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围药论-原文
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而外治之中,尤当围药。
凡毒之所最得,散大而顶不高。
盖人之一身,岂能无七情六欲之伏火,风寒暑湿之留邪,食饮痰涎之积毒?
身无所病,皆散处退藏,气血一聚而成痈肿,则诸邪四面皆会。
惟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则周身之火毒不至矣。
其已聚之毒,不能透出皮肤,势必四布为害,惟围药能束之使不散漫,则气聚而外泄矣。
如此,则形小顶高,易脓易溃矣。
故外治中之围药,较之他药为特重,不但初起为然,即成脓收口,始终赖之,一日不可缺。
若世医之围药,不过三黄散之类,每试不效,所以皆云围药无用。
如有既破之后,而仍用围药者,则群然笑之。
故极轻之毒往往至于散越,而不可收拾者,皆不用围药之故也。
至于围药之方,亦甚广博,大段以消痰拔毒、束肌收火为主,而寒热攻提、和平猛厉,则当随症去取。
世人不深求至理,而反轻议围药之非,安望其术之能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围药论-译文
在外科治疗中,外治方法最为重要,而在外治方法中,尤其应当使用围药。
凡是毒邪最易聚集的地方,毒邪扩散范围大但顶部不高。
人的身体怎么可能没有七情六欲引发的内火,风寒暑湿等外邪的滞留,以及饮食痰涎等积存的毒素呢?
身体没有疾病时,这些毒素都分散隐藏,一旦气血聚集形成痈肿,各种邪气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
只有围药能够截断这些邪气,使其不能合并,那么全身的火毒就不会扩散。
已经聚集的毒素,如果不能透过皮肤排出,必然会四处扩散造成危害,只有围药能够束缚它们使其不散漫,这样气就会聚集并向外排出。
这样一来,痈肿的形态就会变小,顶部变高,容易化脓和溃破。
因此,在外治方法中,围药比其他药物更为重要,不仅在初期如此,即使到了化脓和收口的阶段,也始终依赖围药,一天都不能缺少。
如果世间的医生使用的围药,不过是三黄散之类的药物,每次使用都没有效果,所以大家都说围药没有用。
如果在痈肿已经破溃之后仍然使用围药,大家就会嘲笑这种做法。
因此,即使是极轻微的毒素,也往往会因为扩散而无法控制,这都是因为没有使用围药的缘故。
至于围药的配方,也非常广泛,大体上以消除痰毒、拔除毒素、束缚肌肉、收敛火气为主,而寒热攻提、平和猛烈的药物,则应根据病症来选择。
世人不去深入研究其中的道理,反而轻易地批评围药的不足,怎么能期望他们的医术能够精湛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围药论-注解
围药:围药是中医外科治疗中的一种外敷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疮疡等外科疾病。其作用是通过药物的外敷,使病灶周围的毒素不扩散,促进脓液的排出,加速疮疡的愈合。围药的使用在中医外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痈肿初期和成脓阶段。
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六欲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欲望。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过度或不当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风寒暑湿:中医理论中的四种外感病邪,分别指风邪、寒邪、暑邪、湿邪。这些外邪侵入人体后,可能导致各种疾病,如感冒、风湿等。
痈肿:痈肿是中医外科疾病的一种,指局部组织因感染或毒素积聚而形成的肿胀,常伴有红肿热痛等症状。痈肿的治疗通常需要外敷药物,如围药,以促进脓液的排出和病灶的愈合。
三黄散:三黄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疮疡、痈肿等外科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围药论-评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医外科治疗中围药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围药作为外治法的核心手段,在痈肿、疮疡等外科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首先指出,人体因七情六欲、风寒暑湿、饮食痰涎等因素,容易积聚毒素,形成痈肿。围药的作用在于截断毒素的扩散,使病灶局限化,促进脓液的排出,从而加速愈合。
文章进一步强调,围药不仅在痈肿初期有效,即使在成脓和收口阶段,围药的作用也不可或缺。然而,世医对围药的认识不足,往往使用如三黄散等药物,效果不佳,导致围药被轻视。作者批评了这种浅薄的认识,认为围药的功效在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而非简单的药物组合。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外治内调”的整体观念。围药的使用不仅是对病灶的直接干预,更是通过外敷药物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内外兼治的效果。这种治疗理念与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契合,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比世医与围药的实际效果,突出了围药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凡毒之所最得,散大而顶不高”与“惟围药能截之,使不并合”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围药的独特功效。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反映了古代中医外科治疗的高度发展。围药的使用不仅是中医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围药的深入探讨,本文为后世中医外科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围药的详细论述,展示了中医外科治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围药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现代中医外科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