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发汗不用燥药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发汗不用燥药论-原文

驱邪之法,惟发表攻里二端而已。

发表所以开其毛孔,令邪从汗出也。

当用至轻至淡,芳香清冽之品,使邪气缓缓从皮毛透出,无犯中焦,无伤津液,仲景麻黄、桂枝等汤是也。

然犹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以托邪于外。

于是又啜薄粥,以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枝汤之良法。

主发汗之方,皆可类推。

汗之必资于津液如此。

后世不知,凡用发汗之方,每专用浓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等温燥之药,即使其人津液不亏,内既为风火所熬,又复为燥药所燥,则汗从何生?

汁不能生,则邪无所附而出,不但不出邪气,反为燥药鼓动,益复横肆;与正气相乱,邪火四布,津液益伤,而舌焦唇干,便闭目赤,种种火象自生,则身愈热,神渐昏,恶症百出。

若再发汗,则阳火盛极,动其真阳,肾水来救,元阳从之,大汗上泄,亡阳之危症生矣。

轻者亦成痉症,遂属坏病难治。

故用燥药发汗而杀人者,不知凡几也。

此其端开于李东垣,其所着书立方,皆治湿邪之法,与伤寒杂感无涉。

而后人宗其说,以治一切外感之症,其害至今益甚。

况治湿邪之法,亦以淡渗为主,如猪苓、五苓之类,亦无以燥胜之者。

盖湿亦外感之邪,总宜驱之外出,而兼以燥湿之品,断不可专用胜湿之药,使之内攻,致邪与正争,而伤元气也。

至于中寒之,亦先以发表为主,无竟用热药以胜寒之理,必其寒气乘虚陷入,而无出路,然后以姜附回其阳,此仲景用理中之法也。

今乃以燥药发杂感之汗,不但非古圣之法,并误用东垣之法。

医道失传,只此浅近之理不知,何况深微者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发汗不用燥药论-译文

驱除邪气的方法,只有通过发汗和攻里两种方式。

发汗是为了打开毛孔,让邪气通过汗液排出。

应该使用非常轻淡、芳香清凉的药物,使邪气缓慢从皮肤表面透出,不伤害中焦,不损伤津液,如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等。

但是还担心体内的阴气被风火煽动,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以托邪于外。

于是又喝些稀粥,以增强胃气,补充津液,这是服用桂枝汤的好方法。

主要的发汗方剂,都可以类推。

发汗必须依赖津液。

后世的人不知道,凡是使用发汗的方剂,常常专门使用浓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等温燥的药物,即使这个人津液不亏,内部已经被风火煎熬,又被燥药所燥,那么汗从哪里来?

汗液不能产生,邪气就没有依附而排出,不但不能排出邪气,反而被燥药鼓动,更加横肆;与正气相乱,邪火四布,津液更加损伤,导致舌焦唇干,便秘目赤,种种火象自然产生,身体更加发热,神志逐渐昏迷,恶症百出。

如果再发汗,阳火盛极,动其真阳,肾水来救,元阳随之,大汗上泄,亡阳的危险症状就产生了。

轻者也会变成痉症,成为难以治愈的坏病。

因此,使用燥药发汗而杀人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这个错误的开端是李东垣,他所著的书籍和方剂,都是治疗湿邪的方法,与伤寒杂感无关。

而后人遵循他的说法,用来治疗一切外感病症,其危害至今更加严重。

况且治疗湿邪的方法,也以淡渗为主,如猪苓、五苓之类,也没有以燥胜湿的。

因为湿也是外感的邪气,总应该驱除到体外,同时使用燥湿的药物,绝不能专门使用胜湿的药物,使其内攻,导致邪气与正气相争,损伤元气。

至于中寒,也先以发汗为主,没有直接用热药胜寒的道理,必须等到寒气乘虚陷入,没有出路,然后用姜附回其阳气,这是仲景使用理中的方法。

现在却用燥药发杂感的汗,不但不是古代圣人的方法,还误用了东垣的方法。

医道失传,连这样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何况更深奥的道理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发汗不用燥药论-注解

发表:中医术语,指通过发汗的方法使病邪从体表排出。

攻里:中医术语,指通过内部调理的方法治疗疾病。

麻黄、桂枝等汤:指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方剂,用于发汗解表。

营中阴气:中医术语,指体内的阴液和营养物质。

风火:中医术语,指风邪和火邪,常导致体内热盛。

薄粥:稀薄的粥,用于补充体液和胃气。

浓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中药材,具有温燥性质,常用于发汗解表。

李东垣: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擅长治疗湿邪。

猪苓、五苓:中药材,具有淡渗利湿的作用。

姜附:指干姜和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理中:中医术语,指调理中焦脾胃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发汗不用燥药论-评注

本文主要讨论了中医治疗外感病邪的方法,特别是发汗法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文章首先指出,驱邪之法主要有发表和攻里两种,发表法通过发汗使邪气从体表排出,而攻里法则通过内部调理来治疗疾病。文章强调了发汗法的重要性,并指出发汗必须依赖津液,否则会导致津液亏损,反而加重病情。

文章进一步批评了后世医家滥用温燥药物发汗的做法,指出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有效驱邪,反而会耗伤津液,导致病情恶化。作者特别提到李东垣的治疗湿邪的方法,认为其与伤寒杂感无关,而后人误用其法治疗外感病症,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文章还讨论了治疗湿邪和中寒的方法,强调应以淡渗利湿为主,不可滥用燥湿药物。对于中寒的治疗,应先以发表为主,不可过早使用热药,只有在寒气乘虚陷入且无出路时,才可使用姜附等温阳药物。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发汗法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中医治疗外感病症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批评了后世医家的误用和滥用,强调了津液保护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也反映了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发汗不用燥药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