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愈病有日期论-原文
治病之法,自当欲其速愈。
世之论者,皆以为治早而药中病,则愈速,治缓而药不中病,则愈迟;此常民。
然亦有不论治之迟早,而愈期有一定者。
《内经》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其他言病愈之期不一。
《伤寒论》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又云∶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此皆宜静养调摄以待之,不可乱投药石。
若以其不愈,或多方以取效,或更用重剂以希功,即使不误,药力胜而元气反伤。
更或有不对症之药,不惟无益,反有大害,此所宜知也。
况本源之病,必待其精神渐复。
精民有骤长之理?
至于外科,则起发成脓,生肌收口,亦如痘症,有一定之日期。
治之而误,固有迁延生变者。
若欲强之有速效,则如揠苗助长,其害有不可胜言者。
乃病家、医家,皆不知之。
医者投药不效,自疑为未当;又以别方试之,不知前方实无所害,特时未至耳。
乃反误试诸药,愈换而病愈重。
病家以医者久而不效,更换他医。
他医遍阅前方,知其不效,亦复更换他药,愈治愈远。
由是断断不死之病,亦不救矣。
此皆由不知病愈有日期之故也。
夫病家不足责,为医者岂可不知,而轻以人尝试乎?
若医者审知之,而病家必责我以近效,则当明告之故,决定所愈之期。
倘或不信,必欲医者另立良方,则以和平轻淡之药,姑以应病者之求,待其自愈。
如更不信,则力辞之,断不可徇人情而至于人如此。
则病家一时或反怨谤,以后其言果验,则亦知我识高而品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愈病有日期论-译文
治疗疾病的方法,自然是希望病人能尽快康复。
世间讨论治病的人,都认为治疗得早并且药物对症,那么康复就快;治疗得晚并且药物不对症,那么康复就慢;这是一般人的看法。
然而也有不论治疗的早晚,康复时间有一定规律的情况。
《内经》中的脏气法时论说:邪气侵入身体,以强胜弱,到了它生长的地方就会康复,到了它不能胜的地方就会加重;到了它生长的地方就会保持,到了它自己的位置就会好转。
其他关于疾病康复时间的说法也不一致。
《伤寒论》说:病发于阳的,七天康复;病发于阴的,六天康复。
又说:风邪表解后还不完全康复的,十二天康复。
这些情况都应该静养调养等待,不能乱投药物。
如果因为病不愈,就多方尝试以求效果,或者用更重的药物以求功效,即使不误,药力过强反而会伤害元气。
更有些不对症的药物,不仅无益,反而有大害,这是应该知道的。
何况本源的疾病,必须等待精神逐渐恢复。
精神哪有突然增长的道理?
至于外科疾病,如起发成脓,生肌收口,也像痘症一样,有一定的日期。
治疗错误,固然会拖延病情甚至引发变化。
如果强行追求速效,就像拔苗助长,其害处不可胜言。
然而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这一点。
医生用药无效,自己怀疑用药不当;又用其他方子尝试,不知道之前的药方其实没有害处,只是时间未到。
反而误试各种药物,越换药病情越重。
病人因为医生久治不愈,就换其他医生。
其他医生看了之前的药方,知道无效,也换其他药物,越治越远。
于是本来不会死的病,也救不了了。
这都是因为不知道疾病康复有固定日期的缘故。
病人不足责备,医生怎么能不知道,而轻易以人尝试呢?
如果医生确实知道,而病人一定要我近期见效,就应该明确告诉他们原因,决定康复的日期。
如果他们不信,一定要医生另开良方,就用和平轻淡的药物,姑且满足病人的要求,等待他们自愈。
如果还是不信,就坚决拒绝,绝不能为了人情而这样做。
这样病人一时可能会怨恨诽谤,但以后如果我的话应验了,他们也会知道我见识高、品德崇高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愈病有日期论-注解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脏气法时论:《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论述五脏之气与四时变化的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原则。
邪气:中医术语,指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
胜相加:中医术语,指邪气与正气相争,邪气胜则病发,正气胜则病愈。
《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著作。
风家:中医术语,指容易感受风邪的人或病症。
药石:泛指药物,古代药物多取自矿物和植物,故称药石。
元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根本之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痘症:指天花,古代常见的传染病,病程有一定的规律性。
揠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愈病有日期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疾病治疗中的时间观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强调了疾病痊愈有其自然规律,不可急于求成。文章首先指出,世人普遍认为治疗越早、药物越对症,疾病痊愈越快,反之则越慢。然而,作者引用《内经》和《伤寒论》的论述,指出有些疾病的痊愈时间是有一定规律的,不能单纯依赖药物的作用。
《内经》中的“脏气法时论”提出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指出邪气侵入人体后,疾病的轻重与五脏之气的盛衰有关,痊愈的时间也与五脏之气的恢复有关。这一理论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伤寒论》则进一步具体化了疾病痊愈的时间规律,如“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这种时间观念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作者强调,治疗疾病时应遵循这些规律,不可乱投药物,否则不仅无益,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文章还批评了医家和病家在治疗过程中的急躁心态。医家因急于见效,频繁更换药方,病家则因久治不愈而频繁更换医生,最终导致病情加重。作者认为,医家应明确告知病家疾病的痊愈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预,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或外科疾病,更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可强求速效。
本文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顺应自然”的思想。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调理,认为疾病的痊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医家的作用在于辅助人体恢复平衡,而不是强行干预。这种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有相通之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通过引用经典文献和比喻手法,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例如,作者用“揠苗助长”来比喻急于求成的危害,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治疗的深刻认识,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现代医学中,过度治疗和药物滥用已成为普遍问题,本文所强调的“顺应自然”和“静养调摄”的理念,对于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