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1)-原文
皮。”总持曰:“我今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所见无一法可得。”师曰:“汝有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不起无相
般若尊者问达摩:“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
洗钵盂去
僧问赵州,学入初入丛林,乞师指示。州曰:“吃粥了也未?曰:“吃了也。”州曰:“洗钵盂去。”其僧乃悟入。
使得十二时
僧问赵州:“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天雨花
梁高僧讲经于天龙寺中,天雨宝花,缤纷而下。徐玉泉赠诗云:“锡杖飞身到赤霞,石桥闲人坐三车(三车谓三乘,大乘、小乘、上乘)。一声野鹤仙涛起,白昼天风送宝花。”
石点头
梁有异僧玉生者,又名竺道生,人称曰生公。讲经于虎丘寺,人无信者。乃聚石为徒,坐而说法,石皆点头。
龙听讲
梁有僧讲经,有一叟来听,问其姓氏,乃潭中龙也,云“岁旱得闲,来此听法。”僧曰:“能救旱乎?”曰:“帝封江湖,不得擅用。”僧曰:“砚水可乎?”曰:“可。”乃就砚吸水径去,是夕大雨,水皆黑。
离此壳漏子
《传灯录》:洞山良价和尚将圆寂,谓众曰:“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相见?”众不对,师俨然坐化。
只履西归
后汉二十八祖达摩,中天竺国佛法,起自初祖迦叶尊者,至达摩乃二十八祖。梁武帝天通元年始至中国,是为东土始祖,端居而逝。后三载,魏宋云使西域,归遇师于葱岭,手持只履,翩翩独逝,问师何往,曰:“西天去。”明帝启其圹,惟一革履存焉。
阇维荼毗
天竺第九祖入灭,众以香油旃檀阇维真体。僧亡火化曰阇维,又曰荼毗。东坡宿曹溪,借《传灯录》读,灯花落烧一僧字,即以笔记台上:“曹溪夜岑寂,灯下读传灯。不觉灯花落,荼毗一个僧。”
截却一指
天龙合掌顶礼拜问于古德,曰:“敢问佛在何处?”古德曰:“佛在汝指头上。”天龙竖一指朝夕观看。古德从背后截去其一指,天龙豁然大悟。后人曰:“天龙截却一指,痛处即是悟处。”
吃在肚里
有老僧吃饭,人问之曰:“和尚吃饭与常人异否?”僧曰:“老僧吃饭,口口吃在肚里。”
放生
北使李谐至梁,武帝与之游历。偶至放生处,帝问曰:“彼国亦放生否?”谐曰:“不取亦不放。”帝大惭。
海鸥石虎
佛图澄依石勒、石虎,号大和尚。以麻油涂掌,占见吉凶数百里外,听浮屠铃声,逆知祸福。虎即位,师事之,时谓澄以石虎为海鸥鸟。
帝言日中虎丘生公于石上讲经,宋文帝大会僧众施食,人谓僧律日过中即不食。帝曰:“始可中耳。”生公曰:“日丽天,天言中,何得非中?”即举箸而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1)-译文
总持说:“我现在见你一次,以后不会再见了。”师父说:“你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说:“四大皆空,五阴非有,我所见的没有一法可得。”师父说:“你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站在一旁,师父说:“你得到了我的髓。”
不起无相
般若尊者问达摩:“在万物中,什么没有相?”达摩说:“在万物中,不起无相。”
洗钵盂去
一个僧人问赵州,初入丛林学习,请求师父指示。赵州说:“你吃粥了吗?”僧人回答:“吃了。”赵州说:“去洗钵盂吧。”这个僧人因此悟入。
使得十二时
僧人问赵州:“在十二时辰中如何用心?”赵州说:“你被十二时辰驱使,老僧则能驱使十二时辰。”
天雨花
梁朝的高僧在天龙寺讲经时,天上降下宝花,纷纷扬扬。徐玉泉赠诗说:“锡杖飞身到赤霞,石桥闲人坐三车(三车指三乘,大乘、小乘、上乘)。一声野鹤仙涛起,白昼天风送宝花。”
石点头
梁朝有个异僧叫玉生,又名竺道生,人称生公。他在虎丘寺讲经,没有人相信他。于是他聚集石头作为听众,坐着说法,石头都点头。
龙听讲
梁朝有个僧人讲经,有一个老人来听,问他姓氏,原来是潭中的龙,说“因为干旱得闲,来此听法。”僧人问:“你能救旱吗?”龙说:“帝封江湖,不得擅用。”僧人说:“砚水可以吗?”龙说:“可以。”于是龙从砚中吸水离去,当晚下大雨,水都是黑色的。
离此壳漏子
《传灯录》记载:洞山良价和尚即将圆寂,对众人说:“离开这个壳漏子,我们在哪里相见?”众人没有回答,师父安然坐化。
只履西归
后汉二十八祖达摩,中天竺国的佛法,从初祖迦叶尊者开始,到达摩是第二十八祖。梁武帝天通元年他来到中国,成为东土的始祖,端坐而逝。三年后,魏宋云出使西域,回来时在葱岭遇到达摩,他手持一只鞋,独自离去,问他去哪里,他说:“去西天。”明帝打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革鞋存在。
阇维荼毗
天竺第九祖入灭,众人用香油和旃檀火化他的真身。僧人去世后火化称为阇维,也叫荼毗。苏东坡在曹溪住宿,借《传灯录》阅读,灯花落下烧掉了一个“僧”字,他就在台上写下:“曹溪夜岑寂,灯下读传灯。不觉灯花落,荼毗一个僧。”
截却一指
天龙合掌顶礼问古德:“请问佛在哪里?”古德说:“佛在你的指头上。”天龙竖起一根指头早晚观看。古德从背后截去他的一根指头,天龙豁然大悟。后人说:“天龙截去一指,痛处就是悟处。”
吃在肚里
有个老僧吃饭,有人问他:“和尚吃饭和常人有什么不同?”老僧说:“老僧吃饭,每一口都吃在肚里。”
放生
北使李谐到梁朝,梁武帝和他一起游历。偶然到了放生的地方,武帝问:“你们国家也放生吗?”李谐说:“不取也不放。”武帝非常惭愧。
海鸥石虎
佛图澄依附石勒、石虎,号称大和尚。他用麻油涂在手掌上,能占卜吉凶数百里外,听浮屠铃声,能预知祸福。石虎即位后,以他为师,当时人称佛图澄把石虎当作海鸥鸟。
帝言日中虎丘生公于石上讲经,宋文帝大会僧众施食,人谓僧律日过中即不食。帝曰:“始可中耳。”生公曰:“日丽天,天言中,何得非中?”即举箸而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1)-注解
禅门五宗:指中国禅宗的五个主要流派,包括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这些宗派在唐代形成,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入中国: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通常认为是在东汉时期,由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天竺求法,标志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
象教:指佛教,因佛教以佛像为象征,故称象教。
优昙钵:佛教传说中的一种稀有花,象征吉祥和瑞兆,传说三千年才开一次花。
般若航:般若指智慧,般若航比喻佛教智慧如同慈航,能渡人脱离苦海。
兜率天:佛教天界之一,传说中弥勒菩萨居住的地方。
西方圣人:指佛教中的佛陀,因其来自西方印度,故称西方圣人。
不二法门:佛教术语,指超越对立、无分别的境界,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即心即佛:禅宗思想,强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修行者应直接从心性入手。
舍利塔:佛教建筑,用于供奉佛陀或高僧的舍利。
沙门:佛教出家人的通称,意为勤修佛法、息灭烦恼的人。
苾刍:佛教僧人的别称,源自梵语,意为修行者。
紫衣吏:唐代武则天时期,赐予僧人的紫色袈裟,象征尊贵。
五戒:佛教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传灯:比喻佛法的传承,如同灯灯相传,照亮黑暗。
飞锡:指僧人游方时携带的锡杖,象征僧人的修行生活。
祝发:指出家人剃发,象征舍弃世俗、皈依佛门。
檀那、檀越:佛教术语,指施主或供养者。
伊蒲馔:指佛教僧人的素食,源自梵语。
风幡论:禅宗公案,讨论心与外界的关系,强调心是万法之源。
传衣钵:禅宗传统,师父将衣钵传给弟子,象征佛法的传承。
得真印:指获得佛法的真谛,象征修行者已经悟道。
杨枝水:佛教仪式中的一种净水,象征清净和加持。
披襟当箭:禅宗公案,比喻修行者应直面困难,无所畏惧。
一坞白云:禅宗用语,象征清净无染的境界。
安心竟:禅宗公案,强调心性本自清净,无需外求。
求解脱:禅宗公案,强调解脱在于自心,而非外求。
入门来:禅宗公案,强调修行者应从自心入手,而非外求。
再转法轮:禅宗公案,强调佛法本无言说,修行者应自悟。
汝得吾髓:禅宗公案,强调佛法的精髓在于不执著文字,直指心性。
四大本空: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四种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佛教认为这四大元素本质上是空的,没有自性。
五阴非有:佛教术语,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这五阴也是空的,没有自性。
般若:佛教术语,意为智慧,特指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
达摩:佛教禅宗初祖,相传为印度僧人,南北朝时期来到中国传播禅宗。
赵州:唐代著名禅僧赵州从谂,以简洁深刻的禅语著称。
十二时: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三车:佛教术语,指大乘、小乘、上乘三种修行法门。
传灯录:宋代佛教典籍,记载禅宗历代祖师的传法事迹。
阇维:佛教术语,指僧人火化。
荼毗:佛教术语,同阇维,指僧人火化。
天龙:佛教术语,指天龙八部中的龙众。
放生:佛教习俗,指将捕获的动物放归自然,以积累功德。
海鸥:比喻石虎对佛图澄的依赖,如同海鸥依赖大海。
石虎:后赵皇帝,对佛教有浓厚兴趣,尊佛图澄为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九流部-佛教(1)-评注
这段文本集中展现了中国禅宗的核心思想和历史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通过内省和顿悟来达到解脱。文本中提到的‘禅门五宗’反映了禅宗在唐代的分化和发展,各宗派虽然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但都继承了禅宗的核心思想。
‘佛入中国’部分则揭示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汉明帝梦金人的传说象征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初次接触。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为后来的佛教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象教’、‘优昙钵’、‘般若航’等词汇则展现了佛教的象征意义和修行理念。佛教通过象征性的语言和仪式,传达出对智慧、清净和解脱的追求。‘不二法门’和‘即心即佛’等禅宗思想,则进一步强调了心性的重要性,认为修行者应直接从心性入手,超越对立的观念。
‘传衣钵’、‘得真印’等典故则反映了禅宗传承的仪式感和神圣性。禅宗强调师徒之间的心传,认为佛法的真谛无法通过文字传达,只能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不仅体现了禅宗的独特性,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师徒关系的传统。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禅宗思想和历史的简要概述,更是对中国佛教文化的深刻诠释。它通过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性语言,展现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这段文本包含了多个佛教禅宗的故事和公案,展现了禅宗独特的教学方式和深邃的哲学思想。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些故事通过简洁的对话和象征性的行为,传达了禅宗的核心教义。
例如,达摩与弟子的对话,通过‘肉’、‘骨’、‘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弟子们对禅宗教义理解的不同层次。赵州和尚的‘洗钵盂去’和‘使得十二时’则体现了禅宗强调的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和超越时间束缚的境界。
梁高僧讲经时天雨宝花,以及异僧玉生讲经时石点头,都是佛教中常见的奇迹故事,用以显示高僧的修行成就和佛法的不可思议。这些故事不仅富有文学色彩,也反映了佛教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象征了禅宗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历史,以及达摩作为禅宗初祖的传奇地位。这个故事强调了禅宗的传承和达摩的非凡成就。
最后,佛图澄与石虎的故事,展示了佛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以及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适应和影响当地文化。佛图澄以神通和智慧赢得了石虎的尊敬,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推动者。
总的来说,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展现了禅宗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哲学深度。它们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传达了佛教的智慧和禅宗的精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