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水病针法论-原文
凡刺之法,不过补泻经络,祛邪纳气而已。
其取穴甚少,惟水病风肤胀,必刺五十七穴。
又云:皮肤之血尽取之,何也?
盖水旺必克脾土,脾土衰,则遍身皮肉皆肿,不特一经之中有水气矣。
若仅刺一经,则一经所过之地,水自渐消,而他经之水不消,则四面会聚并一经,已泻之水亦仍满矣。
故必周身肿满之处,皆刺而泻之,然后其水不复聚耳。
此五十七穴者,皆脏之经络,水之所容也。
此与大禹治洪水之法同。
盖洪水泛溢,必有江淮河济,各引其所近之众流以入海必不能使天下之水只归一河以入海也。
又,出水之后,更必调其饮食。
经云: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欲使饮食异居,则水不从食,以至于脾客观存在湿之处也。)
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此症之难愈如此。
余往时治此病,轻者多愈,重者必复肿。
盖由五十七穴未能全刺,而病患亦不能守戒一百三十五日也。
此等大症,少违法度,即无愈理,可不慎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水病针法论-译文
所有的针刺方法,无非是通过补充或疏通经络,排除邪气,吸收正气。
选取的穴位很少,只有在水病、风病、皮肤肿胀的情况下,才必须针刺五十七个穴位。
又有人说:皮肤上的血都要取出来,为什么呢?
因为水气旺盛必然会克制脾土,脾土衰弱,就会导致全身皮肉都肿胀,不仅仅是某一条经络中有水气。
如果只针刺一条经络,那么这条经络经过的地方,水气自然会逐渐消退,但其他经络中的水气不消退,就会从四面汇聚到这条经络,已经排出的水气也会再次充满。
所以必须对全身肿胀的地方都进行针刺和排泻,这样水气才不会再次聚集。
这五十七个穴位,都是脏腑的经络,水气所容纳的地方。
这与大禹治洪水的方法相同。
洪水泛滥时,必须有长江、淮河、黄河、济水等各自引导附近的水流进入大海,不能让天下的水只通过一条河流进入大海。
另外,排出水气之后,还必须调整饮食。
经典上说:刚喝完水不要吃东西,刚吃完东西不要喝水,(目的是让饮食分开,这样水就不会随着食物进入脾脏,导致脾脏湿气过重。)
不要吃其他食物一百三十五天,这种病症难以治愈的原因就在于此。
我以前治疗这种病,轻症大多能治愈,重症一定会再次肿胀。
这是因为五十七个穴位没有全部针刺,病人也不能坚持戒食一百三十五天。
这种大病,稍微违反治疗原则,就没有治愈的可能,怎能不慎重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水病针法论-注解
补泻经络:中医术语,指通过针灸等手段调节经络的虚实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补即增强经络功能,泻即减弱或排除病邪。
祛邪纳气:中医治疗原则之一,祛邪指排除体内的病邪,纳气指调节和增强体内的正气。
水病风肤胀:中医病名,指因水湿停滞或风邪侵袭引起的皮肤肿胀。
五十七穴:指中医针灸治疗水病风肤胀时常用的五十七个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全身,用于全面调节和治疗。
大禹治洪水:古代传说,大禹通过疏导河流的方法治理洪水,比喻全面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饮无食,方食无饮:中医饮食调养原则,指饮食应分开进行,避免同时进食和饮水,以防湿气内生。
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指在治疗期间,患者需严格遵守特定的饮食禁忌,持续一百三十五天,以确保治疗效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水病针法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针灸治疗水病风肤胀的方法和原则,强调了全面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引用大禹治水的典故,作者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治理原则应用于医学治疗,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章详细描述了治疗水病风肤胀时需刺的五十七个穴位,这些穴位遍布全身,旨在全面调节体内的水湿平衡,防止病邪的局部积聚和复发。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和细致入微的操作技巧。
此外,文中提到的饮食调养原则,如‘方饮无食,方食无饮’,以及长达一百三十五天的饮食禁忌,反映了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时对患者生活方式的严格要求。这种严格的饮食控制旨在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体质,防止病情的反复。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医在治疗特定疾病上的独特方法和深刻见解,也反映了中医治疗强调的全面调理和长期管理的理念。通过对治疗方法和原则的详细阐述,本文为理解和应用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