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防微论-原文
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
《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夫病已成而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伤寒论》序云∶时气不和,盒饭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
昔扁鹊齐桓公,云病在腠理,三见之后,则已入脏,不可治疗而逃矣。
历圣相传,如同一辙。
盖病之始入,风寒既浅,气血脏腑未伤,自然治之甚易;
至于邪气深入,则邪气与正气相乱,欲攻邪则碍正;欲扶正则助邪,即使邪渐去,而正气已不支矣。
若夫得病之后,更或劳动感风,伤气伤食,谓之病后加病,尤极危殆。
所以人之患病,在客馆道途得者,往往难治。
非所得之平凡独重也,乃既病之后,不能如在家之安适,而及早治之;又复劳动感冒,致病深入而难治也。
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实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
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
此则凡人所当深省,而医者亦必询明其得病之故,更加意体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防微论-译文
疾病刚开始时,病情浅显容易治疗,时间久了病情深入,就难以治疗了。
《内经》说:圣人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治疗未发生的疾病。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才去用药,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战斗开始了才去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
《伤寒论》序言说:气候不调和时,应该及早说明,寻找病因,当病邪还在皮肤表层时,及时治疗,很少有不痊愈的。
如果病人忍耐,几天后才说,病邪已经侵入内脏,就难以控制了。
过去扁鹊对齐桓公说,病在皮肤表层,三次见面后,病已经侵入内脏,无法治疗而逃走了。
历代圣人的传承,都是如此。
因为疾病刚开始侵入时,风寒还很浅,气血和脏腑还未受伤,自然治疗起来很容易;
到了病邪深入时,病邪和正气相互干扰,想要攻治病邪就会妨碍正气;想要扶助正气就会助长病邪,即使病邪逐渐去除,正气也已经支撑不住了。
如果在得病之后,还劳累受风,伤气伤食,这叫做病后加病,尤其危险。
所以人在旅途中得病,往往难以治疗。
不是因为得的病特别重,而是得病之后,不能像在家那样安适,及早治疗;再加上劳累感冒,导致病情深入而难以治疗。
所以人一旦稍有不适,必须立即调治,绝不能忽视小病,以致病情逐渐加深;
更不能勉强支撑,使病情加重,带来无穷的祸害。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刻反省的,而医生也必须详细询问得病的原因,更加仔细地体察病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防微论-注解
《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主张在疾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和调理。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著作。
扁鹊: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中医的祖师之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著称。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扁鹊曾为其诊治疾病。
腠理: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间隙,是外邪入侵的初始部位。
邪气:中医术语,指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如风寒、暑湿等。
正气:中医术语,指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
病后加病:指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因劳累、感风、伤气、伤食等原因导致病情加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防微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要论述了疾病的早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文章开篇即引用《内经》的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预防医学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文章通过比喻‘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形象地说明了在疾病已经形成后再进行治疗,效果往往不佳,甚至为时已晚。这种比喻生动贴切,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深奥的医学理论更易于理解。
文中还引用了《伤寒论》序言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作者指出,疾病在初期阶段(如邪气尚在腠理时)进行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一旦邪气深入脏腑,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这一观点与扁鹊为齐桓公诊治的故事相呼应,扁鹊三次见到齐桓公,发现其病情逐渐加重,最终无法治愈。这一历史典故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文章还分析了疾病深入后的复杂情况,指出邪气与正气相乱时,治疗将面临两难境地:攻邪则可能伤正,扶正则可能助邪。这种对疾病治疗过程中矛盾的分析,体现了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文章还特别提到了‘病后加病’的情况,即患者在患病后因劳累、感风等原因导致病情加重。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尤其是在旅途或客居他乡时,由于环境不适、休息不足等因素,往往会导致病情恶化。这一分析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提醒人们在患病后应特别注意调养,避免病情加重。
最后,文章呼吁人们在身体稍有不适时,应及时调治,不可忽视小病,更不可勉强支撑,以免病情加重。这一建议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医者在诊治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得病原因,全面体察病情,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体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防治的深刻思考和丰富经验。其内容涵盖了疾病的预防、早期治疗、病情分析以及医者的诊治原则,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