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医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医-原文

《神农经·上药养命》谓五石之炼形,五芝之延年也。

《中药养性》谓合欢之蠲忿,萱草之忘忧也。

《下药治病》谓大黄之除实,当归之止痛也。

君臣佐使

凡药有上中下之三品,凡合药宜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此方家之大经也。必辨其五味。三性、七情,然后为和剂之节。五味谓咸、酸、甘、苦、辛。酸为肝,咸为肾,甘为脾,苦为心,辛为肺,此五味之属五脏也。三性谓寒、湿、热。七情有相刑,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杀者,其用又有使焉。汤丸酒散,视其病之深浅所在而服之。

砭石

梁金元起欲上《素问》,访以砭石,王僧孺曰:“吉人常以石为针,不用铁;季世无佳石,故以铁代石。”

病有六不治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而不信医,六不治也。

兄弟行医

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孰最善为医?”对曰:“长兄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仲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名闻于诸侯。”文侯曰:“善!”

见垣一方

扁鹊少时遇长桑君,出怀中药,饮以上池之水,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视为名耳。见垣一方,犹言隔墙见彼方之人也。

病在骨髓

扁鹊适齐,桓侯客之。入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侯曰:“寡人无疾。”后五日复见,曰:“君之疾在血脉矣。”侯曰:“无疾。”后五日复见,曰:“君之疾在肠胃矣。”候曰:“无疾。”后五日复见,望见桓侯,却走曰:“君之疾已在骨髓,此汤熨、针石、酒醪之所不及也。”数日后,侯病剧,召扁鹊,鹊已逃去。侯遂死。

扁鹊被刺

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酉益),自知伎不如扁鹊,使人刺杀之。

病入膏肓

晋侯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治之。未至。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将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针之不可及,药不至焉。”公曰:“良医也!”厚礼而归之。

姚剂三解

后周姚僧坦善医。伊娄自腰至脐,似有三缚。僧坦处三剂,初服,上缚即解;次服,中缚即解;又服,三缚悉除。

太仓公

姓淳于,名意;为人治病,立决死生,多奇中,用药若神。

东垣十书

《李杲传》:易州张元素之秘业,士大夫非危急之疾,不敢谒,时以神医目之。所着有《东垣十书》。

刮骨疗毒

华佗疾在肠胃不能散者,饮以药酒,割腹湔洗积滞,傅神膏合之,立愈。如割关侯臂而去毒,针曹操头风而去风是也。

医国手

《国语》:晋平公有疾,秦伯使人视之,赵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救人,固医职也。”

杏林

《庐山记》:董奉每治人病,病愈,令种杏一株,遂成林。奉后成仙,上升。

徙痈

薛伯宗善徙痈疽。公孙泰患背疽,伯宗为气封之,徙置斋前柳树上。明日疽消,而树起一瘤如拳大。稍稍长二十余日,瘤大溃烂,出黄赤汁斗许,树为委损矣。

橘井

晋苏耽种橘凿井,以疗人疾。时病疫者,令食橘叶,饮井水,即愈。世号橘井。

肘后方

葛洪抄《金匮方》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千金方

孙真人愈龙疾,授以《龙宫秘方》一卷,治病神验,后集为《千金方》传世。

照病镜

叶法善有铁镜,鉴物如水。人有疾以镜照之,尽见脏腑中所滞之物,然后以药治之,疾即愈。

医称郎中

郎中知五府六部事,医人知五脏六腑事,故医人亦称郎中。北人因郎中而遂称大夫。

鄿水名医

庞安常,宋神哲间驰名京邸,于书无所不读,而尤精于伤寒,妙得长沙遗旨。性豪俊,每应人延请,必驾四舟,一声伎,一厨传,一宾客,一杂色工艺之人,日费不赀。

俞拊

始为医,割皮肌湔涤脏腑;后仓公解颅,卢医剖心,华佗祖之。黄帝始制针灸,神农始命僦贷,季岐伯师也,理色脉,巫彭始制丸药。伊尹始制煎药,秦和战国人,始制药方。

医谏

高鏊,正德时为太医院医士。上将南巡,鏊以医谏。上怒曰:“鏊我家官,亦附外官梗朕耶?”命杖之百而戍乌撒。肃宗改元,召还复职。时有星官杨源,亦以占候谏死戍所。

伏羲氏赞

茫茫上古,世及庖牺。始画八卦,爰分四时,究病之源,以类而推,神农之降,得而因之。

神农氏赞

仰惟神农,植艺五谷,斯民有生,以化以育,虑及夭伤,复尝草木,民到于今,悉沾其福。

黄帝轩辕氏赞

伟哉黄帝,圣德天授,岐伯俞拊,以左以右,导养精微,日穷日究,利及生民,勿替于后。

岐伯全元起赞

天师岐伯,善答轩辕,制立《素问》,始显医源。

雷公名斆赞

太乙雷公,医药之宗,炙煿炮制,千古无穷。

秦越人扁鹊赞

秦神扁鹊,精研医药,编集《难经》,古今钦若。

淳于意赞

汉淳于意,时遇文帝,封赠仓公,名传万世。

张仲景机赞

汉张仲景,伤寒论证,表里实虚,载名亚圣。

华佗赞

魏有华佗,设立疮科,

刮骨疗疾,神效良多。

太医王叔和赞

晋王叔和,方脉之科,撰成要诀。普济沉痾。

皇甫士安谧赞

皇甫士安,治法千般,经言甲乙,造化实难。

葛稚川洪赞

隐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

孙思邈赞

唐孙真人,方药绝伦,扶危拯弱,应效如神。

韦慈藏讯赞

大唐药王,德号慈藏,老师韦讯,万古名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医-译文

《神农经·上药养命》中说,五石可以炼形,五芝可以延年益寿。

《中药养性》中说,合欢可以消除愤怒,萱草可以让人忘记忧愁。

《下药治病》中说,大黄可以消除实症,当归可以止痛。

君臣佐使

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配药时应使用一君、二臣、三佐、四使,这是方剂学的基本原则。必须辨别药物的五味、三性和七情,然后才能调和成合适的药剂。五味指的是咸、酸、甘、苦、辛。酸对应肝,咸对应肾,甘对应脾,苦对应心,辛对应肺,这是五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三性指的是寒、湿、热。七情包括相刑、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使用时还需注意其作用。汤剂、丸剂、酒剂、散剂,应根据病情的深浅和部位来选择服用。

砭石

梁金元起想要上呈《素问》,询问关于砭石的事情,王僧孺说:“古人常用石头做针,不用铁;后来没有好的石头,所以用铁代替石头。”

病有六不治

骄横不讲道理,这是第一种不治之症;轻视生命重视钱财,这是第二种不治之症;衣食不调,这是第三种不治之症;阴阳失调,藏气不定,这是第四种不治之症;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这是第五种不治之症;相信巫术而不相信医生,这是第六种不治之症。

兄弟行医

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最擅长医术?”扁鹊回答说:“长兄治病于未病之时,病未成形就消除了,所以名声不出家门。仲兄治病于病初发时,病在毫毛之间,所以名声不出乡里。像我扁鹊,治病于血脉之中,用毒药、针石、手术,所以名声传遍诸侯。”魏文侯说:“好!”

见垣一方

扁鹊年轻时遇到长桑君,长桑君从怀中取出药,让扁鹊用上池之水服用,三十天后,扁鹊能够隔墙看到另一边的人。用这种方法看病,能够清楚地看到五脏的病症,因此以诊视闻名。见垣一方,意思是隔墙看到另一边的人。

病在骨髓

扁鹊到齐国,齐桓侯接待他。扁鹊入宫见到桓侯,说:“您有病在皮肤表层,不治会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五天后,扁鹊再次见到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血脉。”桓侯说:“我没有病。”又过了五天,扁鹊再次见到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桓侯说:“我没有病。”再过五天,扁鹊远远望见桓侯,转身就走,说:“您的病已经到了骨髓,这是汤熨、针石、酒醪都无法治愈的了。”几天后,桓侯病重,召见扁鹊,扁鹊已经逃走了。桓侯于是去世。

扁鹊被刺

扁鹊名闻天下。经过邯郸时,听说当地贵妇人多病,就做了妇科医生;经过洛阳时,听说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了耳鼻喉科医生;到了咸阳,听说秦人爱小孩,就做了儿科医生;他随俗而变。秦国的太医令李(酉益),自知医术不如扁鹊,派人刺杀了他。

病入膏肓

晋侯向秦国求医,秦伯派医缓去治疗。医缓还未到,晋侯梦见两个小孩说:“那个良医来了,怕他会伤害我们,我们逃到哪里去?”其中一个说:“我们躲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医缓到了后,说:“病已经无法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药物无法到达,针石也无法触及。”晋侯说:“真是良医啊!”于是厚礼送他回去。

姚剂三解

后周的姚僧坦擅长医术。伊娄从腰到脐,好像有三道束缚。姚僧坦开了三剂药,第一次服用,上缚解除;第二次服用,中缚解除;第三次服用,三道束缚全部解除。

太仓公

姓淳于,名意;他为人治病,能立即判断生死,多有奇效,用药如神。

东垣十书

《李杲传》:易州张元素的秘传医术,士大夫除非是危急之症,不敢去求医,当时人们称他为神医。他著有《东垣十书》。

刮骨疗毒

华佗遇到肠胃疾病无法消散的病人,就让他喝药酒,然后剖腹清洗积滞,敷上神膏,病人立即痊愈。比如他为关羽刮骨去毒,为曹操针灸治头风。

医国手

《国语》:晋平公有病,秦伯派人去看望,赵文子问:“医生也能治理国家吗?”回答说:“上等的医生能治理国家,其次能救人,这是医生的职责。”

杏林

《庐山记》:董奉每次治好病人,就让病人种一棵杏树,后来杏树成林。董奉后来成仙,升天了。

徙痈

薛伯宗擅长转移痈疽。公孙泰患了背疽,薛伯宗用气封住它,转移到斋前的柳树上。第二天,疽消了,树上长出一个拳头大的瘤子。二十多天后,瘤子溃烂,流出黄红色的汁液,树因此枯萎了。

橘井

晋朝的苏耽种橘树凿井,用来治病。当时有疫病流行,他让病人吃橘叶,喝井水,病就好了。世人称之为橘井。

肘后方

葛洪抄录了《金匮方》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千金方

孙真人治好了龙病,龙宫授予他《龙宫秘方》一卷,治病非常灵验,后来他编集成《千金方》传世。

照病镜

叶法善有一面铁镜,照物如水。有人生病时,用镜子照一照,就能看到脏腑中滞积的东西,然后用药物治疗,病就好了。

医称郎中

郎中掌管五府六部的事务,医生掌管五脏六腑的事务,所以医生也被称为郎中。北方人因此称医生为大夫。

鄿水名医

庞安常,宋神宗、哲宗年间在京城闻名,他无所不读,尤其精通伤寒,深得长沙张仲景的遗旨。他性格豪爽,每次应人邀请,必定驾四艘船,一艘载歌伎,一艘载厨师,一艘载宾客,一艘载杂色工艺之人,每天花费巨大。

俞拊

最初行医时,他割皮洗脏腑;后来仓公解颅,卢医剖心,华佗继承了他的医术。黄帝开始制针灸,神农开始命僦贷,季岐伯是他的老师,研究色脉,巫彭开始制丸药。伊尹开始制煎药,秦和是战国时期的人,开始制药方。

医谏

高鏊,正德年间是太医院的医士。皇帝要南巡,高鏊以医生的身份进谏。皇帝大怒说:“高鏊是我家的官,也敢附和外面的官员来阻挠我吗?”命令打他一百杖,发配到乌撒。肃宗改元后,召他回来复职。当时有星官杨源,也因占候进谏而死在了戍所。

伏羲氏赞

茫茫上古,世及庖牺。他开始画八卦,分四时,研究疾病的根源,以类相推,神农降世后,继承了他的方法。

神农氏赞

仰慕神农,他种植五谷,使人民得以生存,教化养育,考虑到夭折和伤害,他尝百草,人民至今都受益于他的恩泽。

黄帝轩辕氏赞

伟大的黄帝,圣德天授,岐伯和俞拊辅佐他,左右相辅,导养精微,日复一日地研究,利益生民,永不衰替。

岐伯全元起赞

天师岐伯,善于回答黄帝的问题,制定了《素问》,开始显明医道之源。

雷公名斆赞

太乙雷公,是医药的宗师,炙煿炮制,千古流传。

秦越人扁鹊赞

秦国的神医扁鹊,精研医药,编集了《难经》,古今都钦佩他。

淳于意赞

汉朝的淳于意,遇到了文帝,被封为仓公,名传万世。

张仲景机赞

汉朝的张仲景,研究伤寒论证,表里虚实,被称为亚圣。

华佗赞

魏国的华佗,设立了疮科,

刮骨疗伤,效果非常神奇。

太医王叔和的赞颂

晋朝的王叔和,精通脉学,编写了重要的医学要诀,广泛救治了许多重症病人。

皇甫士安的赞颂

皇甫士安,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经典医书《甲乙经》中的理论,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葛洪的赞颂

隐居在罗浮山,悠闲地养生修炼,世人称他为仙翁,他编写的《肘后备急方》广为流传。

孙思邈的赞颂

唐朝的孙思邈,医术和药物都非常高超,救助了许多危重病人,效果如神。

韦慈藏的赞颂

唐朝的药王,德行高尚,被称为慈藏,老师韦讯,名声流传千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医-注解

五石之炼形:五石指五种矿物药物,炼形指通过服用这些药物来修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五芝之延年:五芝指五种灵芝,延年指通过服用这些灵芝来延长寿命。

合欢之蠲忿:合欢是一种植物,蠲忿指通过服用合欢来消除愤怒和烦躁。

萱草之忘忧:萱草是一种植物,忘忧指通过服用萱草来忘却忧愁。

大黄之除实:大黄是一种中药,除实指通过服用大黄来消除体内的实热。

当归之止痛:当归是一种中药,止痛指通过服用当归来缓解疼痛。

君臣佐使:中药配伍的原则,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佐药为辅助药,使药为引导药。

五味:指中药的五种味道:咸、酸、甘、苦、辛,分别对应五脏:肾、肝、脾、心、肺。

三性:指中药的三种性质:寒、湿、热。

七情:指中药之间的七种相互作用关系:相刑、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使。

砭石:古代用石头制成的医疗工具,用于刺破皮肤或放血。

病有六不治:指六种情况下医生不治疗病人: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阴阳并藏气不定、形羸不能服药、信巫而不信医。

见垣一方:扁鹊通过服用长桑君的药,获得了透视能力,能够看到墙另一边的人。

病在骨髓:指疾病已经深入骨髓,难以治疗。

扁鹊被刺:扁鹊因医术高超,引起秦太医令李(酉益)的嫉妒,被其派人刺杀。

病入膏肓:指疾病已经深入膏肓(心脏和横膈膜之间的部位),难以治疗。

姚剂三解:姚僧坦通过三次服药,解除了伊娄身上的三种束缚。

太仓公:指淳于意,因其医术高超,被称为太仓公。

东垣十书:李杲所著的十本医书,内容涉及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刮骨疗毒:华佗通过刮骨疗毒的方法治疗关羽的箭伤。

医国手:指能够治理国家的医生,比喻医术高超。

杏林:董奉通过种植杏树来治疗病人,后来杏林成为中医的代称。

徙痈:薛伯宗通过气功将公孙泰的背疽转移到柳树上。

橘井:苏耽通过种植橘树和凿井来治疗病人。

肘后方:葛洪所著的医书,内容涉及急救和常见病的治疗。

千金方:孙思邈所著的医书,内容涉及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照病镜:叶法善通过铁镜照病,能够看到病人脏腑中的病变。

医称郎中:郎中原本是官职,后来成为医生的代称。

鄿水名医:庞安常因其医术高超,被称为鄿水名医。

俞拊:古代名医,擅长外科手术。

医谏:高鏊通过医术向皇帝进谏,结果被杖责和流放。

伏羲氏赞:赞颂伏羲氏通过画八卦和分四时来研究疾病的起源。

神农氏赞:赞颂神农氏通过种植五谷和尝百草来造福人民。

黄帝轩辕氏赞:赞颂黄帝通过导养精微来造福人民。

岐伯全元起赞:赞颂岐伯通过制立《素问》来显明医源。

雷公名斆赞:赞颂雷公通过炙煿炮制来传承医药。

秦越人扁鹊赞:赞颂扁鹊通过精研医药和编集《难经》来传承医术。

淳于意赞:赞颂淳于意通过封赠仓公来传承医术。

张仲景机赞:赞颂张仲景通过伤寒论证来传承医术。

华佗赞:赞颂华佗通过设立疮科来传承医术。

刮骨疗疾:古代一种外科手术,指用刀刮去骨头上的病变组织以治疗疾病。此词常用来形容医术高超,能够治愈疑难杂症。

王叔和:晋代著名医学家,擅长方脉学,著有《脉经》等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

皇甫士安:晋代医学家,精通多种治疗方法,著有《甲乙经》,对中医理论有重要贡献。

葛稚川:即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隐居罗浮山,著有《肘后备急方》,对道教和医学均有重要影响。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被尊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对中医药学有巨大贡献。

韦慈藏:唐代医学家,被尊为“药王”,其医术高超,德行高尚,对后世医学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医-评注

《神农经·上药养命》等篇章,展现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对五石、五芝、合欢、萱草等药物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药物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些药物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还被赋予了延年益寿、调节情绪等更为广泛的意义,体现了中医药学‘治未病’的理念。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展示了中药方剂的复杂性和科学性。通过五味、三性、七情的辨析,古人能够精确地调配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这种配伍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系统性,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病有六不治’的观点,揭示了古代医者对医德和医理的重视。医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才能在复杂的医疗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观点对现代医学伦理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扁鹊的故事,如‘见垣一方’、‘病在骨髓’、‘扁鹊被刺’等,不仅展示了扁鹊高超的医术,还反映了古代医者的社会地位和面临的挑战。扁鹊通过‘随俗为变’的灵活应对,展现了医者的智慧和勇气。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医国手’、‘杏林’、‘橘井’等典故,反映了古代医者的社会贡献和文化影响。医者不仅治病救人,还通过种植杏树、橘树等方式,造福社会,传承文化。这些典故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优良传统。

《东垣十书》、《肘后方》、《千金方》等医书的编撰,展示了古代医者对医学知识的系统总结和传承。这些医书不仅记录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刮骨疗毒’、‘徙痈’等医疗技术的描述,展示了古代医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技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展现了医者的智慧和勇气,也为后世医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医谏’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医者在政治和社会中的角色。医者不仅治病救人,还通过医术向统治者进谏,体现了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对现代医者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岐伯等古代医者的赞颂,反映了古人对医学起源和发展的崇敬之情。这些赞颂不仅是对古代医者的褒扬,也是对中医药学传统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这些赞颂,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中医药学的精髓。

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赞颂,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和深远影响。首先,文中提到的“刮骨疗疾”不仅是一种高超的医术,更象征着医者仁心和对生命的尊重。这种医术在古代被视为神效,体现了古人对医学的崇敬和对医者的信任。

王叔和、皇甫士安、葛稚川、孙思邈和韦慈藏这几位医学家,各自在医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王叔和的方脉学、皇甫士安的多种治疗方法、葛稚川的道教医学、孙思邈的方药绝伦以及韦慈藏的德行医术,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著作和医术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医学的重视和对医者的尊崇。医学在古代被视为一门高尚的学问,医者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职业,更是社会道德的楷模。文中提到的“普济沉痾”、“扶危拯弱”等词句,不仅是对医者医术的赞美,更是对他们仁心仁术的肯定。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通过四字一句的形式,既便于记忆,又富有节奏感。每一句都凝练了医者的医术和德行,使得整段文字既有文学美感,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医学家的赞颂,更是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总结和传承。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和医者的崇高精神,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4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