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人必考其验否论-原文

天下之事,惟以口舌争,而无从考其信否者,则是非难定。

若夫医则有效验之可征,知之最易。

而为医者,自审其工拙亦最易。

然而世之择医者与为医者,皆愦愦而莫之辨,何也?

古人用药,苟非宿病痼疾,其效甚速。

《内经》云∶一剂知,二剂已。

又云∶复杯而卧。

《伤寒论》云∶一服愈者,不必尽剂。

可见古人审病精而用药当,未有不一二剂而效者。

故治病之法,必宜先立医案,指为何病,所本何方,方中用某药专治某症,其论说本之何书。

服此药后,于何时减去所患之何病;倘或不验,必求所以不验之故,而更思必效之法。

或所期之效不应,反有他效,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

又或反增他症,或病反重,则必求所以致害之故。

而自痛惩焉。

更复博考医书,期于必愈而止。

若其病本不能速效,或其病只可小效,或竟不可治,亦必预立医案,明着其说,然后立方,不得冒昧施治。

如此自考,自然有过必知,加以渚心好学,其道日进矣。

今之医者,事事反此,惟记方数首,择时这药数种,不论何病何证,总以此塞责,偶尔得效,自以为功;

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病家亦相循为固然,全不一怪。

间有病家于未服药之前,问医者服此药之后,效验若何,医者答云∶且看服后何如,岂有预期之理?

病家亦唯唯自以为失言,何其愚也!

若医者能以此法自考,必成良医;

病家以此法考医者,必不为庸医之所误,两有所益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人必考其验否论-译文

世间的事情,如果只是通过口舌之争来讨论,而没有办法验证其真实性,那么是非对错就很难确定。

然而,医学却可以通过实际效果来验证,因此了解医学是最容易的。

作为医生,自我评估自己的医术高低也是最容易的。

但是,现今社会上选择医生的人和医生自己,却都糊里糊涂,无法辨别好坏,这是为什么呢?

古人用药,如果不是长期难以治愈的疾病,效果往往非常迅速。

《内经》中说:一剂药就能见效,两剂药就能痊愈。

又说:喝完药后,病人可以安然入睡。

《伤寒论》中说:一服药就能痊愈的,不需要服用完整的剂量。

由此可见,古人诊断疾病精准,用药得当,通常一两剂药就能见效。

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应该先建立医案,明确指出是什么病,依据什么方子,方子中用什么药专门治疗什么症状,这些理论依据来自哪本书。

服用此药后,在什么时间减轻了什么病症;如果不见效,一定要找出不见效的原因,并思考如何改进以达到效果。

如果预期的效果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其他效果,一定要找出导致其他效果的原因;

如果反而加重了其他症状,或者病情反而加重,一定要找出导致这些危害的原因。

并且要自我反省,痛定思痛。

还要广泛查阅医书,直到确保病人一定会痊愈为止。

如果病情本身不能迅速见效,或者只能有轻微的效果,或者根本无法治愈,也一定要预先建立医案,明确说明情况,然后再开方子,不能草率治疗。

这样自我审查,自然能够发现错误,再加上用心学习,医术就会日益进步。

现今的医生,却完全相反,只是记住几个方子,选择几种药物,不管是什么病什么症状,总是用这些来应付,偶尔见效,就自以为是;

如果不见效,甚至导致病人死亡,也归咎于病情的常态,病人家属也习以为常,完全不觉得奇怪。

有时候,病人家属在服药之前,会问医生服药后效果如何,医生回答说:先看看服药后怎么样,怎么可能预先知道效果呢?

病人家属也只是唯唯诺诺,自以为失言,这是多么愚蠢啊!

如果医生能够用这种方法自我审查,一定会成为良医;

病人家属用这种方法来考察医生,也一定不会被庸医所误,双方都会受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人必考其验否论-注解

医案:医案是中医诊疗过程中的记录,包括病人的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及疗效等,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书。

复杯而卧:这是《内经》中的一句话,形容药效迅速,病人服药后很快就能恢复健康,如同杯子翻倒后立即躺下休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人必考其验否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医学实践的描述,强调了医案的重要性以及医者应具备的严谨态度。文章指出,古代医者在治疗疾病时,注重病情的精确诊断和药物的恰当使用,通常在一两剂药后就能见效。这种高效的治疗效果,得益于医者对病情的深入理解和药物的精准应用。

文章进一步指出,现代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缺乏这种严谨的态度,他们可能只记住几个药方,对不同的病症使用相同的药物,缺乏对病情的深入分析和药物的精准选择。这种态度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也可能导致病情的恶化。

通过对古今医者治疗态度的对比,文章强调了医案在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医案不仅是医者治疗过程的记录,也是医者自我反思和提升的重要工具。通过详细记录病情、诊断、治疗方案及疗效,医者可以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病家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病家应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对医者的治疗方案提出疑问,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这种互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帮助病家更好地理解病情,避免被庸医所误。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古代医学实践的描述,强调了医案的重要性以及医者应具备的严谨态度。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现代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这些观点对于提高现代医学实践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