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学渊源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学渊源论-原文

医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

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这前矣。

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

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

医学从此大备。

然其书讲人身脏腑之形,七情六淫之感,与针灸杂法为多,而制方尚少。

至伊芳有汤液治病之法,然亦得之传闻,无成书可考。

至刻苦鹊、仓公,而汤药之用渐广。

张仲景先生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遂为千古用方之祖。

而其方,亦俱原本神农、黄帝之精义,皆从相传之方,仲景不过集其成耳。

自是之后,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

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

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

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经义,而于仲景制方之义,又不能深考其源,故其说非影响即支杂,各任其偏,而不归于中道。

其尤偏驳者,李东垣为甚,惟以温燥脾胃为主,其方亦毫无法度。

因当时无真实之学,盗窃虚名,故其教至今不绝。

至明之薛立斋,尤浮泛荒谬,犹圣贤之学,变而为腐烂时文,何尝不曰我明经学古者也。

然以施之治天下,果能如唐虞三代者乎?

既不知神农、黄帝之精义,则药性及脏腑经络之源不明也,又不知仲景制方之法度,则病变及施治之法不审也。

惟曰∶某病则用某方,如不效,改用某方。

更有一方服至二三十剂,令病者迁延自愈者。

胸中毫无把握,惟以简易为主。

自此以降,流弊日甚,而枉死载途矣。

安得有参《本草》,穷《内经》,熟《金匮》、《伤寒》者,出而挽救其弊,全民命乎?

其害总由于习医者,皆贫苦不学之人,专以此求衣食,故只记数方,遂以之治天下之病,不复更求他法,故其祸遂至于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学渊源论-译文

医学最古老的经典是《内经》,医学的始祖是岐伯和黄帝。

然而《本草》起源于神农,这又在黄帝之前。

由此可见,医学的起源是从药物开始的。

到了黄帝时期,开始探讨经络脏腑的起源,内伤外感的区别,以及君臣佐使、大小奇偶的配伍原则,深入理解用药的原理。

医学从此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然而,《内经》主要讲述人体脏腑的形态、七情六淫的感受,以及针灸等杂法,而关于制方的内容较少。

到了伊尹时期,有了用汤液治病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也是通过传闻得来,没有成书可考。

到了扁鹊、仓公时期,汤药的使用逐渐广泛。

张仲景先生出现后,治疗杂病和伤寒主要依靠方药,因此他成为千古以来使用方药的始祖。

他的方剂也源自神农、黄帝的精义,都是从传统方剂中继承而来,张仲景只是将其集大成。

从此以后,医者更加重视方药,而对天地阴阳、经络脏腑的理论,以及针灸等杂术,往往不再深入研究。

治病的方法从此发生了改变。

唐宋以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到了元代的刘河间、张洁古等人,虽然他们也重视《内经》的学问,讨论疾病时总是先叙述经络,然后引用各家学说,最后附上治疗方法,似乎抓住了要点。

然而,这些人并非真正的通儒,不能深入理解经典的含义,对张仲景制方的原理也没有深入考究,因此他们的学说要么是模糊的,要么是杂乱无章的,各自偏执一方,不能归于中道。

其中最为偏颇的是李东垣,他只注重温燥脾胃,他的方剂也毫无章法。

因为当时没有真正的学问,他们只是盗取虚名,所以他们的教义至今仍在流传。

到了明代的薛立斋,更是浮泛荒谬,就像圣贤的学问变成了腐烂的时文,他还自称是明经学古的人。

然而,用他的方法来治理天下,真的能像唐虞三代那样成功吗?

既然不了解神农、黄帝的精义,那么对药性及脏腑经络的起源就不清楚;既然不了解张仲景制方的原则,那么对病变及施治的方法也就无法准确把握。

他们只是说:某种病就用某种方剂,如果无效,就改用另一种方剂。

甚至有一种方剂让病人服用二三十剂,让病人拖延自愈。

他们心中毫无把握,只以简易为主。

从此以后,流弊日益严重,枉死的人遍布道路。

哪里能找到深入研究《本草》、穷究《内经》、熟读《金匮》、《伤寒》的人,来挽救这种弊端,拯救全民的生命呢?

这种危害的根源在于,学医的人大多是贫苦不学之人,他们只是为了谋生,所以只记住几个方剂,就用这些方剂来治疗天下的疾病,不再寻求其他方法,因此祸害就达到了这种程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学渊源论-注解

《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疗方法。

岐黄:指黄帝和岐伯,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岐伯是黄帝的医官,二人被认为是中医的始祖。

《本草》:指《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相传为神农氏所著,记载了365种药物的性味、功效等。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始祖,相传他尝百草,发现了许多药物的功效。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与岐伯共同创立了中医理论。

经络脏腑: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是人体内脏器官的总称。

内伤外感:中医术语,内伤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外感指由外因(如风寒暑湿等)引起的疾病。

君臣佐使:中医方剂配伍的原则,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佐药为辅助药,使药为引导药。

大小奇偶:中医方剂配伍的另一种原则,指方剂中药物的数量和配伍方式。

伊芳:指伊尹,商朝初年的名臣,相传他发明了汤液治病的方法。

刻苦鹊、仓公:刻苦鹊指扁鹊,仓公指仓公,二人均为古代名医,扁鹊以针灸闻名,仓公以汤药治病著称。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为“医圣”。

刘河间、张洁古:元代医学家,刘河间主张以《内经》为基础,张洁古则注重方剂的应用。

李东垣:元代医学家,主张以温燥脾胃为主,其方剂多偏于温补。

薛立斋:明代医学家,其学说被认为浮泛荒谬,缺乏实际疗效。

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被认为是古代中国的黄金时代。

《金匮》:指《金匮要略》,是张仲景的另一部医学著作,主要论述了杂病的诊治方法。

《伤寒》:指《伤寒论》,是张仲景的主要著作之一,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治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学渊源论-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叙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从《内经》和《本草》的起源,到黄帝、岐伯、神农等医学始祖的贡献,再到张仲景、刘河间、张洁古等后世医学家的学说演变。文章不仅梳理了医学理论的发展脉络,还指出了后世医学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与不足。

首先,文章强调了《内经》和《本草》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系统地阐述了经络、脏腑、阴阳等基本概念,而《本草》则奠定了药物学的基础。这两部经典著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医学从经验积累走向了理论体系的构建。

其次,文章提到了黄帝、岐伯和神农的贡献。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构成了《内经》的核心内容,而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则象征着药物学的起源。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医学的探索精神,也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接着,文章重点介绍了张仲景的贡献。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病和杂病的专著,其方剂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大小奇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其著作被视为中医方剂学的经典。

然而,文章也指出了后世医学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元代医学家刘河间、张洁古等人虽然重视《内经》的理论,但在方剂应用上缺乏创新,导致医学理论逐渐僵化。明代医学家薛立斋的学说更是被批评为浮泛荒谬,缺乏实际疗效。这些偏颇导致了医学实践的退步,甚至造成了“枉死载途”的严重后果。

最后,文章呼吁医学界回归经典,重新审视《内经》、《本草》、《金匮》、《伤寒》等经典著作的精义,以挽救医学的流弊。文章认为,医学的衰落与习医者的素质有关,许多医者只记数方,不求深究,导致医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只有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才能真正提高医学水平,造福民众。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医学史,更是一篇深刻的医学批评。它通过对医学发展历程的梳理,揭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调了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并对后世医学家的偏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医学渊源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