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知病必先知症论-原文
凡一病必有数症。
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
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
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
古方以一药治一症,合数症而成病,即合数药而成方。
其中亦有以一药治几症者,有合几药而治一症者,
又有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
其浅近易知者,哪吐逆用黄连、半夏;不寐用枣仁、茯神之类,人皆知之。
至于零杂之症,如《内经》所载,喘满噫语,吞欠嚏呕,笑泣目瞑,嗌干,心悬善恐,涎下涕出,啮唇啮舌,善忘善怒,喜握多梦,呕酸魄汗等症,不可胜计。
或由司天运气,或由脏腑生克,或由邪气传变,《内经》言之最详。
后之医者,病之总名亦不能知,安能于一病之中,辨明众症之渊源?
即使病者身受其苦,备细言之,而彼实茫然,不知古人以何药为治,仍以泛常不切之品应命,并有用相反之药,以益其疾者。
此病者之所以无门可告也。
学医者,当熟读《内经》,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遍考方书本草,详求古人治法。
一遇其症,应手辄愈。
不知者以为神奇,其实古圣皆有成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知病必先知症论-译文
每一种疾病都必然包含多种症状。
有些疾病症状相同但疾病不同,有些疾病相同但症状不同;
有些症状与疾病有因果关系,有些则没有。
总的来说,合起来称为疾病,分开来称为症状。
古代的药方通常用一种药物治疗一种症状,多种症状组合成一种疾病,因此多种药物组合成一个药方。
其中也有用一种药物治疗多种症状的,也有用多种药物治疗一种症状的,
还有同一种症状,由于原因不同,用药也不同,变化无穷。
那些浅显易懂的,比如呕吐用黄连、半夏;失眠用枣仁、茯神之类的,人们都知道。
至于那些复杂的症状,如《内经》所记载的,喘气、胸闷、打嗝、吞咽困难、打喷嚏、呕吐、笑、哭、眼睛闭着、喉咙干、心悬、容易害怕、流口水、流鼻涕、咬唇、咬舌、健忘、易怒、喜欢握东西、多梦、呕吐酸水、出汗等症状,数不胜数。
这些症状可能由天时运气、脏腑相生相克、邪气传变等原因引起,《内经》对此有详细记载。
后来的医生,连疾病的总名称都不知道,怎么能在一个疾病中,辨别出各种症状的根源呢?
即使病人自己详细描述自己的痛苦,医生也茫然无知,不知道古人用什么药治疗,仍然用一些不切实际的药物应付,甚至用相反的药物加重病情。
这就是病人无处求医的原因。
学医的人,应该熟读《内经》,对每一种症状都要探究其原因,详细了解其表现,辨别其异同,审查其真伪,然后广泛查阅药方和本草书籍,详细研究古人的治疗方法。
一旦遇到这些症状,就能立即治愈。
不了解的人以为这是神奇,其实古代圣人都有成熟的治疗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知病必先知症论-注解
症:在中医理论中,症指的是疾病的具体表现或症状,是疾病的外在反映。
病:病在中医中指的是疾病的总体概念,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
古方:指古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有效药方,通常包含多种药材的组合。
黄连、半夏:黄连和半夏是中医常用的药材,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半夏则用于化痰止咳。
枣仁、茯神:枣仁和茯神是用于治疗失眠的药材,枣仁有安神的作用,茯神则有助于镇静。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文献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原则。
司天运气:中医理论中的一种概念,指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脏腑生克: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邪气传变:指外来的致病因素(邪气)在人体内的传播和变化,导致疾病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知病必先知症论-评注
这段文字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病与症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章首先指出,一种疾病可能表现为多种症状,而相同的症状可能源于不同的疾病。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对疾病认识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接着,文章讨论了古代医家如何根据症状来配制药物,强调了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灵活性。这种治疗方法不仅考虑到了症状的表面现象,更深入到了病因和病机的层面,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
文章还提到了《内经》中对各种复杂症状的描述,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家对疾病观察的细致入微,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症状的分析,医家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文章强调了学习和研究《内经》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古代医家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才能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对病与症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古代医家治疗方法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应用和发展这一传统医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