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疡科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疡科论-原文

疡科之法,全在外治,其手法必有传授。

凡辨形察色,以知吉凶;及先后施治,皆有成法。

必读书临证,二者皆到,然后无误。

其升降围点,去腐生肌,呼脓止血,膏涂洗熨等方,皆必纯正和平复,屡试屡验者,乃能应手而愈。

至于内服之方,护心托毒,化脓长肉,亦有真传,非寻常经方所能奏效也。

惟煎方则必视其人之强弱阴阳,而为加减,此则必通于内科之理,全在学问根柢。

然又与内科不同。

盖煎方之道相同,而其药则有某毒主某药,某证主某方,非此不效,亦另有传授焉。

故外科总以传授为主,徒恃学问之宏博无益也。

有传授,则较之内科为尤易。

惟外科而兼内科之症,或其人本有宿疾,或患外症之时,复感他气,或因外症重极,内伤脏腑,则不得不兼内科之法治之。

此必平日讲于内科之道而通其理,然后能两全而无失。

若不能治其内症,则并外症亦不可救,此则全在学问深博矣。

若为外科者不能兼,则当另请名理内科,为之定方。

而为外科者,参议于其间,使其药与外症无害,而后斟酌施治,则庶几两有所益。

若其所现内症,本因外症而生,如痛极而昏晕,脓欲成而生寒热,毒内陷而胀满,此则内症皆由外症而生,只治其外症,而内症已愈,此必商之内科也。

但其道甚微,其方甚众,亦非浅学人,所能知也。

故外科之道,浅言之,则惟记煎方数首,合膏围药几科,已可以自名一家;

若深言之,则经络脏腑,气血骨脉之理,及奇病怪疾,千态万状,无不尽识。

其方亦无病不全;其珍奇贵重难得之药,亦无所不备。

虽遇极奇极险之症,亦了然无疑。

此则较之内科为更难。

故外科之等级,高下悬殊,而人之能识其高下者,亦不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疡科论-译文

治疗疮疡的方法,主要依靠外治,这些手法必须通过传授才能掌握。

通过观察疮疡的形状和颜色,可以判断病情的吉凶;治疗的先后顺序,也有固定的方法。

必须通过读书和临床实践,两者结合,才能确保无误。

如升降、围点、去腐生肌、呼脓止血、膏涂洗熨等方法,都必须使用纯正、平和且经过多次验证有效的方剂,才能迅速治愈。

至于内服的方剂,如护心托毒、化脓长肉等,也有专门的传承,不是普通的经方能够奏效的。

煎药的方剂必须根据病人的体质强弱和阴阳状况进行调整,这需要精通内科的理论,依赖于深厚的学问基础。

然而,这与内科又有所不同。

虽然煎药的方法相同,但药物的选择则有特定的毒药对应特定的药物,特定的症状对应特定的方剂,没有这些就无法见效,这也需要专门的传授。

因此,外科治疗主要依赖于传授,仅仅依靠广博的学问是无益的。

有了传授,外科治疗比内科治疗要容易得多。

如果外科治疗中涉及到内科的症状,或者病人本身有旧病,或者在患外症时又感染了其他病气,或者因为外症严重而内伤脏腑,那么就必须结合内科的方法来治疗。

这需要平时对内科的理论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做到两全其美。

如果不能治疗内科症状,那么外症也无法救治,这完全依赖于深厚的学问。

如果外科医生不能兼治内科,那么应该请内科专家来制定方剂。

外科医生则参与讨论,确保药物不会对外症有害,然后斟酌施治,这样两者都能受益。

如果出现的内科症状是由外症引起的,如疼痛至极导致昏晕,脓液即将形成时出现寒热,毒素内陷导致胀满,这些内科症状都是由外症引起的,只需治疗外症,内科症状就会自然痊愈,这需要与内科医生商讨。

但这种治疗方法非常微妙,方剂也非常多,不是浅学之人所能理解的。

因此,外科治疗,简单来说,只需记住几首煎药方剂,掌握几种膏药和围药的方法,就可以自称一家;

如果深入来说,则需要了解经络、脏腑、气血、骨脉的理论,以及各种奇病怪疾的千变万化,无所不知。

其方剂也能治疗各种疾病;珍奇贵重的药物也无所不备。

即使遇到极其奇特和危险的症状,也能了然于胸。

这比内科治疗要难得多。

因此,外科医生的水平高低悬殊,而能够识别其高低的人也不容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疡科论-注解

疡科:古代医学中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治疗疮疡、外伤等外科疾病的方法和技术。

外治:指通过外部手段如膏药、洗熨、围点等方法治疗疾病,与内服药物相对。

辨形察色:通过观察病人的体形和面色来判断病情和预后。

升降围点:中医治疗手法之一,通过调整药物的升降性质来达到治疗效果。

去腐生肌:指去除坏死的组织,促进新肉生长的治疗方法。

呼脓止血:指通过特定方法促使脓液排出或止血。

膏涂洗熨:使用膏药涂抹、洗涤或热熨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护心托毒:指通过内服药物保护心脏,同时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

化脓长肉:指促进伤口化脓和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

煎方: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配方和煎煮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疡科论-评注

本文详细阐述了古代疡科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外治的重要性以及手法的传授性质。文章指出,疡科医生必须通过读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准确无误地进行治疗。这种对实践经验的重视,反映了古代医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文中提到的各种治疗方法,如升降围点、去腐生肌、呼脓止血等,都是古代疡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些方法不仅要求医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操作技巧。这种对技能的高要求,体现了古代医学对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文章还特别强调了内服药物的重要性,指出内服药物的配方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这就要求医生必须精通内科知识。这种对内科知识的重视,反映了古代医学中内外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综合运用。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外科医生在处理复杂病例时,需要与内科医生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体现了古代医学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复杂疾病治疗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古代疡科的治疗方法和技术,还深刻反映了古代医学教育、实践和团队协作的特点,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传统医学知识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疡科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