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金匮》论-原文
《金匮要略》乃仲景治杂病之书也。
其中缺略处颇多,而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之法,惟赖此书之存,乃方书之祖也。
其论病皆本于《内经》,而神明变化之。
其用药悉本于《神农本草》,而融会贯通之。
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
其脉法亦皆《内经》及历代相传之真诀。
其治病无不精切周到,无一毫游移参错之处,实能洞见本源,审察毫末。
故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真乃医方之经也!
惜其所载诸病,未能全备,未知有残缺与否?
然诸大症之纲领,亦已粗备,后之学人,以其为经而参考推展之,已思过半矣。
自此以后之书,皆非古圣相传之真诀,仅自成一家,不可与《金匮》并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金匮》论-译文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治疗杂病的著作。
其中有许多缺漏之处,但上古圣人用汤液治病的方法,只有依靠这本书的保存,因此它是方书的始祖。
书中论述疾病的理论都来源于《内经》,并且进行了神妙的变化。
书中使用的药物都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并且融会贯通。
书中的方剂都是上古圣人历代相传的经典方剂,张仲景有时会根据病症进行加减。
书中的脉法也来源于《内经》及历代相传的真诀。
书中治疗疾病的方法无不精确周到,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和错误,确实能够洞察疾病的根源,审察细微之处。
因此,按照书中的方法治疗必定有效,如同鼓槌与鼓相应,真是医方的经典!
可惜的是,书中记载的各种疾病并不全面,不知道是否有残缺?
然而,各种重大疾病的纲领已经大致具备,后来的学者以它为经典进行参考和推展,已经思考了大半。
自此以后的书,都不是古圣相传的真诀,只是自成一家,不能与《金匮要略》并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金匮》论-注解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主要论述杂病的诊断与治疗,是中医临床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对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
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味、功效及使用方法,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经方:经方是指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经典药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
脉法:脉法是通过诊察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金匮》论-评注
《金匮要略》作为张仲景的重要医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杂病的精髓。其内容虽然存在一定的缺漏,但依然保留了上古圣人以汤液治病的传统方法,成为后世方书的源头。书中对疾病的论述皆以《内经》为基础,同时融入了张仲景的独特见解,展现了中医理论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在用药方面,《金匮要略》充分借鉴了《神农本草》的智慧,将药物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用药体系。书中所载的方剂多为上古圣人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在此基础上根据病症进行加减,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这种灵活性与传承性的结合,使得《金匮要略》成为中医临床学的重要参考。
此外,《金匮要略》在脉法上的论述也极为精辟,继承了《内经》及历代医家的真诀,展现了中医诊断学的高超技艺。书中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不精切周到,体现了张仲景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与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这种精准的诊断与治疗思路,使得《金匮要略》成为中医临床实践中的经典之作。
尽管《金匮要略》所载病症未能全备,但其对主要病症的论述已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后世医家以其为经,不断推展与完善,使得中医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相比之下,后世的一些医学著作虽自成一家,却难以与《金匮要略》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中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是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古代医家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与高超的治疗技艺。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