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痘科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痘科论-原文

今天之医法失传者,莫如痘疹。

痘之源,藏于脏腑骨脉,而发于天时。

所谓本于脏腑骨脉者,凡人受生之初,阴阳二气,交感成形。

其始因火而动,则必有渣滓未融之处,伏于脏腑骨脉之中,此痘之本源也。

然外无感召,则伏而不出,及天地寒暑阴阳之气,戾日积,与人身之脏腑气血相尖,则其毒随之而越,此发于天时者也。

而天时有五运六气之殊,标本胜复之异。

气体既禀受不同,感发又随时各别,则治法必能通乎造化之理,而补救之。

此至精至微之术也,奈何以寒凉伐之,毒药劫之哉?

夫痘之源,不外乎火,固也。

然《内经》云:火郁则发之。

其遇天时炎热,火甚易发者,清解固宜。

若冬春之际,气为寒束,则不起发;发而精血不充,则无浆。

浆而精血不继,即不靥。

则温散提托补养之法,缺一不可,岂得概用寒凉?

至其用蚯蚓、桑虫、生蝎等毒药,为祸尤烈。

夫以毒攻毒者,谓毒瓦斯内陷,一时不能托出,则借其力以透发之。

此绵危笃之症,千百中不得一者,乃视为常用之药,则无毒者,反益其毒矣。

病家因其能知死期,故死而不怨。

孰知服彼之药,无有不死,非其识见之高,乃其用药之灵也。

故之生死,全赖气血。

当清火解毒者,则清火解毒;当培养气血者,则温托滋百不失一矣。

呜呼!廖说流传,起于明季,至今尤甚。

惟以寒药数品,按日定方,不效则继以毒药,如此而已。

夫以至变至微之病,而立至定至粗之法,于是群以为痘科最易,不知杀人亦最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痘科论-译文

当今医学方法失传的,莫过于痘疹的治疗。

痘的根源,隐藏在脏腑和骨脉之中,而发作则与天时有关。

所谓根源在于脏腑和骨脉,是指人在出生之初,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身体。

最初因为火气的作用,必然会有未完全消融的渣滓,潜伏在脏腑和骨脉之中,这就是痘的根源。

然而如果没有外界的诱发因素,这些渣滓就会潜伏而不发作,等到天地间的寒暑阴阳之气积累到一定程度,与人体内的脏腑气血相互作用,痘毒就会随之发作,这就是与天时有关的发作。

而天时有五运六气的不同,标本胜复的差异。

人体的禀赋不同,感发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因此治疗方法必须能够通晓自然造化的道理,才能进行补救。

这是一种极其精微的医术,怎么能用寒凉药物来削弱它,用毒药来劫夺它呢?

痘的根源,不外乎火气,这是肯定的。

然而《内经》说:火气郁结则要发散它。

如果遇到天气炎热,火气容易发作,清解是合适的。

但在冬春之际,寒气束缚了气机,痘就不会发作;即使发作,如果精血不足,痘就不会有浆液。

如果浆液不足,痘就不会结痂。

因此,温散、提托、补养的方法,缺一不可,怎么能一概使用寒凉药物呢?

至于使用蚯蚓、桑虫、生蝎等毒药,危害尤其严重。

所谓以毒攻毒,是指毒气内陷,一时无法透发出来,借助毒药的力量来透发。

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病症,千百例中难得一见的,却被视为常用药物,结果无毒的病人反而增加了毒性。

病家因为医生能预知死期,所以即使死了也不怨恨。

谁知道服用这些药物的人,没有不死的,这并不是医生的见识高明,而是药物的毒性太强。

因此,生死的关键,全在于气血。

当需要清火解毒时,就清火解毒;当需要培养气血时,就温托滋补,这样才能百无一失。

唉!这种错误的说法流传开来,始于明朝末年,至今更加严重。

只用几种寒凉药物,按日定方,无效就接着用毒药,如此而已。

对于这种极其复杂微妙的病症,却制定了极其简单粗糙的治疗方法,于是大家都以为痘科最容易,却不知道杀人也是最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痘科论-注解

痘疹:痘疹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热和皮肤上的水疱、脓疱。在中国古代,痘疹是儿童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

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理论,用于解释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运动状态,六气则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现象。

《内经》:《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

火郁则发之:这是《内经》中的一个观点,意指体内的火气如果郁积不散,就会引发疾病。治疗时应通过适当的方法使火气发散,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温散提托补养:这是中医治疗痘疹的一种方法,包括温补、发散、提托和补养四个方面,旨在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来治疗疾病。

蚯蚓、桑虫、生蝎:这些在古代被用作药物的生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中医认为它们可以用来治疗某些疾病,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痘科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痘疹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痘疹的深刻理解和治疗策略。文章首先指出痘疹的根源在于人体内部的火气郁积,这种火气在特定的天时条件下会引发疾病。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即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痘疹的治疗方法,批评了当时流行的一些错误治疗方式,如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和毒药。作者强调,治疗痘疹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温散、提托、补养等方法,以达到调和气血、治愈疾病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内经》中的‘火郁则发之’理论,这是中医治疗火气郁积疾病的重要原则。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使体内的火气得以发散,可以有效地治疗痘疹等疾病。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痘疹的治疗,也广泛应用于其他由火气郁积引起的疾病。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阐述了痘疹的病因和治疗方法,还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通过对痘疹治疗的讨论,文章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对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痘科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