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脉经》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脉经》论-原文

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晰,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无所遗。

其中旨趣,亦不能划一,使人有所执持。

然其汇簇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

愚按∶脉之为道,不过验其血气之盛衰,寒热和邪气之流,在何经何脏,与所现之症,参观互考,以究其生克顺逆之理,而后吉凶可凭。

所以《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论脉,其立论反若甚疏,而应验如神。

若执《脉经》之说,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得某病,虽《内经》亦间有之,不如是之拘泥繁琐也。

试而不验,于是或咎脉之不准,或咎病之非真,或咎方药之不对症,而不知皆非也。

盖病有与脉相合者,有与脉不相合者,兼有与脉相反者。

同一脉也,见于此症为宜,见于彼症为不宜。

同一症也,见某脉为宜,见某脉为不宜。

一病可见数十脉,一脉可现数百症,变动不拘。

若泥定一说,则从脉而症不合,从症而脉又不合,反令人彷徨,无所适从。

所以古今论脉之家,彼此互异,是非各别。

人持一论,得失相半,总由不知变通之精义,所以愈密而愈疏也。

读《脉经》者,知古业谈脉之详密如此,因以考其异同,辨其得失,审其真伪,穷其变通,则自有心得。

若欲泥脉以治病,必至全无把握。

学人必当先参于《内经》、《难经》及仲景之说而贯通之,则胸中先有定见,后人之论,皆足以广我之见闻,而识力愈真。

此读《脉经》之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脉经》论-译文

王叔和撰写了《脉经》,将内容分门别类,条理清晰,其理论基础源自《内经》,并且涵盖了汉代以后的所有相关学说,无一遗漏。

其中的主旨和趣味,也不能完全统一,使人有所依据。

然而,它汇集了各种言论,使后世有所参考,也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我认为:脉学的道理,不过是检验血气的盛衰,寒热和邪气的流动,在哪些经络和脏腑,与所表现的症状相互参照,以探究其生克顺逆的道理,然后才能判断吉凶。

因此,《内经》、《难经》及仲景关于脉的论述,虽然立论看似简单,但应验如神。

如果坚持《脉经》的说法,认为某种病应该出现某种脉象,某种脉象应该对应某种病,虽然《内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不像《脉经》那样拘泥繁琐。

如果试验不灵验,就会有人责怪脉象不准确,或者责怪病情不真实,或者责怪方药不对症,而不知道这些都是不对的。

因为病情有时与脉象相符,有时与脉象不符,甚至有时与脉象相反。

同样的脉象,出现在这种症状中是适宜的,出现在那种症状中就不适宜。

同样的症状,出现某种脉象是适宜的,出现另一种脉象就不适宜。

一种病可以出现数十种脉象,一种脉象可以对应数百种症状,变化不拘。

如果拘泥于一种说法,那么从脉象看症状不符,从症状看脉象又不符,反而让人感到困惑,无所适从。

所以古今论脉的学者,彼此观点不同,是非各异。

每个人持一种观点,得失各半,都是因为不知道变通的精义,所以越是详细反而越是疏漏。

读《脉经》的人,知道古人谈论脉象的详细和严密,因此可以考察其异同,辨别其得失,审查其真伪,穷究其变通,自然会有自己的心得。

如果拘泥于脉象来治病,必然会导致完全没有把握。

学者必须先参考《内经》、《难经》及仲景的学说,并将其贯通,心中先有定见,后人的论述,都可以拓宽我的见闻,使认识更加真实。

这就是读《脉经》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脉经》论-注解

脉经:《脉经》是古代医学著作,由王叔和所著,主要论述脉学,是中医脉诊的重要文献之一。

内经:《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难经》是古代医学著作,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主要解释和补充《内经》中的医学理论。

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为“医圣”。

脉:在中医理论中,脉指的是脉搏,通过诊脉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血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血液和气,血气的盛衰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寒热: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寒气和热气,寒热失衡会导致疾病。

邪气:中医术语,指外来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

生克顺逆:中医术语,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顺逆指疾病的进展和转归。

吉凶:中医术语,指疾病的预后,吉为好转,凶为恶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脉经》论-评注

《脉经》作为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价值不仅在于对脉学的系统总结,更在于其对后世医学发展的深远影响。王叔和在《脉经》中分门别类,条分缕晰,虽然其理论基础源自《内经》,但他在汉以后的各种学说中也有所吸收和总结,使得《脉经》成为一部集大成的脉学著作。

从文化内涵来看,《脉经》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脉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脉学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脉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叔和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分类,试图建立一套系统的脉诊方法,以便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从艺术特色来看,《脉经》的写作风格严谨而细致,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王叔和在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脉象的特征,还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种写作风格使得《脉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文献。

从历史价值来看,《脉经》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脉学知识,还通过对脉象的深入研究,推动了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然而,《脉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王叔和在书中虽然详细描述了各种脉象,但其理论体系较为复杂,且存在一定的矛盾之处。这使得后世医家在应用《脉经》时,往往需要结合其他医学著作,如《内经》、《难经》及仲景的论述,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学知识。

总的来说,《脉经》作为古代医学的重要著作,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脉经》的学习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脉学的精髓,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医学智慧,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脉经》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