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2)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2)-原文

乐者名受;以缘虑过现未三世境者名想;念念迁流,新新不住者名行;明了分别者名识。五者皆能盖覆真性,封蔀妙明,故总谓之蕴,亦名五阴,亦名五众。

慧业文人

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而为谢灵运所轻。谢尝语顗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卿生天在灵运前,成佛当在灵运后。”

拔絮诵经

佛图澄左乳旁有一孔,通彻腹内,常塞以絮。至夜欲诵经,则拔絮,一空洞明;或过水边,引肠洗之,复纳入。

世尊生日

《周书异记》: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太史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即佛生之日也。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天地震动,西方有白虹十二道连夜不灭。太史扈多曰:“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衰相现耳。”此时佛涅盘也。

悉达太子

《异记》又云:天竺迦维卫国净饭王妃,梦天降金人,遂有孕,于四月八日太子生于右胁;名悉达多。年十九,入檀特山修行证道,至穆王三年明星出时成佛,号世尊。于熙连河说《大涅盘经》,以正法眼藏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与弟子大迦叶,为第一世祖。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往拘尸城娑罗树间入般涅盘,在世教化四十九年,是为释迦牟尼,姓剎利。

六祖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一祖一只履,二祖一只臂,三祖一罪身,四祖一只虎,五祖一株松,六祖一张碓。梁武通天元年,达摩来自西土,以袈裟授慧可,曰:“如来以正法眼藏付迦叶,展转至我,今付汝。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遂说偈曰:“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佛始生

周昭王之二十四年至孝王元年佛入涅盘,始佛着于经,汉武帝得休屠祭天金人,始佛像入中国。周穆王时,始西极国化人来。秦始皇时,始沙门室利房等至,皇囚之,夜有金人破户出。至汉明帝,始以僧天竺摩腾入中国,随文帝始西域大食入中国(回回教门)。元魏始作大佛像,高四十三尺,用黄金、铜。五代宗作罗汉像用铁。

后秦始尊鸠摩罗什为法师,宋徽宗称为德士。汉灵帝时安世高始立戒律,魏朱士行始中国人受戒。

后魏始立戒坛,宋太祖别立尼戒坛。

汉明帝始听阳城侯刘峻女出家,石虎听民为僧、尼,唐睿宗度公主为道士。

后魏太祖始授僧官,隋文帝制僧官十统,唐制两僧录司,唐武后始令僧尼隶礼部,唐玄宗始给度牒。

汉章帝时,西域僧作数珠象,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共一百单八。五代僧志林作木鱼。

汉武帝尚南越,始禁咒,唐中宗时西京始投筊。(时寿安墨石山有灵神祠,过客投筊仰吉。)

唐太宗遣玄奘往西域取诸经像。至罽宾国,道险不可过,玄奘闭室而坐,忽见老僧授以《心经》一卷,令诵之,遂虎豹潜迹。至佛国,取经六百部以归。

孰为大庆法王

傅珪为大宗伯时,武宗好佛,自名“大庆法王”。番僧奏请腴田千亩为下院,批礼部议,而书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劾番僧曰:“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不大敬!”诏勿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2)-译文

乐者称为受;以缘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境界的称为想;念念不断,新新不住的称为行;明了分别的称为识。这五种都能覆盖真性,遮蔽妙明,所以总称为蕴,也叫五阴,也叫五众。

慧业文人

会稽太守孟顗事奉佛教非常虔诚,但被谢灵运轻视。谢灵运曾对孟顗说:“得道应该需要慧业文人,你生天在我之前,成佛应该在我之后。”

拔絮诵经

佛图澄左乳旁有一个孔,直通腹内,常常用棉絮塞住。到了晚上要诵经时,就拔掉棉絮,孔中空洞明亮;有时到水边,把肠子拉出来洗,再放回去。

世尊生日

《周书异记》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山川震动,有五色光贯入太微星。太史苏由上奏说:“有大圣人生于西方,一千年后,声教将传到这里。”这就是佛出生的日子。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天地震动,西方有十二道白虹连夜不灭。太史扈多说:“西方有大圣人灭度,衰相显现了。”这时是佛涅盘的时候。

悉达太子

《异记》又记载:天竺迦维卫国净饭王妃梦见天降金人,于是怀孕,于四月八日太子从右胁出生;名叫悉达多。十九岁时,进入檀特山修行证道,到穆王三年明星出现时成佛,号世尊。在熙连河说《大涅盘经》,以正法眼藏将金缕僧伽黎衣传给弟子大迦叶,为第一世祖。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前往拘尸城娑罗树间入般涅盘,在世教化四十九年,这就是释迦牟尼,姓剎利。

六祖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一祖一只鞋,二祖一只臂,三祖一罪身,四祖一只虎,五祖一株松,六祖一张碓。梁武通天元年,达摩从西土来,以袈裟传给慧可,说:“如来以正法眼藏传给迦叶,辗转传到我,现在传给你。我灭后二百年,衣钵不再传。”于是说偈语:“我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佛始生

从周昭王二十四年到孝王元年佛入涅盘,佛开始被记载在经书中,汉武帝得到休屠祭天的金人,佛像开始传入中国。周穆王时,西极国的化人开始来中国。秦始皇时,沙门室利房等人来到中国,皇帝囚禁他们,晚上有金人破门而出。到汉明帝时,天竺摩腾开始进入中国,随文帝时西域大食开始进入中国(回回教门)。元魏时开始制作大佛像,高四十三尺,用黄金、铜。五代宗时制作罗汉像用铁。

后秦时开始尊鸠摩罗什为法师,宋徽宗称他为德士。汉灵帝时安世高开始立戒律,魏朱士行开始中国人受戒。

后魏时开始立戒坛,宋太祖另立尼戒坛。

汉明帝时开始允许阳城侯刘峻的女儿出家,石虎允许百姓为僧、尼,唐睿宗度公主为道士。

后魏太祖开始授予僧官,隋文帝制定僧官十统,唐朝制定两僧录司,唐武后开始令僧尼隶属礼部,唐玄宗开始给度牒。

汉章帝时,西域僧制作数珠象,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共一百零八颗。五代僧志林制作木鱼。

汉武帝崇尚南越,开始禁咒,唐中宗时西京开始投筊。(当时寿安墨石山有灵神祠,过客投筊祈求吉祥。)

唐太宗派遣玄奘前往西域取经像。到罽宾国,道路险阻无法通过,玄奘闭室而坐,忽然见到老僧授以《心经》一卷,让他诵读,于是虎豹潜迹。到佛国,取经六百部带回。

孰为大庆法王

傅珪担任大宗伯时,武宗喜欢佛教,自名为“大庆法王”。番僧上奏请求肥沃的田地千亩作为下院,批礼部商议,而书写大庆法王,与圣旨并列。傅珪假装不知道,弹劾番僧说:“谁是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列书写,不敬!”诏令不要追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2)-注解

碎却笔砚:李泌在衡山跟随明瓒禅师学道时,禅师告诉他,想要学道,必须先放弃世俗的学问和工具,如笔砚,象征着放下世俗的执着。

六道:佛教中的六道轮回理论,包括天道、人道、魔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描述了众生根据其业力在不同生命状态中轮回的过程。

捱日庵:善导和尚的庵名,寓意通过体悟‘捱日’二字,可以一生受用,即通过忍耐和坚持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抱佛脚:原指在紧急情况下求助于佛教,现比喻平时不努力,事到临头才慌忙求助。

九日杜鹃:描述唐代周宝在润州时,请求僧人殷七七使杜鹃花在重阳节即刻开花,结果如愿以偿,显示了佛教中的神通变化。

摩顶止啼:宋代的娄通僧人,因其异相和神通,被召入宫中,通过摩顶止住了新生儿的啼哭,显示了佛教中的慈悲与神通。

玉带镇山门:苏轼与了元和尚的对话,通过玉带和衲衣的交换,体现了佛教中的空性和物质的无常。

白土杂饭:新罗国僧金地藏的故事,他在九华山修行,食用白土杂饭,最终坐化,显示了佛教中的苦行和超脱。

涤肠:小释迦保昌黎氏子的故事,通过涤肠净身,体现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悟道。

释解:文通慧的故事,通过解决三十年前的冤案,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和解脱。

冤家亦生:宝志和尚的预言,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和宿命。

正大衍历:一行和尚的故事,通过修正历法,体现了佛教中的智慧和学识。

雨随足注:莲池和尚的故事,通过念佛求雨,体现了佛教中的神通和慈悲。

为让帝剃发:南州法师博洽的故事,通过为建文君剃发,体现了佛教中的忠诚和牺牲。

赍药僧:住得和尚的故事,通过献药治愈皇帝,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神通。

乞宥沙弥:冰櫱和尚的故事,通过进偈求情,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

日月灯:王介甫和吕吉甫的对话,通过日月灯的比喻,体现了佛教中的智慧和哲理。

卧佛:《涅盘经》中的故事,通过如来背痛的描述,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忍耐。

佛像:张玄之、顾敷的故事,通过佛像的观察,体现了佛教中的情感和智慧。

天女散花:《维摩经》中的故事,通过天女散花的比喻,体现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悟道。

三乘:佛教中的三乘教法,包括大乘、中乘、小乘,描述了不同层次的修行和目标。

三空:佛教中的三空理论,包括生空、法空、俱空,描述了万物皆空的哲理。

弩目低眉:薛道衡与沙弥的对话,通过金刚和菩萨的形象,体现了佛教中的威严和慈悲。

速脱此难:《大集》中的故事,通过比喻描述了生死轮回的困境和修行的重要性。

五蕴皆空:佛教中的五蕴理论,描述了众生所执着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本质为空。

乐者名受:乐者指的是感受快乐的人,名受则是指这种感受被命名为‘受’。

缘虑过现未三世境者名想:缘虑指的是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思考和忧虑,名想则是指这种思考被命名为‘想’。

念念迁流,新新不住者名行:念念迁流指的是心念不断流动,新新不住则是指不断更新不停留,名行则是指这种状态被命名为‘行’。

明了分别者名识:明了分别指的是清晰地区分和理解事物,名识则是指这种能力被命名为‘识’。

五者皆能盖覆真性,封蔀妙明,故总谓之蕴:五者指的是上述的受、想、行、识,它们都能掩盖人的真实本性,封蔀妙明则是指遮蔽了人的智慧和光明,因此总称为蕴。

慧业文人:慧业指的是智慧的修行,文人则是指有文化的人,这里特指谢灵运。

拔絮诵经:佛图澄左乳旁有一孔,通彻腹内,常塞以絮。至夜欲诵经,则拔絮,一空洞明;或过水边,引肠洗之,复纳入。

世尊生日: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根据《周书异记》记载,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太史苏由奏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

悉达太子: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的俗名悉达多,他是天竺迦维卫国净饭王妃的儿子,于四月八日生于右胁,年十九入檀特山修行证道,至穆王三年明星出时成佛,号世尊。

六祖:指的是禅宗的六位祖师,从初祖达摩到六祖慧能,每位祖师都有其独特的传承和故事。

佛始生:指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从周昭王二十四年至孝王元年佛入涅盘,到汉武帝得休屠祭天金人,佛像入中国,再到汉明帝时僧天竺摩腾入中国等。

孰为大庆法王:傅珪为大宗伯时,武宗好佛,自名‘大庆法王’。番僧奏请腴田千亩为下院,批礼部议,而书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劾番僧曰:‘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不大敬!’诏勿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2)-评注

这些故事和概念深刻地反映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修行方法。从‘碎却笔砚’到‘五蕴皆空’,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佛教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对精神解脱的追求。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如何通过寓言、比喻和历史事件来传达其深奥的哲理。

例如,‘碎却笔砚’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放弃物质工具的行为,更是象征着放下对世俗知识和成就的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清净和解脱。‘六道轮回’则通过描述众生在不同生命状态中的轮回,强调了因果报应和业力的重要性。

‘捱日庵’和‘抱佛脚’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忍耐和智慧。前者通过体悟‘捱日’二字,教导人们通过忍耐和坚持达到精神上的解脱;后者则通过比喻,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时刻修行,而不是在紧急情况下才求助于佛教。

‘九日杜鹃’和‘摩顶止啼’则展示了佛教中的神通和慈悲。前者通过神通变化,显示了佛教中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后者则通过摩顶止啼,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神通。

‘玉带镇山门’和‘白土杂饭’则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空性和苦行。前者通过玉带和衲衣的交换,体现了物质的无常和空性;后者则通过苦行和超脱,展示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悟道。

‘涤肠’和‘释解’则通过具体的修行和解脱故事,展示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智慧。前者通过涤肠净身,体现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悟道;后者则通过解决冤案,展示了佛教中的因果和解脱。

‘冤家亦生’和‘正大衍历’则从宿命和智慧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因果和学识。前者通过预言,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和宿命;后者则通过修正历法,展示了佛教中的智慧和学识。

‘雨随足注’和‘为让帝剃发’则从神通和忠诚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慈悲和牺牲。前者通过念佛求雨,体现了佛教中的神通和慈悲;后者则通过为建文君剃发,展示了佛教中的忠诚和牺牲。

‘赍药僧’和‘乞宥沙弥’则从慈悲和智慧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前者通过献药治愈皇帝,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神通;后者则通过进偈求情,展示了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

‘日月灯’和‘卧佛’则从智慧和慈悲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智慧和慈悲。前者通过日月灯的比喻,体现了佛教中的智慧和哲理;后者则通过如来背痛的描述,展示了佛教中的慈悲和忍耐。

‘佛像’和‘天女散花’则从情感和清净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情感和智慧。前者通过佛像的观察,体现了佛教中的情感和智慧;后者则通过天女散花的比喻,展示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悟道。

‘三乘’和‘三空’则从修行和目标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不同层次的修行和目标。前者通过三乘教法,描述了不同层次的修行和目标;后者则通过三空理论,展示了万物皆空的哲理。

‘弩目低眉’和‘速脱此难’则从威严和修行的角度,展示了佛教中的威严和修行的重要性。前者通过金刚和菩萨的形象,体现了佛教中的威严和慈悲;后者则通过比喻,描述了生死轮回的困境和修行的重要性。

最后,‘五蕴皆空’则通过五蕴理论,展示了众生所执着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本质为空,体现了佛教中的空性和解脱。

这段文本涉及佛教的多个方面,包括佛教的基本概念、历史人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以及佛教与政治的关系。首先,文本通过解释‘受’、‘想’、‘行’、‘识’等佛教基本概念,揭示了佛教对人心和行为的深刻理解。这些概念不仅是佛教修行的基础,也是理解佛教哲学的关键。

其次,文本提到了几位重要的佛教人物,如谢灵运、佛图澄、释迦牟尼佛等。这些人物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故事和言行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谢灵运的‘慧业文人’形象,体现了佛教与文人文化的结合;佛图澄的‘拔絮诵经’故事,展示了佛教修行者的神奇能力和虔诚信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则是佛教教义和修行实践的典范。

再次,文本详细叙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从周昭王时期到汉武帝、汉明帝时期,再到唐太宗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并发展壮大。这一过程中,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佛教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最后,文本通过‘孰为大庆法王’的故事,揭示了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傅珪对番僧的弹劾,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佛教与皇权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理解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角色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的多个方面,既有对佛教基本概念的解释,也有对佛教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叙述,还有对佛教与政治关系的探讨。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哲学思想、历史发展和文化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2)》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4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