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原文

凡病患或体虚而患实邪,或旧有他病与新病相反,或一人兼患二病,其因又相反,或外上下各有所病,医者踌躇束手,不敢下药,此乃不知古人制方之道者也。

古人用药,惟病是求。

药所以制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

其人有是病,则其药专至于病所而驱其邪,决不反至无病之处,以为祸也。

若留其病不使去,虽强壮之人,迁延日久,亦必精神耗竭而死,此理甚易明也。

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

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精气自复。

如或怀妊之妇,忽患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台自安。

或老年及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

如伤寒之后,食复、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

惟视病之所在而攻之,中病即止,不复有所顾虑,故天下无束手之病。

惟不能中病,或偏或误,或太过,则不病之处亦伤,而人危矣。

俗所谓有病病当之。

此历古相传之法也。

故医者当疑难之际,多所顾忌,不敢对症用药者,皆视病不明,辨证不的,审方不真,不知古圣之精义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译文

凡是病人,有的是因为身体虚弱而患上实邪,有的是因为旧病与新病相冲突,有的是一个人同时患有两种病因相反的疾病,有的是身体上下各有不同的病症,医生在这种情况下犹豫不决,不敢下药,这是因为不了解古人制定药方的原则。

古人用药,只针对病症。

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有一种病,就有一种药来治疗它。

如果一个人有这种病,那么药物就会专门作用于病处,驱除邪气,绝不会影响到无病的地方,造成伤害。

如果让疾病留在体内不加以治疗,即使是强壮的人,时间久了,也会精神耗竭而死,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

比如身体虚弱的人,本来不应该用攻伐的药物。

但如果因为伤寒而邪气侵入阳明,仍然可以使用硝黄等泻下药,邪气去除后,精气自然会恢复。

又如怀孕的妇女,突然患上瘕病,必须使用桃仁、大黄来泻下瘕病,瘀血去除后,身体自然会安定。

对于老年人或长期患病的人,有的适合发散,有的适合攻伐,都不能因为他们的血气衰弱而同时使用补益药物。

比如伤寒之后,出现食复、女劳复,仲景都是治疗其饮食,清除其火气,并不因为病后而使用温补药物。

只要看准病症所在,对症下药,病情好转就停止,不再有任何顾虑,所以天下没有无法治疗的疾病。

如果不能对症下药,或者用药偏颇、错误,或者用药过量,那么无病的地方也会受到伤害,人就会危险。

俗话说的有病病当之。

这是自古以来传承的方法。

所以医生在遇到疑难病症时,多有顾忌,不敢对症用药,都是因为对病症认识不清,辨证不准确,审方不真实,不了解古代圣人的精妙理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注解

实邪:中医术语,指外邪侵入人体后,与体内的正气相争,表现为实证的病理状态。

硝黄:指硝石和大黄,均为中药,具有泻下作用,常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桃仁:中药名,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瘀血证。

大黄:中药名,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实热便秘、瘀血证等。

食复:中医术语,指病后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的病情复发。

女劳复:中医术语,指病后因房事过度而导致的病情复发。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评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惟病是求”,强调治疗疾病应以病为本,针对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而非盲目补益或顾忌过多。文章通过列举不同体质、不同病情的患者,阐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首先,文章指出医者在面对复杂病情时,往往因顾虑过多而不敢下药,这是对古人制方之道的误解。古人用药,始终以病为本,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药物直达病所,驱邪而不伤正。这种治疗理念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强调治疗应以祛邪为主,而非一味补益。

其次,文章通过具体病例,进一步阐明了中医治疗的灵活性。例如,怯弱之人本不宜攻伐,但若邪入阳明,仍需用硝黄下药以祛邪;怀妊之妇患瘕,亦可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这些例子说明,中医治疗并非拘泥于体质强弱,而是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施治。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中病即止”的原则,即治疗应恰到好处,不可过度。若用药不当,不仅不能祛邪,反而会伤及正气,导致病情加重。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治疗应适度,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最后,文章批评了那些在疑难病症面前犹豫不决、不敢对症用药的医者,认为这是对古圣精义的误解。中医治疗疾病,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用药得当,而非一味顾忌或补益。这种批评反映了作者对中医传统治疗理念的坚守,以及对现代医者治疗态度的反思。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具体病例和理论阐述,深入探讨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了“惟病是求”和“中病即止”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和科学性。文章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为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