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幼科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幼科论-原文

幼科古主谓之哑科,以其不能言,而不知病之所在也。

此特其一端耳。

幼科之病,如变蒸胎惊之类,与成人异者,不可胜举。

非若妇人之与男子异者,只经产数端耳。

古人所以另立专科,其说精详明备。

自初生以至成童,其病名不帝以百计。

其治法立方,种种各别。

又妇人之与男子病相同者,治亦相同。

若小儿与之成人,即病相同者,治亦迥异。

如伤食之症,反有用巴豆、硼砂。

其余诸症,多用金石峻厉之药,特分两极少耳。

此古人真传也!

后世不敢用,而以草木和平之药治之,往往迁延而死。

此医者失传之故。

至于调摄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

盖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太暖,即太饱。

而其尤害者,则在于有病之后,而数与之乳。

乳之为物,得热则坚韧如棉絮。

况儿有病则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则愈弃满,一与之吮,则迅疾涌出,较平日之下咽更多。

前乳未消,新乳复充,填积胃口,化为顽痰,痰火相结,诸脉皆闭而死矣。

譬如常人平日食饭几何,当病危之时,其食与平时不减,安有不死者哉?

然嘱病家云:乳不可食。

则群相诟曰∶乳犹水也,食之何害?

况儿虚如此,全赖乳养,若复禁乳,则饿死矣。

不但不肯信,反将医者诟骂。

其余之不当食而食,与当食而反不与之食,种种失宜,不可枚举。

医者岂能坐守之,使事事合节耶?

况明理之医,能知调养之法者,亦百不得一。

故小儿之所以难治者,非尽不能言之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幼科论-译文

古代将儿科称为哑科,因为儿童无法表达,医生难以知道病情的所在。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儿科的疾病,如变蒸、胎惊等,与成人的疾病不同,种类繁多。

不像妇女与男子的疾病差异,仅限于经产等少数方面。

古人因此专门设立了儿科,其理论精详完备。

从出生到成童,儿科疾病的名称不下百种。

其治疗方法和方剂,各不相同。

妇女与男子相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相同。

但小儿与成人即使患相同的疾病,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

例如伤食症,反而使用巴豆、硼砂等药物。

其他病症,多用金石类峻厉的药物,只是剂量极少。

这是古人的真传!

后世医生不敢使用这些药物,而用草木类平和的药物治疗,往往导致病情拖延而死亡。

这是医生失传的原因。

至于调养的方法,病家能知道的,千人中不到一人。

因为小儿是纯阳之体,最适合清凉,但现代人要么过于保暖,要么吃得过饱。

而最有害的是,小儿生病后频繁喂奶。

奶这种东西,遇热会变得坚韧如棉絮。

况且小儿生病时吃奶很少,奶久不吃,就会积聚,一旦喂奶,奶水会迅速涌出,比平时吞咽的更多。

前一次吃的奶还未消化,新的奶又填满胃,堆积在胃中,化为顽痰,痰火相结,导致经脉闭塞而死亡。

比如常人平时吃多少饭,在病危时吃的饭量不减,怎么会不死呢?

然而告诉病家说:不要喂奶。

他们就会群起指责说:奶就像水一样,吃了有什么害处?

况且孩子这么虚弱,全靠奶养,如果再禁奶,孩子会饿死。

他们不但不肯相信,反而会责骂医生。

其他不该吃的东西吃了,该吃的东西却不给吃,种种不当行为,不胜枚举。

医生怎么能一直守着,使每件事都合乎规矩呢?

况且明白事理的医生,能懂得调养方法的,百人中不到一人。

所以小儿之所以难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无法表达病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幼科论-注解

哑科:古代对儿科的一种称呼,因为幼儿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情,所以称之为‘哑科’。

变蒸胎惊:古代医学术语,指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因生理变化或外界刺激引起的惊厥症状。

巴豆、硼砂:巴豆是一种强效泻药,硼砂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古代用于治疗某些儿科疾病。

金石峻厉之药:指药性强烈、作用迅速的矿物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急重症。

纯阳之体: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体质偏阳,需要清凉的药物和环境来平衡。

顽痰:中医术语,指难以化解的痰液,常与痰火相结,导致病情加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幼科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古代儿科医学的特点和挑战,特别是幼儿因无法言语表达而难以诊断和治疗的问题。文章首先指出,儿科疾病与成人疾病在种类和治疗方法上有显著不同,强调了古代医家对儿科疾病的细致分类和专门治疗的必要性。

文中提到的‘变蒸胎惊’等病症,反映了古代医家对婴幼儿生理变化的深刻理解。通过使用如巴豆、硼砂等药物,古代医家展现了他们对药物性质的精准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药物的使用虽然现代看来可能过于激烈,但在当时却是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的。

文章还批评了后世医家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过于保守,不敢使用强效药物,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这种批评不仅揭示了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问题,也反映了对医学实践中的保守态度的反思。

此外,文中对小儿调摄之法的讨论,特别是对乳食管理的强调,展示了古代医家对婴幼儿生活细节的关注。通过对乳食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的分析,文章强调了合理饮食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现代医学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古代儿科医学知识的总结和传承,也是对医学实践中保守态度的批判,以及对婴幼儿健康管理细致入微的关注。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现代儿科医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幼科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