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攻补寒热同用论-原文
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者。
然或人虚而证实,如弱体之人,冒风伤食之类;或人实而证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人已极虚,而外邪尚伏。种种不同。
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攻,则正气随脱。此病未愈,彼病益深,古方所以有攻补同用之法。
疑之者曰∶两药异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则攻者不攻,补者不补,不如勿服。
若或两药不相制,分途而往,则或反补其所当攻,攻其所当补,则不惟无益,而反有害,是不可不虑也。
此正不然。盖药之性,各尽其能,攻者必攻强,补者必补弱,犹掘坎于地,水从高处流下,必先盈坎而后进,必不反向高处流也。
如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自能逐去是坚积,决不反伤正气;人参自能充益正气,决不反补邪气。
盖古人制方之法,分经别脏,有神明之道焉。
如疟疾之小柴胡汤,疟之寒热往来,乃邪在少阳,木邪侮土,中宫无主,故寒热无定。
于是用柴胡以驱少阳之邪,柴胡必不犯脾胃;用人参以健中宫之气,人参必不入肝胆。
则少阳之邪自去,而中土之气自旺,二药各归本经也。
如桂枝汤,桂枝走卫以祛风,白芍走荣以止汗,亦各归本经也。
以是而推,无不尽然。
试以《神农本草》诸药主治之说细求之,自无不得矣。
凡寒热兼用之法,亦同此义,故天下无难治之症。
后世医者不明此理,药唯一途。
若遇病情稍异,非顾此失彼,即游移浮泛,无往而非棘手之病矣。
但此必本于古人制方成法,而神明之。
若竟私心自用,攻补寒热,杂乱不伦,是又杀人之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攻补寒热同用论-译文
虚弱的病症应该用补法,实证的病症应该用泻法,这是人人都知道的。
然而,有的人身体虚弱却表现为实证,比如体质虚弱的人,受风或饮食不当引起的病症;有的人身体强壮却表现为虚证,比如强壮的人,因过度劳累或阳气丧失引起的病症;有的人本来不虚弱,但邪气深入难以排出;还有的人已经极度虚弱,但外邪仍然潜伏。情况各不相同。
如果单纯使用补法,邪气会更加顽固;单纯使用攻法,正气会随之流失。这样,一种病还没治好,另一种病反而加重了,所以古方中有攻补同用的方法。
有人怀疑说:两种药性不同的药物,一起煎煮,互相制约,那么攻的药就不攻了,补的药也不补了,不如不吃。
如果两种药物不互相制约,各自发挥作用,那么可能会补了应该攻的地方,攻了应该补的地方,这样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这是不能不担心的。
其实不然。药物的性质是各尽其能的,攻的药一定会攻强,补的药一定会补弱,就像在地上挖一个坑,水从高处流下,一定会先填满坑再继续流,不会反向高处流。
比如大黄和人参一起使用,大黄自然会去除坚硬的积滞,绝不会伤害正气;人参自然会补充正气,绝不会补益邪气。
古人制方的方法,是根据经络和脏腑的不同,有神明的道理在其中。
比如治疗疟疾的小柴胡汤,疟疾的寒热交替,是因为邪气在少阳经,木邪侵犯土,中宫没有主控,所以寒热不定。
于是用柴胡来驱除少阳的邪气,柴胡不会侵犯脾胃;用人参来健壮中宫的气,人参不会进入肝胆。
这样,少阳的邪气自然去除,中土的气自然旺盛,两种药物各自归入其本经。
比如桂枝汤,桂枝走卫分以祛风,白芍走荣分以止汗,也是各自归入其本经。
以此类推,无不如此。
试着仔细研究《神农本草》中各种药物的主治说法,自然不会有不明白的地方。
凡是寒热兼用的方法,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天下没有难治的病症。
后世的医者不明白这个道理,用药只有一种途径。
如果遇到病情稍有不同,不是顾此失彼,就是犹豫不决,没有不棘手的病症。
但这必须基于古人制方的成法,并且要灵活运用。
如果只是凭私心随意使用,攻补寒热杂乱无章,那就是杀人的方法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攻补寒热同用论-注解
虚证:中医术语,指人体正气不足,表现为虚弱、乏力等症状。
实证:中医术语,指邪气盛实,表现为疼痛、发热等症状。
补: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指通过药物或食物补充正气,增强体质。
泻: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指通过药物或方法排除邪气,减轻症状。
小柴胡汤:中医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少阳病,如疟疾等。
桂枝汤:中医经典方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神农本草: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能和主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攻补寒热同用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治疗中的补泻原则及其应用,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补泻方法。文章首先指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但在实际应用中,情况往往更为复杂。例如,有些患者虽然体质虚弱,但症状表现为实证;有些患者虽然体质强壮,但症状表现为虚证。这种情况下,单纯使用补法或泻法都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攻补同用的必要性。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即攻药和补药各自发挥其作用,不会相互干扰。例如,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能够排除体内的坚积,而人参则能够增强正气,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扰。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文章还通过具体方剂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攻补同用的有效性。例如,小柴胡汤用于治疗疟疾,柴胡能够驱除少阳之邪,而人参则能够增强中宫之气,两者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桂枝汤则通过桂枝和白芍的配合,分别作用于卫分和荣分,达到解表散寒的效果。这些方剂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精妙之处。
最后,文章批评了后世医者不明此理,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作者强调,治疗必须遵循古人的制方成法,不能随意更改。如果医者私心自用,攻补寒热杂乱不伦,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医补泻原则的深入探讨,展示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经典方剂的分析,文章进一步阐明了中医方剂学的精妙之处,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