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腹内痈论-原文
古之医者,无分内外,又学有根柢,故能无病不识。
后世内外科既分,则显然为内证者,内科治之;显然为外证者,外科治之。
其有病在腹中,内外未显然者,则各执一说,各拟一方,历试诸药,皆无效验。
轻者变重,重者即殒矣。
此等证,不特外科当知之,即内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确。
知非己责,即勿施治,毋至临危束手,而后委他人也。
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
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
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
并有不及成脓而死者,病者、医者,始终不知何以致死,比比然也。
今先辨明痞结瘀血,寒痰食积之状。
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现痰症;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且三五日后,大便通即散。
惟外症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
《金匮》云:诸脉浮数,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以手按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
此数句乃内痈真谛也。
又云∶肠痈之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是也。
若肝痈,则胁内隐隐痛,日久亦吐脓血。
小肠痈,与大肠相似,而位略高。
膀胱痈,则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际,着皮即痛,小便亦艰而痛。
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成脓,必大吐脓血而愈。
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成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
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
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腹内痈论-译文
古代的医生,不分内科和外科,而且学问有根基,所以没有不认识的病。
后来内科和外科分开,明显的内部病症由内科治疗,明显的外部病症由外科治疗。
如果病症在腹中,内外不明显,医生们各持己见,各自开方,尝试各种药物,都没有效果。
轻症变重,重症则死亡。
这种病症,不仅外科医生应该知道,内科医生也必须辨别清楚。
如果不是自己的责任,就不要治疗,不要等到危急时刻束手无策,然后推给别人。
腹内的痈有几种:有肺痈、肝痈、胃脘痈、小肠痈、大肠痈、膀胱痈。
只有肺痈咳嗽吐出腥痰,人们还容易辨别。
其他的可能被认为是痞结、瘀血、寒痰或食积,药物乱投,等到化脓,治疗已经来不及。
甚至有些还没有化脓就死了,病人和医生始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死亡,这种情况很常见。
现在先辨别痞结、瘀血、寒痰、食积的症状。
凡是痞结、瘀血,一定有原因,而且是逐渐形成的;寒痰则疼痛不定,还会出现其他痰症;食积则一定有受伤的日子,而且三五天后,大便通畅就会消散。
只有外部病症疼痛有固定位置,而且拖延越久越严重。
《金匮》说:各种脉象浮数,应该发热,反而感觉寒冷,如果有疼痛的地方,应该发痈。
用手按压肿处,如果发热,有脓;不发热,无脓。
这几句话是内痈的真谛。
又说:肠痈的症状,身体皮肤粗糙,腹部皮肤紧绷,按压柔软,像肿的样子,腹部没有积聚,身体不发热。
如果是肝痈,胁内隐隐作痛,时间久了也会吐脓血。
小肠痈与大肠痈相似,但位置略高。
膀胱痈则疼痛在少腹下方,靠近阴毛处,触碰皮肤就痛,小便也困难且疼痛。
胃脘痈有虚实两种,实症容易消散;如果化脓,一定会大量吐脓血而痊愈。
只有虚症大多无法治愈,先是胃中疼痛胀满,时间久了心下逐渐隆起,坚硬如石,有时有寒热,饮食不进,按压疼痛,身体消瘦,这是思虑伤脾的症状,不等痈形成就会死亡。
所以凡是腹部有固定疼痛的地方,感觉寒冷,疲倦卧床,不能进食的,都应该仔细检查,防止形成内痈。
千万不要拖延,找不明真相的人治疗,以至于时间久了脓溃,自己伤害自己的生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腹内痈论-注解
根柢:指学问的基础或根本,这里指古代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基础。
内证:指内部器官的疾病,如肺、肝、胃等内部器官的病症。
外证:指外部可见的疾病,如皮肤、肌肉等外部组织的病症。
痞结:中医术语,指体内气机郁结,形成硬块或肿块。
瘀血:中医术语,指血液在体内停滞不流,形成血块。
寒痰: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体内痰湿凝结。
食积:中医术语,指食物在胃中停滞不化,形成积滞。
痈:中医术语,指体内或体表的化脓性炎症。
肺痈:中医术语,指肺部化脓性炎症。
肝痈:中医术语,指肝脏化脓性炎症。
胃脘痈:中医术语,指胃部化脓性炎症。
小肠痈:中医术语,指小肠化脓性炎症。
大肠痈:中医术语,指大肠化脓性炎症。
膀胱痈:中医术语,指膀胱化脓性炎症。
金匮:指《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论述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身甲错:中医术语,指身体表面出现错乱的甲纹,常见于肠痈患者。
腹皮急:中医术语,指腹部皮肤紧张,常见于肠痈患者。
按之濡:中医术语,指按压腹部时感觉柔软,常见于肠痈患者。
思虑伤脾:中医术语,指过度思虑导致脾脏功能受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腹内痈论-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古代医者在诊断和治疗内外科疾病时的经验和教训。首先,文章指出古代医者不分内外科,具备深厚的医学基础,因此能够识别各种疾病。然而,随着内外科的分化,医者在面对腹中未明确的病症时,往往各执一词,导致治疗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文章进一步列举了腹内痈的不同类型,如肺痈、肝痈、胃脘痈等,并详细描述了这些病症的症状和诊断方法。例如,肺痈患者会咳吐腥痰,而肠痈患者则会出现身甲错、腹皮急等症状。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医者对疾病的细致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疾病诊断的严谨态度。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医者在面对复杂病症时应具备的审慎态度。医者应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避免因误诊或误治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这种对医者责任的强调,体现了古代医学伦理的高度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的深刻理解。古代医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诊断和治疗体系。这些经验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列举具体病症和症状,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古代医者的诊断思路。同时,文章通过对医者责任的强调,传递了深刻的医学伦理思想,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内外科分化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医学在实践中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这些内容对于研究古代医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医者诊断和治疗经验的总结,展示了古代中医的深厚底蕴和严谨态度。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医学文化和伦理思想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