈服的,只有大小王东阳。”
臣叔不痴
王湛有隐德,不知情的人以为他痴。他的侄子王济去看他,看到床头有《周易》,就和他一起讨论《易》,剖析精微,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感叹说:“家有名士,三十年不知!”武帝曾问王济:“你家的痴叔死了吗?”王济回答说:“臣叔不痴。”又问:“谁能比得上他?”王济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芝兰玉树
谢玄被叔父东山所器重。谢安常对子侄说:“子弟何必参与人事?只是希望他们好。”谢玄说:“就像芝兰玉树,希望它们长在庭阶上。”
屐齿之折
谢
太傅正在与客人下围棋,突然谢玄从淮上送来了一封信。太傅看完信后,将信放在床下,脸上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继续下棋。客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太傅缓缓回答说:“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下完棋后,太傅回到内室,跨过门槛时,不小心踩断了木屐的齿。
三桂堂
宋朝的王之道性格刚直,崇尚风节,与他的兄弟王之义、王之深一同考中进士,他将自己的堂号命名为“三桂”。他曾梦见皇帝对他说:“因为你有功,所以你的堂号将记录在后世。”他有十个儿子,其中九人都在朝廷任职。
刻鹄类鹜
马援告诫他的子侄们说:“龙伯高为人敦厚谨慎,我希望你们能效仿他。杜季良豪爽侠义,但我不希望你们效仿他。效仿龙伯高即使不成功,至少还能成为一个谨慎的人,就像雕刻天鹅不成功,至少还像只鸭子。效仿杜季良如果不成功,就会沦为轻浮的人,就像画虎不成功,反而像只狗。”
析产取肥
汉朝的许武为了让他的两个弟弟许晏和许普成名,将家产分成三份,自己取了肥沃的田地和宽敞的宅院,两个弟弟没有怨言,人们都称赞他谦让。后来许晏和许普都被举荐为孝廉,许武召集族人,哭着解释了当初分家的原因,并将田地和宅院全部归还给两个弟弟,整个郡的人都对他赞叹不已。
兄弟感泣
何文渊担任温州知府时,有一对兄弟因为争夺财产而打官司。何文渊判决时说:“只因为花下的莺声太动听,才使得天边的雁影分离。”兄弟俩听后感动得哭了,从此和睦相处。
兄弟争牛
张苌年担任汝南郡守时,有一对兄弟因为分一头牛而争执不下,无法解决。张苌年便将自己的一头牛送给他们,让他们平分。从此以后,郡里的人互相告诫,都变得谦让有礼。
翕和堂
韩祥和他的弟弟韩补一同考中进士,两人都以德行和文章闻名。宋理宗亲笔题写了“翕和堂”赐给他们。
弟请抵罪
唐朝的陆南金担任太子洗马时,曾藏匿了卢崇道,按法律应当受到重罚。他的弟弟陆璧请求代替他受罚,御史感到奇怪。陆璧说:“母亲还没有安葬,妹妹还没有出嫁,哥哥能处理这些事。我活着没什么用,不如去死。”御史被他的义气感动,最终赦免了他们两人。
兄惟一子
许荆的侄子许世曾经因为报仇杀了人,仇家拿着刀来攻击他。许荆跪下说:“许世行为不端,责任在我。我哥哥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他死了,我们家就绝后了,我愿意代替他去死。”仇家说:“许掾是郡中的贤人,我怎么敢冒犯他?”于是离开了。
急即扑杀
李绩生病时,他的子弟们坚持要他吃药。李绩说:“我不过是山东的一个农夫,现在官至三台,年纪也快八十了,这还不够吗?”他命令摆酒奏乐,召集子弟们,对弟弟李弼说:“我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辛苦经营门户,为后人打算,结果却被不肖子孙败了家。我有这么多不成器的子孙,就交给你了;如果他们不听话,你就立刻把他们打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兄弟-注解
田氏紫荆: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共同居住,家中的紫荆树茂盛。后来他们商议分家,树便枯萎了。兄弟三人决定不再分家,树又恢复了茂盛。
昆玉:陆机、陆云兄弟二人,出生于华亭,人们将他们比作昆冈出产的玉石,因此称为昆玉。
三间瓦屋:蔡司徒在洛阳时,看到陆机兄弟住在参佐的官舍中,有三间瓦屋,士龙住在东头,士衡住在西头。士龙文弱可爱,士衡身高七尺多,声音洪亮,言辞慷慨。
难兄难弟:陈元方的儿子陈群和陈季方的儿子陈忠,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功德,争论不休,无法决断,于是请教太丘。太丘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手足: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父亲死后争夺继承权,互相攻打。王修对他们说:“兄弟就像手足,人要打架,却先砍断自己的右臂,说‘我一定能赢’,这能行吗?”两人不听,最终被曹操消灭。
折矢:吐谷浑的阿柴有二十个儿子。他病重时,让每个儿子献上一支箭,取一支箭给弟弟慕利延,让他折断,慕利延折断了。然后取十九支箭让他折断,慕利延无法折断。阿柴感叹道:“孤则易折,众则难摧。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尺布斗粟:淮南厉王与汉文帝是兄弟,厉王被流放到蜀地,途中去世。民谣唱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兼容。”
分痛:宋太祖的弟弟晋王生病,太祖亲自去看望他,亲自为他艾灸。晋王感到疼痛,太祖也取艾草自灸,以分担他的痛苦。
皆有文名:罗愿的兄弟罗颢、罗吁、罗颉、罗颂、罗颒,都有文名,朱熹特别称赞他们。
大小秦:唐朝的秦景通和弟弟秦暐,都精通《汉书》,被称为大秦、小秦。凡是研究《汉书》的人,如果不是出自他们的门下,就被认为没有师承。
束带未竟:刘琎是刘瓛的弟弟。刘瓛曾在隔壁夜里叫他,刘琎下床穿衣站立,然后才回应。兄长奇怪他为什么这么久,他说:“刚才束带还没完成。”他的操守如此严谨。
龙虎狗:诸葛瑾在吴国做官,弟弟诸葛亮在蜀国做官,弟弟诸葛诞在魏国做官。当时人们说蜀国得到了龙,吴国得到了虎,魏国得到了狗。
棠棣碑:贾敦颐担任洛州司马时,洛阳人为他在市旁立碑。弟弟贾敦实又担任长使,洛阳人也在旁边为他立碑,称为“棠棣碑”。
三张:晋朝的张载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曾作《剑阁铭》,武帝命人将其刻在剑阁上;弟弟张协年少有才,担任河间内史;张亢也擅长词赋。当时人称他们为“三张”。
三魏:魏允中是南乐人,兵使王元美赏识他。丙子年秋试,王元美与同僚在使院饮酒,告诫守门人说:“小录到了,如果不是魏允中,不要传鼓。”半夜鼓声响起,大家欢呼,后来魏允中与他的兄长魏允贞、弟弟魏允孚都考中了进士。当时人称他们为“三魏”。
自缚请先季死:王琳十多岁时,父母都去世了。遭遇乱世,乡邻都逃走了,只有王琳兄弟守着祖坟,哭泣不去。弟弟王季外出时遇到赤眉军,赤眉军要杀他。王琳自缚,请求先死。赤眉军怜悯他,放过了他们。
时称四皓:徐伯珍年少时孤贫,用箬叶学写字,闭门十九年,精通经史,多次被召都不出仕。兄弟四人都白发苍苍,当时人称他们为“四皓”。
人所难言:刘正夫担任左司谏时,徽宗正在追究蔡邸的案子,刘正夫引用了淮南的“斗粟”、“尺布”民谣。徽宗听后心情缓和,对刘正夫说:“兄弟之间的事,是人所难言的。你能说到这一点,让我不禁感动。”
俱九岁贡:宋代的王应辰九岁时,因能背诵九经、作《春秋》、《语》、《孟》义,兼通子史,被推荐到礼部。几年后,他的弟弟王应申也九岁被推荐到礼部。
一母所生:吴思逵兄弟六人,最初因父亲的名声分居。父亲去世后,他们哭着对母亲说:“我们兄弟分开居住十多年,现在大多破产了。我们是一母所生,怎么能忍心让苦乐不均呢?”于是又共同居住。
金友玉昆:辛攀的父亲辛奭是尚书郎,兄长辛鉴、辛旷,弟弟辛宝、辛迅,都以才识知名。秦雍地区的人称他们为“五龙一门,金友玉昆”。
相煎太急:曹丕想杀弟弟曹植,曹植赋诗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火攻伯仲:周顗的弟弟周嵩因醉酒骂他:“兄长的才能不如弟弟,却得到了重名!”然后点燃蜡烛扔向他。周顗脸色不变,缓缓说道:“阿奴用火攻,实在是下策。”
姜被:后汉的姜肱与弟弟姜重海、姜重江各自娶妻,兄弟情深,不忍分别。他们做了一条大布被,睡觉时兄弟共用。人们称赞他们的友爱。
花萼集:李义山兄弟都以文章著称,他们共同编撰了一部文集,称为《李氏花萼集》。
贾氏三虎:后汉的贾彪兄弟三人,都有很高的名声,而贾彪最为优秀。因此天下人称他们为“贾氏三虎,阿彪最优”。
二惠竞爽:左昭公三年,齐国的公孙灶去世。晏子说:“可惜啊!子旗不免于难,危险啊!二惠竞爽还可以,又少了一个,姜氏危险了!”
双璧:陆暐与弟弟陆恭之,都有很高的声誉。洛阳令见到他们,说:“我已经老了,有幸看到双璧。”
佳子弟:王羲之年轻时被从伯王敦、王导所器重,他们常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佳子弟,应当不逊色于阮主簿。”
吾家麒麟:晋朝的顾和族叔顾荣,看到顾和年少时志气不凡,说:“这是我们家的麒麟,振兴我们宗族的一定是这个孩子。”
我家龙文:《北史》记载:杨愔小时候聪明绝顶,他的叔叔杨奇称赞他说:“杨愔是将相之才。”常对人说:“这孩子乳牙还没掉,已经是我家的龙文;再过十年,应当到千里之外去求他。”
犹子:卢迈担任中书侍郎,再婚后没有儿子。有人劝他纳妾,卢迈说:“兄弟有很多儿子,犹子也,可以继承家业。”
千里驹:苻朗是苻坚的侄子,苻坚常称赞他说:“这是我们家的千里驹。”
乌衣子弟:晋朝的王氏子弟大多住在乌衣巷,一时显贵。人们称他们为“乌衣子弟”。
小阮:竹林七贤中,阮咸是阮籍的侄子,因此被称为小阮。
大小王:东阳王承出守东阳,多有惠政。弟弟王幼也担任东阳守。当时朱异掌权,车马盈门。魏郡的申英指着朱异的门说:“这里车马拥挤,只有权势才能吸引人。不能屈服的,只有大小王东阳。”
臣叔不痴:王湛品德高尚,隐逸不仕,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痴傻。侄子王济去看望他,发现床头有《周易》,便与他谈论《周易》,王湛剖析精微,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感叹道:“家有名士,三十年不知!”武帝曾问王济:“你家的痴叔死了吗?”王济回答:“臣叔不痴。”武帝又问:“谁能比得上他?”王济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芝兰玉树:谢玄被叔父谢安所器重。谢安常对子侄们说:“子弟们何必参与世事?只是希望他们能成为优秀的人。”谢玄说:“就像芝兰玉树,希望它们生长在庭院的台阶上。”
屐齿之折:屐齿是木屐的齿,折断了表示心情激动,步伐不稳。
太傅: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
谢玄:东晋名将,曾指挥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队。
淮上:指淮河一带,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地。
三桂堂:宋代王之道家族的堂号,象征兄弟三人同科及第的荣耀。
刻鹄类鹜:比喻模仿虽不成功,但仍有相似之处。
析产取肥:指许武为了让弟弟成名,主动放弃财产,表现出谦让的美德。
兄弟感泣:指何文渊通过诗句感化兄弟,使他们和好如初。
翕和堂:宋理宗赐给韩祥兄弟的堂号,象征兄弟和睦。
弟请抵罪:指陆璧为了保全兄长,主动请求替罪,表现出兄弟情深。
兄惟一子:指许荆为了保护兄长的独子,愿意替其受死,表现出家族责任感。
急即扑杀:李绩对弟弟的严厉训诫,表现出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伦类部-兄弟-评注
这些故事大多围绕兄弟情谊展开,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家庭和睦、兄弟友爱的价值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兄弟关系的重视,以及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的智慧与宽容。
“田氏紫荆”故事中,紫荆树的枯荣象征着兄弟关系的和谐与破裂,寓意深刻。兄弟和睦则家业兴旺,反之则衰败。这种象征手法在中国文学中常见,通过自然现象来隐喻人事。
“昆玉”一词体现了古人对兄弟才华的赞美,将兄弟比作美玉,象征着他们的品德与才华。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体现了古人对兄弟情谊的高度评价。
“难兄难弟”故事中,太丘的评价“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兄弟关系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倡导。
“手足”故事中,王修用“手足”比喻兄弟关系,强调了兄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比喻生动形象,深刻揭示了兄弟情谊的重要性。
“折矢”故事通过阿柴的教诲,强调了团结的力量。阿柴用箭的折断来比喻兄弟之间的团结与分裂,寓意深刻,教导后人要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
“尺布斗粟”民谣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与不和,揭示了家庭内部矛盾的普遍性。这种民谣不仅是对兄弟关系的讽刺,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分痛”故事中,宋太祖亲自为弟弟艾灸,分担他的痛苦,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这种无私的关爱与牺牲精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兄弟情谊的典范。
“龙虎狗”故事中,诸葛兄弟分别效力于不同的国家,反映了兄弟之间的选择与命运。这种故事不仅展现了兄弟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历史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
“棠棣碑”故事中,贾氏兄弟的碑文并列,象征着兄弟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这种并列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赞美。
“三张”故事中,张氏兄弟的才华与成就,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兄弟情谊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三魏”故事中,魏氏兄弟的进士及第,反映了兄弟之间的共同奋斗与成功。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自缚请先季死”故事中,王琳的自缚与牺牲,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与无私精神。这种牺牲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时称四皓”故事中,徐氏兄弟的隐逸与才华,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共同追求与精神境界。这种隐逸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人所难言”故事中,刘正夫的直言与徽宗的感动,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理解与宽容。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俱九岁贡”故事中,王氏兄弟的才华与成就,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一母所生”故事中,吴氏兄弟的共同居住,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团结与互助。这种团结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金友玉昆”故事中,辛氏兄弟的才华与名声,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相煎太急”故事中,曹植的诗句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矛盾与无奈。这种矛盾不仅是对兄弟关系的讽刺,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火攻伯仲”故事中,周顗的宽容与周嵩的冲动,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理解与宽容。这种理解不仅是对兄弟情谊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姜被”故事中,姜氏兄弟的共同生活,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与无私精神。这种情谊不仅是对兄弟关系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赞美。
“花萼集”故事中,李氏兄弟的共同创作,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创作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贾氏三虎”故事中,贾氏兄弟的才华与名声,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二惠竞爽”故事中,晏子的感叹反映了兄弟之间的竞争与命运。这种竞争不仅是对兄弟关系的讽刺,也是对家庭和谐的呼唤。
“双璧”故事中,陆氏兄弟的才华与名声,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佳子弟”故事中,王羲之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吾家麒麟”故事中,顾和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我家龙文”故事中,杨愔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犹子”故事中,卢迈的宽容与理解,体现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与无私精神。这种情谊不仅是对兄弟关系的肯定,也是对家庭和谐的赞美。
“千里驹”故事中,苻朗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乌衣子弟”故事中,王氏兄弟的才华与名声,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小阮”故事中,阮咸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大小王”故事中,王氏兄弟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臣叔不痴”故事中,王湛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芝兰玉树”故事中,谢玄的才华与品德,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屐齿之折”故事中,谢安的坚韧与毅力,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这种成功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家庭教育的赞美。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兄弟情谊、家族责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首先,太傅与谢玄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士大夫的从容与淡定,即使在得知重大胜利后,依然保持冷静,继续下棋,体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修养。
‘三桂堂’的故事则通过王之道兄弟三人的同科及第,展现了家族荣誉感与兄弟间的相互扶持。‘刻鹄类鹜’的典故则通过马援的教诲,强调了模仿榜样的重要性,即使不能完全成功,也要保持谨慎和谦逊。
‘析产取肥’的故事中,许武为了弟弟的前程,主动放弃财产,体现了古代家族中的谦让美德。而‘兄弟感泣’的故事则通过何文渊的诗句,展现了文学在调解家庭矛盾中的力量。
‘翕和堂’的故事通过宋理宗的赐名,象征了兄弟和睦的重要性。‘弟请抵罪’和‘兄惟一子’的故事则通过兄弟间的牺牲精神,表现了家族责任感的深刻内涵。
最后,李绩的故事则通过他对弟弟的严厉训诫,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家族未来的担忧,以及对后代教育的重视。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家庭、责任和修养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