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太素脉》论-原文
诊脉以之治病,其血气之盛衰,及风寒暑湿之中人,可验而知也。
乃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以候人之寿夭穷通,智愚善恶,纤悉皆备。
夫脉乃气血之见端,其长而台浓者,为寿之征。
其短小而薄弱者,为夭之征。
清而有神,为智之征。
浊而无神,为愚之征。
理或宜然。
若善恶已不可知,穷通则与脉何与?
然或得寿之脉,而其人或不谨于风寒劳倦,患病而死;
得夭之脉,而其人爱护调摄,得以永年。
又有血气甚清,而神志昏浊者;
形质甚浊,而神志清明者。
即寿夭智愚,亦不能皆验,况其他乎?
又书中更神其说,以为能知某年得某官,某年得财若干,父母何人,子孙何若,则更荒唐矣!
天下或有习此术而言多验者,此必别有他术,以推测而幸中,借此以神其说耳。
若尽于脉见之,断断无是理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太素脉》论-译文
通过诊脉来治疗疾病,可以检验出人体血气的盛衰,以及是否受到风寒暑湿的侵袭。
因此,有一种流传的《太素脉》理论,认为通过脉象可以预测人的寿命长短、命运好坏、智慧愚钝、善恶品行,几乎无所不包。
脉象是气血的表现,脉象长而有力的,是长寿的征兆。
脉象短小而虚弱的,是短命的征兆。
脉象清晰而有神采的,是智慧的征兆。
脉象浑浊而无神采的,是愚钝的征兆。
这些道理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如果说善恶品行无法通过脉象得知,那么命运的好坏又怎么能与脉象相关呢?
然而,有些人虽然拥有长寿的脉象,却因为不注重风寒劳倦,患病而死;
有些人虽然拥有短命的脉象,却因为注重保养调理,得以长寿。
还有一些人,血气非常清晰,但神志却昏沉;
形体非常浑浊,但神志却清明。
即使是寿命长短、智慧愚钝,也不能完全通过脉象来验证,更何况其他事情呢?
更有甚者,书中还夸大其词,认为通过脉象可以知道某年得到某个官职,某年获得多少财富,父母是谁,子孙如何,这更是荒谬至极!
天下或许有人精通这种术数,并且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一定是借助了其他术数来推测,偶然猜中,借此来神化这种说法罢了。
如果完全依靠脉象来判断,绝对没有这样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太素脉》论-注解
诊脉: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和体质。
血气: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的气和血,气和血的盛衰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
风寒暑湿:中医理论中的四种外感病邪,分别代表风、寒、暑、湿四种自然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太素脉:一种古代脉学理论,认为通过脉象可以预测人的寿命、智慧、品德等。
寿夭:寿命的长短,夭指早逝。
穷通:指人的命运,穷指困厄,通指顺利。
智愚:智慧和愚钝,指人的智力水平。
善恶:指人的道德品质,善指善良,恶指邪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太素脉》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诊脉的理论及其在预测人生各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对《太素脉》这一脉学理论的批判性分析。文章首先肯定了诊脉在判断人体血气盛衰及外感病邪中的有效性,这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然而,对于《太素脉》所声称的能够通过脉象预测人的寿命、智慧、品德甚至命运的观点,作者持怀疑态度。
作者从逻辑和实证的角度出发,指出脉象虽然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但将其扩展到预测人的道德品质、命运等非生理因素,则缺乏科学依据。例如,作者提到即使某人拥有预示长寿的脉象,如果其生活方式不健康,仍可能早逝;反之,即使脉象预示短寿,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调养,也可能长寿。这表明脉象与人的实际寿命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
此外,作者还批判了《太素脉》中更为夸张的说法,如通过脉象预测某人某年得官、得财等,认为这些说法过于荒唐,缺乏可信度。作者推测,那些声称通过脉象准确预测人生事件的人,可能使用了其他方法或技巧,而非单纯依赖脉象。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医诊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也批判了脉学中不合理的迷信成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对《太素脉》的批判,作者强调了医学理论与实践应基于科学和实证,而非迷信和臆测。这一观点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