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原文

病之分经络脏腑,夫人知之。

于是天下遂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并有借此神其说以欺人者。

盖治病之法多端,有必求经络脏腑者,有不必求经络脏腑者。

盖人之气血,无所不通,而药性之寒热温凉,有毒无毒,其性亦一定不移,入于人身,其功能亦无所不到。

岂有其药止入某经之理?

即如参之类,无所不补。

砒鸩之类,无所不毒,并不专于一处也。

所以古人有现成通治之方,如紫金锭、至宝丹之类,所治之病甚多,皆有奇效。

盖通气者,无气不通;解毒者,无毒不解;消痰者,无痰不消。

其中不过略有专宜耳。

至张洁古辈,则每药注定云独入某经,皆属附会之谈,不足征也。

曰∶然则用药竟不必分经络脏腑耶?

曰∶此不然也。

盖人之病,各有所现之处;而药之治病必有专长之功。

如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

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

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

孰知其功能,实不仅入少阳、太阳、阳明也。

显然者尚如此,余则更无影响矣。

故以某药为能治某经之平凡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

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

故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总之变化不一,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译文

疾病分为经络和脏腑,这是人们都知道的。

于是,天下就有人因为经络和脏腑的理论,而拘泥于这些说法,甚至误解和牵强附会,还有人借此神化自己的理论来欺骗他人。

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需要依据经络和脏腑,有些则不需要。

人体的气血是无所不通的,而药物的性质,无论是寒热温凉,还是有毒无毒,其性质都是固定不变的,进入人体后,其功效也是无所不到的。

怎么可能有药物只作用于某一经络的道理呢?

比如人参之类的药物,无所不补。

砒霜之类的毒药,无所不毒,并不局限于某一部位。

因此,古人有一些现成的通用药方,如紫金锭、至宝丹等,可以治疗很多疾病,效果都非常显著。

通气的药物,没有气不通的;解毒的药物,没有毒不解的;消痰的药物,没有痰不消的。

其中只是略有专长而已。

到了张洁古等人,他们却认为每种药物注定只作用于某一经络,这些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不足为凭。

有人问:那么用药就不需要分经络和脏腑了吗?

回答是:并非如此。

因为人的疾病,各有其表现的地方;而药物治疗疾病,必定有其专长。

比如柴胡可以治疗寒热交替,能治愈少阳病;桂枝可以治疗畏寒发热,能治愈太阳病;葛根可以治疗肢体大热,能治愈阳明病。

这是因为它们能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这是柴胡、桂枝、葛根的专长。

因为它们能治疗某一经络的疾病,后人就认为它们是某一经络的药物。

谁知道它们的功效,实际上不仅限于少阳、太阳、阳明经络。

明显的例子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认为某种药物能治疗某一经络的疾病是可以的,但认为某种药物只能治疗某一经络的疾病则不行。

说某一经络的疾病应该用某种药物是可以的,但说某种药物不再作用于其他经络则不行。

因此,不了解经络而用药,其失误在于过于泛泛,必然没有快速的效果。

拘泥于经络而用药,其失误在于过于死板,反而可能造成伤害。

总之,变化多端,灵活运用,关键在于个人的智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注解

经络脏腑:中医理论中,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脏腑则是内脏器官的总称。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经络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参:指人参,中医认为其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等功效。

砒鸩:砒霜和鸩毒,均为剧毒物质,中医中有时用于以毒攻毒的治疗方法。

紫金锭: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至宝丹: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安神的功效。

张洁古:古代医家,主张每药独入某经的理论。

柴胡:中药名,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状。

桂枝: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畏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葛根:中药名,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肢体大热、口渴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评注

本文探讨了中医治疗中关于经络脏腑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作者首先指出,虽然经络脏腑的理论在中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实际治疗中,不应过于拘泥于这些理论,更不能以此作为欺瞒患者的手段。作者强调,药物的作用并非仅限于某一经络或脏腑,而是具有广泛的治疗效果。

文章通过举例说明,如人参具有广泛的补益作用,砒霜和鸩毒则具有广泛的毒性,这些药物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经络或脏腑。作者还提到了一些古方,如紫金锭和至宝丹,这些方剂具有广泛的治疗效果,能够应对多种疾病。

作者进一步批评了张洁古等医家主张的每药独入某经的理论,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缺乏实际依据。作者指出,虽然某些药物在治疗特定经络的疾病时表现出色,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药物只能作用于某一经络。例如,柴胡在治疗少阳经的疾病时效果显著,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少阳经。

文章最后强调,中医治疗应灵活多变,不能过于拘泥于经络脏腑的理论。作者认为,不了解经络而用药会导致治疗效果泛泛,而过于执着于经络理论则可能导致治疗失误。因此,中医治疗应注重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经络脏腑理论的批判性分析,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作者的观点对于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既要重视传统理论,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避免陷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