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家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家论-原文

医之高不齐,此不可勉强者也。

然果能智竭谋,小心谨慎,犹不人。

更加以诈伪万端害不可穷矣。

或立奇方以取异;

或用僻药以惑众;

或用参茸补热之药,以媚富贵之人;

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

或立高谈怪论,惊世盗名;

或造假经伪说,瞒人骇俗;

或明知此病易晓伪说彼病以示奇。

如冬月伤寒,强加香薷于伤寒方内而愈,以为此暑病也,不知香薷乃其惑人之法也。

如本系热症,强加干姜于凉药之内而愈,以为此真寒也,不知彼之干姜,乃泡过百次而无味者也。

于外科则多用现成之药,尤不可辨,其立心尤险。

先使其疮极大,令人惊惶而后治之,并有能发不能收,以至毙者。

又有偶得一方,或五灰膏、三品一条枪之灰,罔顾人之极痛,一概用之,哀号欲死,全无怜悯之心。

此等之人,不过欲欺人图利,即使能知一二,亦为私欲所汨没,安能奏功?

故医者能正其心术,虽学不足,犹不至于害人。

况果能虚心笃学,则学日进;

学日进,则每治必愈,而声名日起,自然求之者众,而利亦随之。

若专于求利,则名利秘两失,医者何苦舍此而蹈彼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家论-译文

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是无法强求的。

然而,如果能够竭尽智慧,小心谨慎,仍然无法达到高明的境界。

再加上各种欺诈和虚伪的手段,害处无穷无尽。

有的医生会开出奇特的药方以显示与众不同;

有的医生会使用冷僻的药物来迷惑大众;

有的医生会用人参、鹿茸等补药来讨好富贵之人;

有的医生会假借仙佛的名义来欺骗愚昧无知的人;

有的医生会发表高谈怪论,以惊世骇俗来盗取名声;

有的医生会编造虚假的经典和学说,以瞒骗和吓唬世人;

有的医生明明知道这种病很容易诊断,却故意说成另一种病来显示自己的奇特。

比如在冬天治疗伤寒,强行在伤寒药方中加入香薷,结果病人痊愈了,医生却以为这是暑病,不知道香薷只是他迷惑人的手段。

比如本来是热症,却强行在凉药中加入干姜,结果病人痊愈了,医生却以为这是真正的寒症,不知道那干姜其实是泡过百次已经无味的。

在外科治疗中,医生常常使用现成的药物,尤其难以辨别,他们的用心尤其险恶。

他们先让病人的疮口变得极大,让人惊慌失措后再进行治疗,甚至有的疮口能发不能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还有的医生偶然得到一个方子,比如五灰膏、三品一条枪的灰,不顾病人的极度痛苦,一概使用,病人哀号欲死,医生却毫无怜悯之心。

这样的人,不过是想欺骗别人以图利,即使他们懂得一些医术,也被私欲所淹没,怎么可能取得真正的疗效呢?

所以,如果医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医术不够高明,也不至于害人。

更何况,如果能够虚心学习,医术就会日益进步;

医术日益进步,每次治疗都能取得疗效,名声也会随之而起,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来求医,利益也会随之而来。

如果医生一心只追求利益,那么名利都会失去,医生何苦要舍弃正道而走上邪路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家论-注解

医之高不齐:指医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医生医术高超,有的则平庸。

智竭谋:指竭尽智慧和谋略,形容医生在治疗时非常用心。

诈伪万端:指各种欺骗和虚假的手段,形容医生为了谋利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

参茸补热之药:指人参、鹿茸等补药,常用于滋补身体,增强体质。

仙佛之方:指假借神仙或佛教的名义,编造的治疗方法。

高谈怪论:指发表一些离奇古怪的言论,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造假经伪说:指编造虚假的经典或理论,以欺骗他人。

香薷:一种中药,常用于治疗暑热病。

干姜:一种中药,常用于温中散寒。

五灰膏、三品一条枪:指一些中药方剂,常用于外科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家论-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对医德和医术的探讨,揭示了古代医疗行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作者首先指出医术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关键在于医生是否能够尽心尽力、小心谨慎地对待病人。然而,现实中有些医生为了谋取私利,不惜采取各种欺骗手段,如编造奇方、使用偏僻药物、假借仙佛之名等,甚至在外科治疗中故意夸大病情,以显示自己的医术高超。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医德,也对病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作者进一步指出,这些医生之所以如此行事,主要是为了图利。他们即使有一定的医术,也被私欲所蒙蔽,无法真正为病人带来健康。因此,作者强调医者必须正其心术,即使医术不足,也不至于害人。如果医生能够虚心学习,医术自然会日益精进,治疗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声名自然会随之而起,求医者也会越来越多,利益也会随之而来。相反,如果医生一味追求利益,最终只会名利双失。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医德的高度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者被视为‘仁术’的实践者,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救人,更是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作者通过对不良医者的批判,强调了医德的重要性,呼吁医生应以病人的健康为重,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列举各种不良医者的行为,形象地揭示了他们的虚伪和贪婪。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正心术的医生与追求私利的医生进行对比,突出了医德的重要性。同时,作者还通过具体的例子,如使用香薷、干姜等药物,生动地展示了不良医者的欺骗手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医疗行业的一些问题,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道德启示。即使在现代,医德仍然是医疗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医德的探讨,提醒现代医生应以病人的健康为重,坚守职业道德,不为私欲所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家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