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脉轻重论-原文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
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
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
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
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
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
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
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
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
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
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
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
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
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失之愈远。
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脉轻重论-译文
人们患病的原因,不外乎七情六淫,其病情的轻重和生死之别,医生如何得知呢?
都必须询问其症状,切诊其脉象,然后才能知道。
然而症状和脉象各有不同,有的症状非常明显,但脉象中却看不出来;有的脉象非常明显,但症状中却看不出来。
其中有应该依据症状来判断的,有应该依据脉象来判断的,这必定有一定的原因。
如果审察得准确,那么病情就无法逃脱,否则不是被症状所误导,就是被脉象所误导。
所以应该依据症状来判断的,即使脉象非常顺,但症状危险,也断定其必死;应该依据脉象来判断的,即使症状非常危险,但脉象平和,也断定其必生。
比如失血过多的人,看起来像死了一样,危险就在顷刻之间,但如果六脉有根,就不会死。这是应该依据脉象而不依据症状来判断的。
比如痰厥的人,六脉或急促或断绝,痰降下来就会痊愈,这是应该依据症状而不依据脉象来判断的。
阴虚咳嗽的人,饮食起居如常,但六脉细数,时间久了必定会死。这是应该依据脉象而不依据症状来判断的。
噎膈反胃的人,脉象如常人,时间久了胃气断绝,脉象突然变化,百无一生。这是应该依据症状而不依据脉象来判断的。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总之,脉象和症状分开来看,吉凶都无法确定。合起来看,某症状忌讳某脉象,某脉象忌讳某症状,其吉凶就可以确定了。
比如肺病忌讳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克金。其他可以类推,都不外乎五行生克的道理。
现在的人不按照症状来判断,而只讲脉象,那么讲得越详细,离真相就越远。
关于脉象的全面知识,《内经》等书已经详细论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脉轻重论-注解
七情六淫: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医认为,七情六淫是导致人体疾病的主要原因。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如症状、体征等。
脉:指脉搏的表现,中医通过切脉来诊断疾病。
脱血:指大量失血,导致身体虚弱甚至休克的状态。
痰厥:指因痰湿阻滞导致的气机不畅,出现昏厥等症状。
阴虚咳嗽:指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咳嗽,常伴有口干、咽痛等症状。
噎膈反胃:指吞咽困难、反胃等症状,常见于食道或胃部疾病。
五行生克:中医理论中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关系,用于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详细论述了脉诊、病因病机等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脉轻重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医经典文献,主要讨论了中医诊断中的‘症’与‘脉’的关系,强调了二者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具体病例,阐述了‘从症’与‘从脉’的不同情况,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首先,文章指出疾病的成因不外乎‘七情六淫’,这是中医病因学的基本观点。七情指内在情绪变化,六淫指外感病邪,二者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整体性认识,强调了内外因的相互作用。
其次,文章详细讨论了‘症’与‘脉’的关系。中医诊断强调‘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其中,‘切脉’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指出,症与脉有时并不一致,有的病症明显但脉象不显,有的脉象明显但病症不显。因此,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从症’还是‘从脉’。这种辨证思维体现了中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文章通过具体病例进一步说明了这一观点。例如,脱血之人虽然形如死状,但若六脉有根,则仍有生机;痰厥之人脉象或促或绝,但痰降则愈。这些例子生动地展示了中医诊断的复杂性,强调了症与脉的综合分析在疾病预后判断中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五行生克的理论,指出肺病忌脉数,因为肺属金,数为火,火克金。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诊断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最后,文章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只重脉诊而忽视病症的现象,指出‘讲之愈密,失之愈远’。这一批评反映了中医对诊断全面性的要求,强调了症与脉的综合分析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中医诊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还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通过对症与脉关系的深入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