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原文

近世之论,心火谓之君火,肾火谓之相火,此说未安。

盖心属火,而位居于上,又纯阳而为一身之主,名曰君火,无异议也。

若肾中之火,则与心相远,乃水中之火也,与心火不类,名为相火,似属非宜。

盖阴阳互藏其宅,心固有火,而肾中亦有火。

心火为火中之火;肾火为水中之火,肾火守于下,心火守于上,而三焦火之道路,能引二火相交。

心火动,而肾中之浮火亦随之。

肾火动,而心中之浮火亦随之;

亦有心火为动而肾火不动,其患独在心;

亦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其害独在肾。

故治火之法,必先审其何火,而后用药有定品。

治心火,以苦寒;治肾火,以咸寒。

若二脏之阴不足以配火,则又宜取二脏之阴药补之。

若肾火飞越,又有回阳之法,反宜用温热,与治心火迥然不同。

故五脏皆有火,而心肾二脏为易动,故治法宜详究也。

若夫相火之说,则心胞之火参令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此则在君火之旁,名为相火,似为确切。

试以《内经》参之,自有真见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译文

近来的理论认为,心火被称为君火,肾火被称为相火,这种说法并不妥当。

因为心属于火,位于身体的上部,又是纯阳的,作为全身的主导,被称为君火,这一点没有异议。

但肾中的火,与心相距较远,是水中的火,与心火不同,被称为相火,似乎不太合适。

阴阳相互依存,心中固有火,肾中也有火。

心火是火中的火;肾火是水中的火,肾火位于下部,心火位于上部,而三焦是火的通道,能够引导两种火相交。

心火动时,肾中的浮火也会随之而动。

肾火动时,心中的浮火也会随之而动;

也有心火动而肾火不动的情况,这时问题只在心;

也有肾火动而心火不动的情况,这时问题只在肾。

因此,治疗火的方法,必须先确定是哪种火,然后才能确定用药。

治疗心火,用苦寒的药物;治疗肾火,用咸寒的药物。

如果两个脏器的阴不足以配火,那么应该用补阴的药物来补充。

如果肾火飞越,还有回阳的方法,反而应该用温热的药物,与治疗心火的方法完全不同。

因此,五脏都有火,而心肾两个脏器的火容易动,所以治疗方法应该详细研究。

至于相火的说法,心包的火会导致人怔忡、面赤、烦躁、眩晕,这种火在君火旁边,被称为相火,似乎更为确切。

试着参考《内经》,自然会有真正的见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注解

心火:中医理论中指心脏所主的火,象征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状态,位于身体上部,属阳。

肾火:中医理论中指肾脏所主的火,与心火相对,位于身体下部,属阴,象征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功能。

君火:在中医理论中,君火通常指心火,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宰全身。

相火:在中医理论中,相火通常指肾火,因为肾为相火之官,辅助心火维持生命活动。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三焦是指上焦、中焦、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是水液代谢和气血运行的通道。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代表宇宙间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苦寒:中医药物性质的一种,指药物味道苦且性质寒凉,常用于清热泻火。

咸寒:中医药物性质的一种,指药物味道咸且性质寒凉,常用于滋阴降火。

回阳:中医治疗原则之一,指通过温热药物或方法来恢复和增强人体的阳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心火与肾火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对心火和肾火的详细描述,揭示了中医对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的重视。心火作为君火,象征着人体的生命力和精神状态,而肾火作为相火,则与生殖和生长功能紧密相关。这种分类不仅体现了中医对人体功能的细致划分,也反映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思想的深刻影响。

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心火与肾火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心火与肾火的动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任何一方的失衡都可能导致疾病。这种观点强调了中医治疗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即治疗不仅要针对症状,更要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

此外,文中提到的三焦作为连接心火与肾火的通道,进一步阐释了中医理论中气血水液运行的复杂性。三焦的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心火与肾火的交流受阻,从而引发各种疾病。这种理论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强调了治疗时考虑全身状况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通过对心火与肾火治疗方法的讨论,展示了中医药物治疗的精细和科学性。根据火的性质和位置选择不同的药物,如苦寒药物用于清心火,咸寒药物用于滋肾火,这种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文中提到的回阳方法,即在肾火飞越时使用温热药物,进一步展示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总之,本文不仅深入解析了中医理论中的心火与肾火,还通过对其相互作用和治疗方法的探讨,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君火相火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4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