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伤寒论》论-原文
仲景《伤寒论》,编次者不下数十家,因致聚讼纷纭。
此皆不知仲景作书之旨故也。
观《伤寒》叙所述,乃为庸医误治而设。
所以正治之法,一经不过三四条,余皆救误之法,故其文亦变动不居。
读《伤寒论》者,知此书皆设想悬拟之书,则无往不得其义矣。
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条在前,或以此条在后;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经因彼经而变,互相诟厉。
孰知病变万端,传经无定,古人因病以施方,无编方以待病。
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几叔和所定为可信,何则?
叔和《序例》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
则此书乃叔和所搜集,而世人辄加辨驳,以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无叔和,安有此书?
且诸人所编,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
夫六经现症,有异有同,后人见阳经一症,杂于阴经之中,以为宜改入阳经之内,不知阴经亦有此症也。
人各是其私,反致古人圆机活法,泯没不可闻矣。
凡读书能得书中之精义要诀,历历分明,则任其颠倒错乱,而我心自能剌会贯通,否则徒以古羽纷更互异,愈改愈晦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伤寒论》论-译文
张仲景的《伤寒论》,编排次序的人不下数十家,因此导致争论不休。
这都是因为不了解张仲景写书的宗旨。
看《伤寒论》的序言所述,这本书是为了纠正庸医误治而写的。
所以正确的治疗方法,每一经只有三四条,其余都是纠正误治的方法,因此文字也变化不定。
读《伤寒论》的人,如果知道这本书都是设想和推测的,那么无论怎么读都能理解其意义。
现在的人一定要改变王叔和的编排次序,有的把这条放在前面,有的把这条放在后面;有的认为这个症状是因为那个症状而产生的;有的认为这个经脉是因为那个经脉而变化的,互相指责。
谁知道病情变化万千,经脉传递没有固定规律,古人是根据病情来开方,而不是预先编排方子来等待病情。
原书的次序已经散失,大概王叔和所定的次序是可信的,为什么呢?
王叔和在《序例》中说:现在搜集张仲景的旧论,记录其症状、诊脉、声色,对病有效的方子,准备用来应对世间的急症。
那么这本书是王叔和所搜集的,而世人却加以辩驳,认为原本不是这样的,但如果没有王叔和,怎么会有这本书呢?
而且其他人所编的,真的能符合张仲景的原文吗?
六经的症状,有相同也有不同,后人看到阳经的一个症状,混杂在阴经之中,认为应该改到阳经里面,却不知道阴经也有这个症状。
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反而导致古人的灵活方法,逐渐消失不可闻了。
凡是读书能掌握书中的精髓和要诀,清晰明了,那么无论怎么颠倒错乱,自己心里都能融会贯通,否则只是盲目地改变古人的方法,越改越晦涩难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伤寒论》论-注解
仲景《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该书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叔和:即王叔和,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对《伤寒论》进行了整理和注释,使其更加系统化和易于理解。
六经:在中医理论中,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经络,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阳经:在中医理论中,阳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三条经络,主要与阳气相关。
阴经:在中医理论中,阴经指的是太阴、少阴、厥阴三条经络,主要与阴气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书论-《伤寒论》论-评注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医学价值,更在于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通过对伤寒病的详细论述,张仲景不仅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也为中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和注释,使得这部经典更加系统化和易于理解。他在《序例》中提到,自己搜集了张仲景的旧论,并录其症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这表明王叔和不仅是一位医学家,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伤寒论》得以流传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对《伤寒论》的解读和整理也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按照阳经和阴经的分类来重新编排《伤寒论》的内容,但这种做法忽视了张仲景原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强调的是‘因病以施方’,而不是‘编方以待病’。因此,任何对《伤寒论》的重新编排,都可能破坏其原有的逻辑和结构。
总的来说,《伤寒论》不仅是一部医学经典,更是一部文化瑰宝。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家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的精髓,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