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躯壳经络脏腑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躯壳经络脏腑论-原文

凡致病必有因,因受病之处则各有部位。

今之医者曰:病必分经络而后治之。似矣,然亦知病固非经络之所能尽者乎?

夫人有皮肉筋骨以成形,所谓躯壳也。而虚其中,则有脏腑以实之。

其连续贯通者,则有经有络贯乎脏腑之内,运乎躯壳之中,为之道路,以传变周流者也。

故邪之伤人,或在皮肉,或在筋骨,或在脏腑,或在经络。

有相传者,有不相传者,有久而相传者,有久而终不传者。

其大端则中于经络者易传;其初不在经络,或病甚而流于经络者,亦易传。

经络之病,深入脏腑,则以生克相传。

惟皮肉筋骨之病,不归经络者,则不传,所谓躯壳之病也。

故识病之人,当直指其病在何脏何腑,何筋何骨,何经何络,或传或不传,传以何经始,以何经终。

其言历历可验,则医之明者矣。

今人不问何病,廖举一经以借口,以见其颇识《内经》,实与《内经》全然不解也。

至治之难易,则在经络易治,在脏腑者难治,且多死。

在皮肉筋骨者难治,亦不易死。

其大端如此。

至于躯壳脏腑之属于某经络,以审其针灸用药之法,则《内经》明言之,深求自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躯壳经络脏腑论-译文

凡是疾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而疾病发生的位置各有不同的部位。

现在的医生说:疾病必须区分经络然后才能治疗。这似乎是对的,但他们也知道疾病并非仅仅由经络所能完全解释的吗?

人有皮肉筋骨来构成形体,这就是所谓的躯壳。而其中空虚的部分,则有脏腑来充实。

那些连续贯通的部分,则有经络贯穿于脏腑之内,运行于躯壳之中,作为道路,以传递和循环变化。

所以邪气伤害人体,可能在皮肉,可能在筋骨,可能在脏腑,也可能在经络。

有的会相互传递,有的不会相互传递,有的经过长时间会传递,有的经过长时间最终也不会传递。

大体上来说,邪气中于经络的容易传递;最初不在经络,或者病情严重而流入经络的,也容易传递。

经络的疾病,深入脏腑,就会以生克的方式相互传递。

只有皮肉筋骨的疾病,不归经络的,就不会传递,这就是所谓的躯壳之病。

所以懂得疾病的人,应当直接指出疾病在哪个脏腑,哪个筋骨,哪个经络,或者传递与否,传递从哪个经络开始,到哪个经络结束。

他们的说法清晰可验证,这就是明智的医生。

现在的人不问是什么病,随便举一个经络来作为借口,以显示他们似乎懂得《内经》,实际上对《内经》完全不了解。

至于治疗的难易,经络上的疾病容易治疗,脏腑上的疾病难治,而且容易死亡。

皮肉筋骨上的疾病难治,但也不容易死亡。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

至于躯壳脏腑属于哪个经络,以确定针灸和用药的方法,《内经》中有明确的说明,深入研究自然能够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躯壳经络脏腑论-注解

经络: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脏腑:中医理论中,脏腑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核心。

躯壳:指人体的外部结构,包括皮肉筋骨等,是人体形态的基础。

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针灸: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躯壳经络脏腑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疾病的成因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与传播。文章首先指出,疾病的发生必有原因,而疾病的表现则因受病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作者批评了当时一些医生仅凭经络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片面,未能全面理解疾病的复杂性。

文章详细阐述了人体结构的组成,包括皮肉筋骨等外部结构(躯壳)以及内部的脏腑。经络作为连接脏腑与躯壳的通道,负责气血的运行和疾病的传播。作者指出,邪气(致病因素)可以侵袭人体的不同部位,包括皮肉、筋骨、脏腑和经络,其传播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疾病会在经络之间传播,有些则不会,有些疾病在初期不涉及经络,但在病情加重后可能会波及经络。

作者强调,真正懂得疾病的人应该能够明确指出疾病所在的脏腑、筋骨、经络,并判断其是否传播以及传播的路径。这种精确的诊断能力是医者智慧的体现。然而,当时的许多医生却不顾疾病的具体情况,随意引用经络理论,表面上显得博学,实际上对《内经》的理解并不深入。

文章还讨论了疾病治疗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经络疾病较易治疗,而脏腑疾病则较难,且死亡率较高。皮肉筋骨疾病虽然治疗难度大,但死亡率相对较低。作者认为,要准确判断躯壳和脏腑所属的经络,并据此制定针灸和用药的治疗方案,需要深入研读《内经》,并通过实践来掌握。

总体而言,本文不仅批判了当时医学界的某些弊端,还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传播和治疗的基本原则。文章强调了对疾病进行全面、细致诊断的重要性,并呼吁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内经》,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水平。这种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思考,体现了作者在医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对传统医学的尊重与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躯壳经络脏腑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