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活人书》论-原文
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
盖《伤寒论》不过随举六经所现之症以施治,有一症而六经皆现者,并有一症而治法迥别者,则读者茫无把握矣。
此书以经络病因,传为疑似,条分缕析,而后附以诸方治法,使人一览了然,岂非后学之津梁乎?
其书独出机杼,又能全本经文,无一定混入己意,岂非好学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继往开来者乎?
后世之述《伤寒论》者,唐宋以来,已有将经文删改移易,不明不贯。
至近代前《条辨》、《尚论编》等书,又复倒颠错乱,各逞意见,互相辨驳,总由分症不清,欲其强合,所以日就支离。
若能参究此书,则任病情之错综反复,而治法乃归一定,何必聚讼纷纭,致古人之书,愈讲而愈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活人书》论-译文
宋代的书籍中,能够阐释《伤寒论》,使人们易于掌握和理解,对仲景(张仲景)有很大贡献的,以《活人书》为第一。
因为《伤寒论》只是根据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表现的症状来进行治疗,有时一个症状在六经中都会出现,甚至同一个症状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这让读者感到无从下手。
这本书以经络和病因为基础,将疑似的情况条分缕析,然后附上各种治疗方法,使人一目了然,这难道不是后学者的桥梁吗?
这本书独树一帜,又能完全依据经文,不掺杂个人意见,这难道不是好学深思、述而不作,足以继承前人并开创新局面的表现吗?
后世解释《伤寒论》的人,从唐宋以来,已经有人对经文进行删改和调整,导致内容不连贯、不清晰。
到了近代,像《条辨》、《尚论编》等书,更是颠倒错乱,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互相辩驳,主要是因为对症状的区分不清,强行拼合,导致内容越来越支离破碎。
如果能深入研究这本书,那么无论病情多么复杂多变,治疗方法都能归于一致,何必争论不休,导致古人的书越解释越晦涩难懂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活人书》论-注解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活人书:《活人书》是宋代医学家朱肱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主要对《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补充,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六经:在中医学中,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经络系统,是中医理论中疾病分类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条分缕析:指对事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使其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津梁:比喻为后人提供指导和帮助的重要工具或桥梁。
机杼:原指织布机上的梭子,引申为创作或著作的独特风格和方法。
述而不作:指在学术上遵循前人的成果而不随意创新,强调传承和尊重传统。
条辨:指对《伤寒论》进行详细分析和辨别的著作,如《伤寒条辨》。
尚论编:指对《伤寒论》进行深入讨论和编撰的著作,如《伤寒尚论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活人书》论-评注
《活人书》作为宋代医学家朱肱的杰作,对《伤寒论》的注解和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使《伤寒论》的内容更加易于理解和应用,而且在中医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对六经病症的详细分析,朱肱将复杂的医学理论条分缕析,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这种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朱肱在《活人书》中不仅全本经文,而且无一定混入己意,这种述而不作的态度体现了对传统医学的尊重和传承。他的著作不仅是对《伤寒论》的注解,更是一种对中医理论的深入探讨和创新。这种创新并非随意改动,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补充和发展,使得《伤寒论》的理论更加完善和系统化。
《活人书》的出现,解决了后世学者在研读《伤寒论》时遇到的诸多困惑和难题。唐宋以来,许多学者对《伤寒论》进行了删改和移易,导致经文不明不贯,甚至出现了倒颠错乱的情况。朱肱的《活人书》通过对病症的清晰分辩和条理化的分析,使得《伤寒论》的理论得以恢复其原有的清晰和连贯性。这种对经典的还原和整理,不仅有助于学者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伤寒论》,也为中医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活人书》不仅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而且在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上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它通过对《伤寒论》的详细注解和补充,使得这一古代医学经典得以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朱肱的著作不仅是对《伤寒论》的传承,更是对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研究资料,堪称中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