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者误人无罪论-原文
人命所关亦大矣。
凡害人之命者,无不立有报应。
乃今之为名医者,既无学问,又无师兼以心术不正,欺世盗名,害人无算,宜有天罚,以彰其罪。
然往往寿考富浓,子孙繁昌,全无殃咎,我殆甚不解焉。
以后日与病者相周旋,而后知人之误药而死,半由于天命,半由于病家,医者不过根据违顺命以成其死,并非造谋之人。
故杀人之罪,医者不受也。
何以言之?
夫医之妨否,有一定之高下。
而病家则于医之良者,彼偏不信;医之劣者,反信而不疑。
言补益者以为良医,言攻散者以为庸医;言温热者以为有益,言清凉者以为伤生。
或旁人互生议论,或病患自改方药,而医者欲其术之行,势必曲从病家之意。
病家深喜其如顺,偶然或愈,医者自矜其功;如其或死,医者不任其咎。
病家亦自作主张,隐讳其非,不复咎及医人。
故医者之曲从病家,乃邀攻避罪之良法也。
既死之后,闻者亦相传,以为某人之病,因误服某人之药而死,宜以为戒矣。
及至自己得病,亦复如此。
更有平昔最佩服之良医,忽然自生疾病,反信平日所最鄙薄之庸医而伤其生者,是必有鬼神使之,此乃所谓命也。
盖人生死有定数,若必待人之老而自死,则天下皆寿考之人而命无权,故必生疾病,使之不以寿而死。
然疾病之轻重不齐,或其人善自保护,则六淫七情之所感甚轻。
命本当死,而病浅不能令其死,则命又无权,于是天生此等之医,分布于天下。
凡当死者,少得微疾,医者必能令其轻者重,重者死。
而命之权于是独重,则医之杀人,乃隐然奉天之令,以行其罚,不但无罪,且有微功,故无报也。
惟世又有立心诈欺,卖弄聪明,造捏假药,以欺吓人,而取其财者,此乃有心之恶,与前所论之人不同。
其祸无不立至,我见亦多矣。
愿天下之人细思之,真凿凿可征,非狂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者误人无罪论-译文
人的生命关系重大。
凡是害人性命的,都会立即有报应。
然而现今那些所谓的名医,既没有学问,又没有师傅,再加上心术不正,欺世盗名,害人无数,应该受到天罚,以彰显他们的罪行。
但他们往往长寿富贵,子孙繁盛,完全没有灾祸,我实在很不理解。
后来我经常与病人接触,才知道人因误服药物而死,一半是由于天命,一半是由于病家,医生不过是根据天命来促成其死亡,并非策划之人。
所以杀人的罪责,医生并不承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医生的好坏,有一定的标准。
但病家对于好的医生,偏偏不信;对于差的医生,反而深信不疑。
说补益的被认为是好医生,说攻散的被认为是庸医;说温热的被认为有益,说清凉的被认为伤身。
有时旁人互相议论,有时病人自己改方换药,而医生为了让自己的医术得以施行,势必会顺从病家的意愿。
病家非常喜欢医生的顺从,偶然病愈,医生自夸其功;如果病人死亡,医生也不承担责任。
病家也自作主张,隐瞒自己的错误,不再责怪医生。
所以医生顺从病家,是逃避罪责的好办法。
病人死后,听到的人也会相传,说某人的病是因为误服某人的药而死,应该以此为戒。
等到自己得病时,也会这样做。
更有甚者,平时最佩服的好医生,突然自己生病,反而相信平时最鄙视的庸医,结果伤了自己的性命,这必定是鬼神在作祟,这就是所谓的命运。
人的生死有定数,如果一定要等到人老自然死亡,那么天下都是长寿之人,命运就没有权力了,所以一定要生病,让人不能长寿而死。
但疾病的轻重不一,或者病人善于自我保护,那么六淫七情的影响就很轻微。
命运本该让人死亡,但病情轻微不能让人死亡,那么命运又失去了权力,于是上天就安排了这样的医生,分布在天下。
凡是该死亡的人,稍微得点小病,医生必定能让病情由轻变重,重到死亡。
而命运的权力因此变得重要,所以医生杀人,实际上是暗中奉天命行事,以执行惩罚,不但无罪,反而有微小的功劳,所以没有报应。
但世上还有那些心怀欺诈,卖弄聪明,制造假药,欺骗恐吓人,以谋取钱财的人,这是有心的恶行,与前面所说的医生不同。
他们的灾祸无不立即到来,我见得也很多。
希望天下的人仔细思考,这些都是真实可证的,并非狂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者误人无罪论-注解
人命所关:指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关系到生死大事。
报应:指因果报应,即善恶行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名医:指有名望的医生,但此处指那些徒有虚名、医术不精的医生。
心术不正:指心地不正,行为不端。
欺世盗名:指欺骗世人,盗取名誉。
寿考富浓:指长寿且富贵。
殃咎:指灾祸和罪责。
天命:指上天的旨意或命运的安排。
病家:指病人及其家属。
补益:指通过药物或食物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攻散:指通过药物或方法驱散病邪。
温热:指中医理论中的温热疗法。
清凉:指中医理论中的清凉疗法。
六淫七情: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情志。
立心诈欺:指故意欺骗他人,心怀不轨。
卖弄聪明:指故意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
造捏假药:指制造和销售假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者误人无罪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医者与病家关系的深刻剖析,揭示了医者与病家之间的复杂互动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章首先指出医者与病家之间的信任问题,病家往往对良医持怀疑态度,而对庸医却深信不疑。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对医者的信任危机,也揭示了病家在疾病面前的无助与盲目。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医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医者往往根据病家的意愿进行治疗,这种曲从病家的行为既是医者自我保护的手段,也是医者与病家之间权力关系的体现。医者在治疗过程中,既要面对病家的期望,又要承担治疗失败的风险,这种双重压力使得医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文章还探讨了天命与疾病的关系,认为疾病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医者则是执行这种惩罚的工具。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疾病与死亡的宿命论看法,也揭示了医者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医者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执行天命的中介者。
最后,文章批评了那些故意欺骗病家、制造假药的医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真正的罪恶,必然会受到报应。这种批评反映了作者对医德的高度重视,也揭示了社会对医者道德品质的期待。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医者与病家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疾病、死亡、医者与病家关系的复杂看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文章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医疗现状,也揭示了医者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与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