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原文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

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

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灵枢》云∶谷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得者生,失者死,其大概也。

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

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

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

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

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

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

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

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根据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

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

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

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

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

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

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

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译文

生死对人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事情!而通过双手方寸之间的微小动作,就能决定生死,这听起来多么接近欺骗啊?

然而古人往往百无一失,这是为什么呢?其关键在于以胃气为根本。

因为人的生命,根本在于饮食。《灵枢》说:食物进入胃,然后传送到肺,五脏六腑都因此得到滋养。

寸口属于肺经,是百脉汇聚的地方,所以脉象的来去,有生气在其中运行,融和调畅,得到中土的精华,这就是有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是大致的情况。

其次,要推究天运的顺逆。人的气与天气相应,比如春气属木,脉象应该弦;夏气属火,脉象应该洪大等等。反之则与天气不相应。

再其次,要审察脏气的生克关系,比如脾病怕弦脉,因为木克土;肺病怕洪脉,因为火克金。反之则与脏气无害。

再其次,要辨别病脉的从违。病与脉各有适宜与不适宜。比如失血之后,脉象应该静细,如果反而洪大,则气也外脱了;寒热之证,脉象应该洪数,如果反而细弱,则真元将陷。

至于真脏之脉,是因为胃气已绝,不再滋养五脏。所以哪个脏器有病,哪个脏器的脉象就会单独显现。

所有这些,《内经》、《难经》等书都说得明白详尽,学者如果潜心研究,就会洞然易晓,这是可以决断的。

至于说:诊脉就可以知道是什么病。又说:人的生死,没有不能先知的,这又不对了。

因为脉象的变化无定,有时突然中的邪气,还未通过经络,脉象一时未变;有时病轻而不能在脉象上显现。

有时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以辨别轻重;有时根据经传变化,流动无常,不能凭一时的脉象来定是非。

况且病名有万种,而脉象不过数十种,而且一种病可以有数十种脉象,怎么可能通过诊脉就知道是什么病呢?

这些都是推测偶然中的,以此欺骗人。

至于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显现的,那又怎么决断呢?

这必须通过望、闻、问三者结合起来观察,也能百无一失。

所以脉象可以作为依据,但脉象有时也不足为凭。脉象不可作为依据,但有时又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关键在于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

至于世俗的无稽之谈,都不值得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注解

胃气:中医理论中指胃的功能和状态,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胃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寸口:中医诊脉的部位之一,位于手腕部,是肺经的脉位,也是全身百脉的会合处。

生气:中医中指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天运:指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季节更替,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与天运密切相关。

脏气:中医中指五脏的功能和状态,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维持人体的平衡。

真脏之脉:中医中指胃气已绝,五脏失去营养时出现的脉象,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诊脉的理论与实践,强调了胃气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文章开篇即指出生死大事,竟能通过诊脉这一微末之动来决断,看似近乎诬妄,但古人却能做到百不失一,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

首先,文章强调了胃气的重要性。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饮食是维持胃气的关键。《灵枢》中提到,谷气通过胃传至肺,进而滋养五脏六腑,寸口作为肺经的脉位,是百脉的会合处,其脉象的融和调畅反映了胃气的盛衰。得胃气者生,失胃气者死,这是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

其次,文章讨论了天运与人体脉象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的脉象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脉象与天运相应,则人体健康;反之,则可能出现疾病。这种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特点。

接着,文章分析了脏气的生克关系。五脏之间相生相克,脾病畏弦,因木克土;肺病畏洪,因火克金。脉象与脏气的生克关系相符,则疾病无害;反之,则可能加重病情。这种五脏生克的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文章还探讨了病脉的从违关系。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若反见洪大,则气外脱;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若反见细弱,则真元将陷。通过辨病脉的从违,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

然而,文章也指出,诊脉并非万能。脉象的变迁无定,有时病邪未通经络,脉象一时未变;有时病轻不显于脉;有时沉痼之疾与气血相并,难以辨别轻重;有时病邪流动无常,难以凭一时之脉定是非。因此,诊脉虽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赖脉象来判断疾病。

最后,文章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诊脉虽可凭,但有时不足凭;虽不可凭,却又凿凿可凭。关键在于医者熟通经学,深思自得,方能无所不验。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体现了中医诊断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诊脉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医诊断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胃气、天运、脏气、病脉等概念的运用,展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观。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诊脉决死生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