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兽医论-原文
禽兽之病,由于七情者少,由于风寒饮食者多,故治法较之人为尤易。
夫禽兽之脏腑经络,虽与人殊,其受天地之血气,不甚相远,故其用药亦与人大略相同。
但其气粗血浊,其所饮食,非人之饮食,则药亦当别有主治,不得尽以治人者治之矣。
如牛马之食,则当用消草之药;犬豕之食,则当用消糠豆之药是也。
又有专属之品,如猫宜乌药,马宜黄药之类。
而其病亦一兽有一兽独患之病,此则另有专方主治。
余则与人大段相同。
但必剂大而力浓之方,取效为易。
其中又有天运时气之不同,变化多端,亦必随证加减。
此理亦广博深奥,与治人之术,不相上下。
今则医人之医尚绝传,况兽医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兽医论-译文
禽兽的疾病,由于情绪引起的较少,由于风寒和饮食引起的较多,因此治疗方法比人类更为简单。
禽兽的脏腑经络虽然与人类不同,但它们受到天地间的血气影响,与人类相差不大,因此用药也大致相同。
但是禽兽的气粗血浊,它们的饮食与人类不同,因此用药也应当有专门的治疗方法,不能完全用治疗人类的方法来治疗它们。
例如,牛马的食物应当用消草的药;狗猪的食物应当用消糠豆的药。
还有一些专门用于特定动物的药物,例如猫适合用乌药,马适合用黄药等。
而且,每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疾病,这些疾病需要专门的药方来治疗。
其他方面则与人类大致相同。
但是必须使用剂量大且药力强的药方,才能容易见效。
其中还有天运时气的不同,变化多端,也必须根据症状进行加减。
这个道理也非常广博深奥,与治疗人类的技术不相上下。
如今,治疗人类的医术尚且几乎失传,何况是兽医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兽医论-注解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中医认为这些情绪过度会影响人体健康。
风寒饮食:指外感风寒和饮食不当引起的疾病,是中医常见的病因之一。
脏腑经络:中医理论中,脏腑指五脏六腑,经络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天地之血气:中医认为,人体和动物都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血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消草之药:指用于帮助消化草料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牛马等草食动物的消化问题。
消糠豆之药:指用于帮助消化糠豆类食物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犬豕等杂食动物的消化问题。
乌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猫的疾病。
黄药: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马的疾病。
天运时气:指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中医认为这些变化会影响动物和人的健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兽医论-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讨论了禽兽疾病的成因及其治疗方法,并与人类的疾病治疗进行了对比。作者指出,禽兽的疾病多由风寒饮食引起,而七情所致者较少,因此治疗起来相对容易。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对病因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外因(如风寒饮食)和内因(如七情)在疾病发生中的不同作用。
文中提到,禽兽的脏腑经络虽与人类不同,但它们同样受天地之血气的影响,因此在用药上与人类大致相同。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关联的,动物的生理和病理与人类有相似之处。这种观念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然而,作者也指出,禽兽的气粗血浊,饮食与人类不同,因此在用药上需有所区别。例如,牛马需用消草之药,犬豕需用消糠豆之药。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对个体差异的重视,强调了因材施治的原则。同时,文中提到某些动物有专属的药物,如猫宜乌药,马宜黄药,这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对动物疾病治疗的细致入微。
此外,作者还提到,禽兽的疾病有时会因天运时气的不同而变化多端,因此在治疗时需随证加减。这一观点强调了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即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这种灵活性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也是其能够应对复杂病情的重要原因。
最后,作者感叹医人之医尚绝传,况兽医乎?这一感叹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医学传承的担忧,尤其是兽医这一领域的传承问题。兽医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同样面临着挑战。作者的这一感叹不仅是对兽医现状的反思,也是对传统医学整体传承问题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中医对禽兽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中医理论的广博深奥。通过对禽兽疾病治疗的探讨,作者不仅揭示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也表达了对传统医学传承的深切关注。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