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深非浅药能治论-原文
天下有治法不误,而始终无效者。
此乃病气深痼,非泛然之方药所能愈也。
凡病在皮毛荣卫之间,即使病势极重,而所感之位甚浅,邪气易出。
至于脏腑筋骨之痼疾,如劳怯、痞隔,风痹痿厥之类,其感非一日,其邪在脏腑筋骨,如油之八面,与正气相并。
病家不知,屡易医家,医者见其不效,杂药乱投,病日深而元气日败,遂至不救。
不知此病,非一二寻常之方所能愈也。
今之集方书者,如风痹大症之类,前录古方数首,后附以通治之方数首,如此而已。
此等治法,岂有愈期?
必当遍考此病之种类,与夫致病之根源,及变迁之情状,并询其历来服药之误否。
然后广求古今以来治此症之方,选择其风上种种治法次第施之;又时时消息其效否,而神明变通之,则痼疾或有可愈之理。
若徒执数首通治之方,屡试不效,其计遂穷,未有不误者也。
故治大症,必学问深博,心思精敏,又专心久治,乃能奏效。
世又有极重极久之病,诸药罔效,忽服极轻淡之方而愈,此乃其病本有专治之方,从前皆系误治。
忽遇对症之药,自然应手而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深非浅药能治论-译文
世界上有些治疗方法虽然正确,但始终没有效果。
这是因为病气深重顽固,不是一般的药物能够治愈的。
凡是疾病在皮肤和肌肉之间,即使病情非常严重,但感染的位置很浅,邪气容易排出。
至于脏腑和筋骨的顽固疾病,如劳损、痞块、风痹、痿厥等,这些疾病的感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邪气深入脏腑和筋骨,像油渗透到各个角落,与正气混合。
病人不了解这一点,频繁更换医生,医生见治疗无效,就随意用药,病情日益加重,元气日渐衰败,最终无法救治。
不知道这种病,不是一两种普通的药方能够治愈的。
现在编撰医书的人,对于像风痹这样的大病,前面记录几首古方,后面附上几首通用的药方,就这样而已。
这样的治疗方法,怎么可能有治愈的希望呢?
必须全面考察这种病的种类,以及致病的根源,和病情的变化情况,还要询问病人以往服药的错误与否。
然后广泛寻找古今以来治疗这种病症的药方,选择其中各种治疗方法依次施行;还要时常观察治疗效果,灵活变通,这样顽固的疾病或许有治愈的可能。
如果只是固执地使用几首通用的药方,屡试无效,那么治疗的方法就穷尽了,没有不误事的。
所以治疗大病,必须学问深厚广博,心思精细敏锐,还要专心长期治疗,才能见效。
世界上还有一种非常严重且持久的疾病,各种药物都无效,突然服用非常轻淡的药方就痊愈了,这是因为这种病本来就有专门的治疗方法,之前都是误治。
突然遇到对症的药物,自然就能迅速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深非浅药能治论-注解
治法:指治疗疾病的方法和策略。
病气深痼:指疾病深重且顽固,难以治愈。
皮毛荣卫:中医术语,指人体的表层防御系统,包括皮肤和肌肉。
脏腑筋骨: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内脏和骨骼系统,代表深层的生理结构。
劳怯:指因过度劳累导致的身体虚弱。
痞隔:中医病症名,指胸腹部的气滞或血瘀。
风痹痿厥:中医病症名,指因风邪引起的肢体麻木、无力或瘫痪。
正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抵抗力。
通治之方:指适用于多种病症的通用药方。
神明变通:指在治疗过程中灵活调整策略,以适应病情的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病深非浅药能治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治疗中的复杂性和细致性,强调了对于深层次、顽固性疾病治疗的特殊性和挑战性。文章首先指出,有些疾病虽然治疗方法正确,但由于病情的深重和顽固,常规的治疗方法难以见效。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治疗深度的认识,即不同层次的疾病需要不同层次的治疗策略。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疾病的深浅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出浅表性疾病即使病情严重,也相对容易治疗,因为邪气易于排除。而对于深层次的疾病,如脏腑筋骨的痼疾,由于邪气与正气混杂,治疗起来更为复杂和困难。这种分析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层次和治疗难度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章批评了当时一些医者对于复杂病症的简单化处理,即仅依赖几首通治之方,而不深入探究病症的具体情况和根源。这种批评揭示了中医治疗中对于个性化和细致化治疗的重视,强调了治疗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最后,文章提出了治疗顽固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即深入探究病症的种类、根源和变迁,广泛搜集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策略。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系统性和动态性,强调了医者需具备深厚的学问、精敏的心思以及长期的专注和耐心。
总之,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医对于疾病治疗的深刻见解,也反映了中医治疗策略的复杂性和细致性,对于理解和实践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