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祝由科论-原文
祸由之法,《内经》贼风篇,岐伯曰:先巫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祸而已也。
又移精变气论,岐伯云: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今人虚邪贼风,内着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由此观之,则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志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若果病机病重,亦不能有效也。
古法今已不传,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而病之大者,全不见功。盖岐伯之时已然,况后世哉?存而不论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祝由科论-译文
关于祸由的方法,《内经》中的贼风篇,岐伯说:古代的巫师知道各种疾病的克制方法,先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通过祸由的方法来治愈。
在移精变气论中,岐伯说:在古代平静安宁的时代,邪气不能深入人体,所以可以通过移精祝由的方法来治愈。现在的人因为虚邪贼风,邪气内侵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变得严重,大病会导致死亡,因此祝由的方法已经不能治愈了。
由此看来,祝由的方法,也不过是根据病情的原因,通过宣导意志和气,来消除疑虑和困惑。这种方法也只对轻微的疾病可能有效,如果病情严重,这种方法也无法奏效。
古代的方法现在已经失传,近来流传的符咒之术,偶尔对小病有些效果;但对于大病,完全没有效果。这种情况在岐伯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何况后世呢?所以这些方法可以保留但不值得深入讨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祝由科论-注解
内经:《黄帝内经》的简称,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
贼风篇:《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外邪(如风、寒、湿等)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方法。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与黄帝共同编撰了《黄帝内经》。
先巫:古代巫医,被认为能够通过巫术和医术治疗疾病。
移精变气论:《内经》中的一篇,讨论通过调节精神和气息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恬憺之世:指古代社会,人们生活简朴,心态平和,疾病较少且易于治疗。
虚邪贼风:中医术语,指外界的邪气和风邪,能够侵入人体,导致疾病。
祝由:古代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祈祷、咒语等方式来驱除病邪。
符咒之术:古代的一种巫术,通过书写符咒或念诵咒语来达到治疗或驱邪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祝由科论-评注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内容不仅涵盖了医学知识,还融入了古代哲学、宗教和巫术的元素。本文所引用的《贼风篇》和《移精变气论》两篇,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的深刻理解。
在《贼风篇》中,岐伯提出了‘先巫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祸而已也’的观点,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预防的重视,也揭示了古代巫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巫医通过了解疾病的来源和性质,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移精变气论》则进一步探讨了通过调节精神和气息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岐伯指出,古代社会人们生活简朴,心态平和,疾病较少且易于治疗。而现代社会,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大,心态复杂,疾病更加严重且难以治愈。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社会环境对疾病的影响,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心理因素的重视。
本文还提到了‘祝由’和‘符咒之术’等古代治疗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已不再使用,但在古代社会中却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轻症患者,这些方法能够通过调节心理状态,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对于重症患者,这些方法则显得无能为力。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古代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治疗的理性认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内经》中相关篇章的引用和分析,不仅展示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成因和治疗方法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古代医学与巫术、宗教等文化的紧密联系。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医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