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原文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

仲景之治病,其论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

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

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

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粗微深妙,不可思议。

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

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

《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根据《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

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

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

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

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

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

此医道之一大变也。

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

至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

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

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攻亦不可泯。

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

故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深之益。

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

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之心志哉?

等而下之,更有无稽杜撰之邪书,尤不足道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译文

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到了唐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仲景治疗疾病,他论述脏腑经络、病情传变,都是依据《黄帝内经》。

而他所使用的药方,都是古代圣人传下来的经典方剂,并非他自己随意创造的,偶尔有加减,也必定有依据。

药方的分量轻重,都有一定的法度。

他所用的药物都依据《神农本草经》,没有一味药是随意借用或替代的。

没有这个方子就不能治疗这个病,没有这个药物就不能组成这个方子,其中的精妙之处,难以言喻。

药味不过五六种,但功效却非常全面。

这是天地间的造化,圣人的妙用与天地相同,是永恒的。

《千金方》则不同,它所论述的疾病,虽然也依据《黄帝内经》,但难免掺杂了后世的一些主观推测。

它所使用的方剂,虽然也采自古方,但也不免兼取后世一些偏颇杂乱的方法。

它所使用的药物,未必完全依据《神农本草经》,还兼取了一些杂方、单方以及通用的药物。

因此,一种病可能对应多个方子,一个方子也可能治疗多种疾病。

它的药物有时多达数十味,其中对症的药物固然多,但不对症的药物也不少,所以治病有时有效,有时无效。

总的来说,《千金方》更注重药物本身,而古代圣人制方的方法已经失传了。

这是医学上的一大变化。

然而,《千金方》用药的奇特、用意的巧妙,也自成一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

到了唐代,王焘编纂的《外台秘要》一书,汇集了自汉代以来的各种方剂,编成一部书,历代方剂因此得以完备。

但王焘本人并非医学专家,所以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只是将方剂汇编成书,属于医方类书籍。

然而,唐代以前的方剂,正是依赖这本书得以保存,其贡献不可忽视。

但阅读这本书的人,如果心中没有明确的主见,面对众多的说法和杂乱的方剂,反而会感到迷茫,失去依据。

因此,阅读《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的人,必须先精通《黄帝内经》、张仲景的著作以及《神农本草经》等书籍,心中有了明确的认识,然后取其长处、舍其短处,才能从中获得广博而深刻的益处。

否则,反而会扰乱人的思维,让人无所适从。

唉!《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尚且如此,更何况后世那些偏颇杂乱的书籍,怎能不迷惑人的心志呢?

更不用说那些毫无根据、杜撰的邪书,更是不值一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注解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影响深远。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即《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质、功效及使用方法。

千金方:指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重要的医学著作,内容广泛,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外台:指唐代王焘所编的《外台秘要》,是一部汇集了汉代至唐代医方的医学著作,对后世医学有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张仲景医学思想与唐代医学著作《千金方》和《外台秘要》的比较,深刻揭示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不同时期的医学特点。张仲景的医学思想根植于《内经》,强调脏腑经络的理论体系和病情传变的规律,其方剂多源自古代圣贤的经方,药物选择严格遵循《神农本草经》,体现了‘药与方相合,方与病相应’的严谨态度。这种‘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的医学理念,展现了中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千金方》虽然也以《内经》为基础,但融入了后世医家的臆测和杂方,药物选择不再局限于《神农本草经》,而是广泛采纳了后世的各种偏方和单方。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医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但也导致了方剂的复杂化和药物使用的随意性,使得‘一病数方,一方数病’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医学实践的灵活性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提高了疗效,但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混乱。

《外台秘要》作为一部集大成的医方类书,汇集了汉代至唐代的众多医方,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然而,由于编者并非医学专家,书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审慎的选择,导致方剂繁杂,读者若无深厚的医学功底,容易迷失在众多的方剂之中。

本文通过对这些医学著作的分析,强调了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性。只有深入理解《内经》、张仲景的医学思想以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才能在阅读《千金方》和《外台秘要》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在医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本文也警示后人,面对后世纷繁复杂的医学著作,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被杂乱无章的内容所迷惑。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中医学历史的一次梳理,更是对医学思想演变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经典的传承与创新,只有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求,才能推动医学的进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