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随国运论-原文
天地之气运,数百年一更易,而国家这气运亦应之。
上古无论,即以近代言,如宋之末造,,《局方》亦然。
至于明季,主暗臣专,膏泽不下于民,故丹溪以下诸医,皆以补阴益下为主。
至我本运录极隆之会,圣圣相承,大权独揽,朝纲整肃,惠泽旁流,此阳盛于上之明征也。
又冠饰朱缨,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旺,故其为病,皆属盛阳上越之证,数十年前,云间老医知此义者,往往专以芩、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
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
偏于温热,又我矫枉过正之论。
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阴在内者,当用大顺散、理中汤,此乃千中之一。
今则不论何人,凡属中暑,皆用理中等汤,我目睹七窍皆裂而死者,不可胜数。
至于托言祖述东垣,用苍术等燥药者,举国皆然。
此等恶习,皆由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
故古人∶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随国运论-译文
天地间的气运,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变化,而国家的命运也会随之变化。
上古时期暂且不论,就拿近代来说,比如宋朝末年,《局方》也是如此。
到了明朝末年,君主昏庸,大臣专权,恩泽无法惠及百姓,所以从丹溪以下的医家,都以补阴益下为主要治疗方法。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国运极为昌盛,圣明的君主相继继位,大权独揽,朝纲整肃,恩泽广布,这是阳气在上旺盛的明显表现。
再加上人们头戴朱红色的缨饰,口中吸食烟草,五行中只有火气特别旺盛,所以人们所得的疾病,大多属于阳气上越的症状。几十年前,云间的老医生明白这个道理,常常专门用黄芩、黄连、知母、黄柏等药物,来挽救那些误用温补药物的人,效果非常显著,这确实与气运相符。
现在的人不懂这个道理,不仅不能根据病症来施治,还坚持宁可多用温热药物,也不要用寒凉药物的说法。
过于偏重温热,又是我矫枉过正的言论。
比如中暑这种病症,有时体内有伏阴,应该用大顺散、理中汤,但这只是千分之一的情况。
现在却不管是谁,只要是中暑,都用理中汤等药物,我亲眼目睹因此七窍流血而死的人,数不胜数。
至于那些假借祖述东垣之名,使用苍术等燥热药物的人,全国都是如此。
这种恶劣的习惯,都是因为不懂天时国运的道理,错误地引用旧学说来害人。
所以古人说:不懂天、地、人的人,不能做医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随国运论-注解
天地之气运:指自然界和社会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之气运常被用来解释朝代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
宋之末造:指宋朝末年,即南宋末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经济衰退。
局方:指宋代官方编纂的医学典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医学的重要文献。
明季:指明朝末年,这一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凋敝。
丹溪:指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他主张补阴益下,强调阴阳平衡。
芩、连、知、柏:指中药黄芩、黄连、知母、黄柏,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
大顺散、理中汤:指中药方剂,大顺散用于治疗中暑,理中汤用于温中散寒。
东垣:指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东垣,他主张补脾胃,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
苍术:指中药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随国运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天地之气运与国家气运关系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变迁与医学发展的紧密联系。作者以宋末、明末为例,指出社会动荡时期,医学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强调补阴益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阴阳平衡的重视。
文中提到‘本运录极隆之会,圣圣相承,大权独揽,朝纲整肃,惠泽旁流’,这是对清朝盛世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认同。作者认为,阳盛于上是清朝盛世的明证,这种观点体现了传统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的思想。
作者批评了当时医学界滥用温热药物的现象,指出‘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这种偏颇的医学观念导致了误治和死亡。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如中暑患者误用理中汤导致死亡,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文中还提到‘托言祖述东垣,用苍术等燥药者,举国皆然’,这是对当时医学界盲目追随李东垣理论的批评。作者认为,这种恶习源于对天时国运的无知,误引旧说以害人,反映了作者对医学理论应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的深刻认识。
最后,作者引用古人的话‘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强调了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对自然、社会和人体的全面认识。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医学理论的回顾和对当时医学现象的批评,深刻揭示了医学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密切关系,强调了辨证施治和医学理论随时代发展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