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出奇制病论-原文
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
并有从医书所之病,历来无治法者,而其病又实可愈。
既无陈法可守,是必熟寻《内经》、《难经》等书,审其经络脏受病之处,及七六气相感之因,与夫内外分合,气血聚散之形,必有凿凿可征者,而后立为治法。
或先或后,或并或分,或上或下,或前或后,取药极当,立方极正。
而寓以巧思奇法,深入病机,不使格。
如丁之解牛,虽筋骨关节之间,亦游刃有余。
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澈,而后能临事不眩。
否则一遇疑难,即束手无措,冒昧施治,动辄得咎,误人不少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出奇制病论-译文
疾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
还有一些疾病在医书中有所记载,但历来没有治疗方法,而这些疾病实际上是可以治愈的。
既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就必须深入研究《内经》、《难经》等书籍,仔细审查经络脏腑受病的位置,以及七情六气相感的原因,还有内外分合、气血聚散的形态,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然后才能制定治疗方法。
治疗时或先或后,或并或分,或上或下,或前或后,用药要极为恰当,处方要极为正确。
并且要融入巧妙的思考和奇特的方法,深入病机,不让病情恶化。
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即使在筋骨关节之间,也能游刃有余。
然后天下的疾病千头万绪,而我的治疗方法也千变万化,关键在于平时在极难极险的地方参悟透彻,才能在面对疾病时不感到迷惑。
否则一旦遇到疑难病症,就会束手无策,冒昧施治,动不动就会出错,误人不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出奇制病论-注解
经:指经络,中医理论中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纬:指与经络相对的另一种病理变化,通常指横向的、非经络的病理变化。
常:指常见的、普通的病症。
变:指变化的、不常见的病症。
纯:指单一的、不混杂的病症。
杂:指复杂的、混杂的病症。
正:指正常的、符合常规的病症。
反:指反常的、不符合常规的病症。
整:指整体的、全面的病症。
乱:指混乱的、局部的病症。
内经:指《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指《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讨论诊断和治疗中的疑难问题。
经络:中医理论中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分为经脉和络脉。
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中医理论中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七六气: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理论中认为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健康。
气血:中医理论中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凿凿可征:指有确凿的证据或依据。
丁之解牛:比喻技艺高超,处理问题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自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出奇制病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书,主要讨论了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和原则。作者首先指出疾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强调了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接着,作者提到有些疾病在医书中没有记载治疗方法,但这些疾病实际上是可以治愈的。这表明中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拘泥于已有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这种态度体现了中医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作者强调,治疗疾病必须熟读《内经》、《难经》等经典医书,审察经络和脏腑的病变,以及七情六气的影响,内外分合、气血聚散的情况。这反映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强调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结合。
在治疗方法上,作者提出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或先或后、或并或分、或上或下、或前或后,取药极当,立方极正。这种灵活多变的方法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强调了治疗的个体化和针对性。
作者还提到要寓以巧思奇法,深入病机,不使格。这表明中医在治疗中注重创新和突破,不拘泥于常规,力求在复杂的病情中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精神是中医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最后,作者以“丁之解牛”为喻,强调在治疗中要游刃有余,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病情。这种比喻生动形象,体现了中医在治疗中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中医实践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