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伤风难治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伤风难治论-原文

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

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

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难治之疾,生死之所关也。

盖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

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

太润则生痰饮;太燥则耗精液。

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

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

误治之害,不可胜数。

谚云∶伤风不醒变成劳。至言也。

然则,治之何如?

一驱风,苏叶、荆芥之类。

二消痰,半夏、象贝之类。

三降气,苏子、前胡之类。

四和荣卫,桂枝、白芍之类。

五润津液,蒌仁、元参之类。

六养血,当归,阿胶之类。

七清火,黄芩、山栀之类。

八理肺,桑皮、大力子之类。

八者随其症之轻重而加减之,更加以避风寒,戒辛酸,则庶几渐愈,否则必成大病。

医者又加以升提辛燥之品,如桔梗、干姜之类。

不效,即加以酸收,如五味子之类,则必见血,及见血。

随用熟地、麦冬,以实其肺,即成劳而死。

四十年以来,我见以千计矣,伤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伤风难治论-译文

普通人偶尔感染风寒,出现头痛、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俗称为伤风。

这并不是《伤寒论》中所说的伤风,而是季节性流行的杂感。

人们都忽视了它,不知道这是非常难以治愈的疾病,关系到生死。

因为伤风这种病,是通过皮肤毛孔进入肺部的,肺是娇嫩的脏器,寒热都不适宜。

太冷则邪气凝结而不出;太热则火炼金而动血。

太湿润则产生痰饮;太干燥则消耗精液。

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

并且有人将其视为小病,不避风寒,不谨慎饮食,日积月累,病情日益加深,或变成血证,或变成肺痿,或变成哮喘,或变成怯弱,比比皆是。

误治的危害,不可胜数。

谚语说:伤风不醒变成劳。这是至理名言。

那么,如何治疗呢?

一是驱风,如苏叶、荆芥之类。

二是消痰,如半夏、象贝之类。

三是降气,如苏子、前胡之类。

四是调和荣卫,如桂枝、白芍之类。

五是润津液,如蒌仁、元参之类。

六是养血,如当归、阿胶之类。

七是清火,如黄芩、山栀之类。

八是理肺,如桑皮、大力子之类。

这八种方法根据病情的轻重进行加减,再加上避风寒,戒辛酸,则可能逐渐痊愈,否则必定变成大病。

医生又加上升提辛燥的药物,如桔梗、干姜之类。

如果无效,就加上酸收的药物,如五味子之类,则必定出现血证,及见血。

随后使用熟地、麦冬,以充实肺部,就会变成劳病而死。

四十年来,我见过成千上万的例子,真是令人痛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伤风难治论-注解

伤风:指因感受风寒而引起的轻微感冒症状,如头痛、发热、咳嗽、流涕等。在中医理论中,伤风属于外感病,与《伤寒论》中的伤风不同,后者指的是更严重的伤寒病。

肺为娇脏:中医认为肺脏娇嫩,易受外界寒热影响,寒热不适都会导致肺功能失调。

苏叶、荆芥:中药材,具有驱风散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

半夏、象贝:中药材,半夏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象贝则能清热化痰。

苏子、前胡:中药材,苏子能降气平喘,前胡有宣肺降气的作用。

桂枝、白芍:中药材,桂枝能温经散寒,白芍有和血止痛的功效。

蒌仁、元参:中药材,蒌仁能润肺止咳,元参有清热润燥的作用。

当归、阿胶:中药材,当归能补血活血,阿胶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黄芩、山栀:中药材,黄芩能清热燥湿,山栀有清热泻火的作用。

桑皮、大力子:中药材,桑皮能清肺热,大力子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桔梗、干姜:中药材,桔梗能宣肺利咽,干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五味子:中药材,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的功效。

熟地、麦冬:中药材,熟地能滋阴补血,麦冬有润肺清心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伤风难治论-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伤风这一常见病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及其重要性。首先,作者强调了伤风虽为常见病,但若忽视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血证、肺痿、哮喘等。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的整体观和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

在治疗方法上,作者提出了八种主要策略:驱风、消痰、降气、和荣卫、润津液、养血、清火和理肺。这些方法涵盖了中医治疗外感病的基本思路,即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目的。每种方法都配有具体的中药材,如苏叶、荆芥用于驱风,半夏、象贝用于消痰等,这些药材的选择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风寒、戒辛酸等,这些都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同时,作者也批评了一些不当的治疗方法,如过度使用升提辛燥之品或酸收药物,这些做法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最后,作者通过自己的临床经验,强调了正确治疗伤风的重要性,并警示医者和患者不可轻视此病。这种对疾病的深刻认识和严谨态度,反映了中医对生命健康的尊重和对医疗实践的严格要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提供了治疗伤风的具体方法,还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原则以及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医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伤风难治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