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原文

古人病愈之后,即令食五谷以养之,则元气自复,无所谓补药也。

神农、仲景之书,岂有补。

遂开后世补养服食之法。

以后医家,凡属体虚病后之人,必立补方,以为调理善后之计。

若富贵之人,则必常服补药,以供劳心纵欲之资;而医家必百计取媚,以顺其意。

其药专取贵重辛热为主,无非参、术、地黄、桂、附、鹿茸之类,托名秘方异传。

其气体合宜者,一时取效;久之必得风痹阴痼等疾,隐受其害,虽死不悔。

此等害人之说。固不足论。

至体虚病后补药之方,自当因人而施,视脏腑之所偏而损益之。

其药亦不外阴阳气血,择和平之药灵敏十种,相为出入,不必如治病之法,一味不可移易也。

故立方只问其阴阳脏腑,何者专重而已。

况膏丸合就,必经月经时而后服完。

若必每日视脉察色,而后服药,则必须一日换一丸方矣。

故凡服补药,皆可通融者也。

其有神其说,过为艰难慎重,取贵僻之药以可以却病长生者,非其人本愚昧,即欲以之欺人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译文

古人在病愈之后,就会让他们吃五谷来调养身体,这样元气自然就会恢复,不需要所谓的补药。

神农和仲景的医书中,哪里提到过补药呢?

这开启了后世补养和服食的方法。

后来的医家,对于体虚或病后的人,必定会开出补方,作为调理和善后的计划。

如果是富贵之人,他们就会经常服用补药,以支持他们劳心纵欲的生活方式;而医家则会千方百计地讨好他们,以顺应他们的意愿。

这些药物主要是贵重的辛热药物,如人参、白术、地黄、肉桂、附子、鹿茸等,假借秘方或异传之名。

如果体质适合,短期内可能会见效;但长期服用必定会导致风痹、阴痼等疾病,暗中受到伤害,即使死亡也不会后悔。

这种害人的说法,本来就不值得讨论。

至于体虚病后补药的方子,应该因人而异,根据脏腑的偏颇来增减药物。

这些药物也不外乎阴阳气血,选择十种平和灵敏的药物,相互搭配使用,不必像治病那样,一味药也不能改变。

所以开方子只需要考虑阴阳脏腑,哪个方面需要重点调理。

况且膏丸制成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服用完毕。

如果必须每天观察脉象和面色,然后才服药,那么就必须每天更换一种药方了。

所以凡是服用补药,都可以灵活处理。

如果有人神化补药,过分强调其艰难和慎重,选择贵重偏僻的药物来治病或追求长生,如果不是这个人本身愚昧,就是想用这种方法欺骗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注解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主要粮食作物,古代中国人饮食的基础。

元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力量。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始祖,相传著有《神农本草经》。

仲景:张仲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影响深远。

补药:中医中指用于补充人体元气、增强体质的药物。

参:人参,中医常用补药,具有补气、生津、安神等功效。

术:白术,中医常用药材,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肾、养血润燥的功效。

桂:肉桂,中医常用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经的功效。

附:附子,中药名,具有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功效。

鹿茸:鹿的角,中医常用补药,具有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的功效。

风痹:中医病名,指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导致肢体关节疼痛、麻木等症状。

阴痼:中医病名,指因阴寒内盛,导致气血凝滞、经络不通的慢性疾病。

膏丸:中药剂型之一,指将药物制成膏状或丸状,便于服用和保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评注

这段古文探讨了古代中医对病后调养和补药使用的看法,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方法。文中首先指出,古人病愈后主要通过食用五谷来恢复元气,而非依赖补药。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医强调自然调养和饮食疗法的理念,认为五谷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能够自然恢复元气。

文中提到神农和仲景的著作中没有补药的概念,这表明古代医学家在治疗疾病时更注重病因的消除和身体的自然恢复,而非依赖药物来强行补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医家开始为体虚病后之人制定补方,逐渐形成了补养服食的传统。这一变化反映了医学实践中的演变和适应,但也带来了滥用补药的问题。

文中批评了富贵之人常服补药以应对劳心纵欲的生活方式,指出医家为了迎合这些人的需求,往往开出贵重辛热的补药,如参、术、地黄、桂、附、鹿茸等。这些药物虽然短期内可能见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风痹、阴痼等慢性疾病,甚至隐受其害而不自知。这一批评揭示了古代社会中补药滥用的现象,以及医家为迎合权贵而忽视患者真正健康需求的问题。

最后,文中强调补药的使用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脏腑的偏颇来调整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个体化治疗和药物的灵活运用。同时,文中也指出,补药的使用不必像治病那样严格,膏丸等剂型的使用可以更加灵活,不必每日视脉察色。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在补养调治中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医对补药使用的看法,还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哲学思想、社会现象和医学实践的演变。通过对补药滥用的批评和对个体化治疗的强调,文中展现了中医在调养和治疗中的智慧和谨慎,对现代医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补药可通融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4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