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缓急论-原文
病有当急治者,有不当急治者。
外感之邪,猛悍剽疾,内犯脏腑,则元气受伤,无以托疾于外,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与气血相乱,急驱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
若俟邪气已深,与气血相乱,然后施治,则元气大伤,此当急治者也。
若夫病机未定,无所归着,急用峻攻,则邪气益横。
如人之伤食,方在胃中,则必先用化食之药,使其食渐消,由中焦而达下焦,变成渣秽而出,自然渐愈;
若即以硝黄峻药下之,则食尚在上焦,即使随药而下,乃皆未化之物,肠胃中脂膜与之全下,而人已大疲,病必生变,此不当急治者也。
以此类推,余病可知。
至于虚人与老少之疾,尤宜分别调护,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邪退。
医者不明此理,而求速效,则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
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他法,无非诛伐无过;
至当愈之时,其人已为药所伤,而不能与天地之生气相应矣。
故虽有良药,用之非时,反能致害。
缓急之理,可不讲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缓急论-译文
疾病有的需要紧急治疗,有的则不需要。
外来的病邪,猛烈而迅速,一旦侵入内脏,就会伤害元气,无法将病邪排出体外,必须在病邪刚侵入、尚未深入时,趁其与气血混乱之际,迅速将其驱除出体外,这样既容易又快速。
如果等到病邪已经深入,与气血混乱后再进行治疗,那么元气就会受到严重伤害,这种情况需要紧急治疗。
如果病情尚未确定,没有明确的病因,急于使用强烈的药物攻击,反而会使病邪更加猖獗。
比如人因饮食不当而受伤,食物还在胃中时,应该先用消化药物,使食物逐渐消化,从中焦传到下焦,变成废物排出体外,自然逐渐痊愈;
如果立即使用硝黄等强烈药物强行排出,食物还在上焦,即使随药物排出,也是未消化的食物,肠胃中的脂肪膜也会随之排出,人已经非常疲惫,病情必然恶化,这种情况不需要紧急治疗。
以此类推,其他疾病也可以这样理解。
至于虚弱的人和老人小孩的疾病,更应该分别调养,使他们的元气逐渐恢复,正气恢复而病邪退去。
医生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而追求快速见效,就会补不该补的地方,攻不该攻的地方。
服用的药物无效,又转而寻求其他方法,无非是在无过错的情况下进行攻击;
到了应该痊愈的时候,病人已经被药物伤害,无法与自然界的生气相应。
所以即使有良药,如果使用不当,反而会造成伤害。
治疗疾病的缓急之理,难道不应该深入探讨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缓急论-注解
外感之邪:指从外界侵入人体的病邪,如风寒、暑湿等,这些病邪通常来势凶猛,迅速影响人体健康。
元气: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和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化食之药:指帮助消化、促进食物分解和吸收的药物,如山楂、陈皮等。
硝黄:指硝石和硫磺,古代常用作泻药,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
上焦、中焦、下焦:中医理论中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焦主要指心肺功能,中焦指脾胃功能,下焦指肝肾及大小肠功能。
虚人:指体质虚弱、元气不足的人。
天地之生气:中医理论中指自然界赋予生命的能量和活力,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缓急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治疗中的‘急治’与‘缓治’原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文章首先区分了需要急治和不宜急治的两种情况,强调了根据病邪的性质和病情的深浅来决定治疗的急缓。对于外感之邪,因其来势凶猛,迅速内犯脏腑,必须在其初起时迅速驱邪外出,以防元气大伤。而对于病机未定、邪气未深的情况,则不宜急用峻攻,以免邪气益横,反致病情加重。
文章通过‘伤食’的例子,生动说明了治疗时应考虑病邪的位置和性质,以及人体的整体状况。对于伤食,应先使用化食之药,使食物逐渐消化,自然排出,而不应急用硝黄等峻下药物,以免损伤肠胃,导致病情恶化。这一例子不仅展示了中医治疗的细致入微,也反映了中医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章还特别强调了对于虚人、老少等特殊人群的治疗应更加谨慎,强调调护元气,使其逐渐恢复,以达到正复邪退的效果。这种对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体现了中医治疗的人性化和个体化特点。
最后,文章批评了那些不明医理、盲目追求速效的医者,指出他们往往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导致药物无效甚至反害。这种批评不仅揭示了中医治疗中的常见误区,也强调了医者必须深入理解医理,才能正确施治。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也富含哲学思考,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智慧和深度。通过对急缓治疗的探讨,文章传达了中医治疗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重要原则,对于现代医学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