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一脏一腑先绝论-原文
人之死,大约因元气存亡而决。
故患病者,元气已伤,即变危殆。
盖元气脱,则五脏六腑皆无气矣。
竟有元气深固,其根不摇,而内中有一脏一腑先绝者。
如心绝,则昏昧不知世事;
肝绝,则喜怒无节;
肾绝,则阳道痿缩;
脾绝,则食入不化;
肺绝,则气促声哑。
六腑之绝,而失其所司亦然。
其绝之象,亦必有显然可见之处。
大约其气尚存,而神志精华不用事耳,必明医乃能决之。
又诸脏腑之中,惟肺绝则死期尤促。
盖肺为脏腑之华盖,脏腑赖其气以养,故此脏绝,则脏腑皆无禀受矣。
其余则视其绝之甚与不甚,又观其别脏之盛衰何如,更观其后天之饮食何如,以此定其吉凶,则修短之期可决矣。
然大段亦无过一年者。
此皆得之目睹,非臆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一脏一腑先绝论-译文
人的死亡,大致是由元气的存亡决定的。
所以患病的人,元气已经受损,就会变得危险。
因为元气一旦脱离,五脏六腑就都没有气了。
竟然有元气深厚稳固,根基不动摇,但内部有一脏一腑先衰竭的情况。
比如心脏衰竭,就会昏迷不醒,不知道世事;
肝脏衰竭,就会喜怒无常;
肾脏衰竭,就会阳痿;
脾脏衰竭,就会食物无法消化;
肺脏衰竭,就会呼吸急促,声音嘶哑。
六腑衰竭,失去其功能也是如此。
衰竭的迹象,也一定有明显可见的地方。
大致上元气还在,但神志和精华不再起作用,只有高明的医生才能判断。
另外,在所有的脏腑中,只有肺脏衰竭时,死亡的时间尤其紧迫。
因为肺是脏腑的华盖,脏腑依赖肺气来滋养,所以肺脏衰竭,脏腑就都没有了依靠。
其他的衰竭则要看衰竭的程度如何,还要看其他脏腑的盛衰情况,以及后天的饮食如何,以此来判定吉凶,那么寿命的长短就可以决定了。
但大致上也不会超过一年。
这些都是亲眼所见,不是凭空猜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一脏一腑先绝论-注解
元气: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元气指的是生命的基本能量或生命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元气的盛衰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寿命。
五脏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这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主要器官的分类,五脏主要负责储存精气,六腑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排泄。
华盖:在中医理论中,肺被称为‘华盖’,比喻其位于五脏之上,如同伞盖保护下面的器官,肺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其他脏腑的健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一脏一腑先绝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元气与人体健康及寿命的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气’的核心地位。元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其盛衰直接关联到人的生死。文章通过分析元气与五脏六腑的关系,阐述了各器官功能丧失对人体的具体影响,如心绝导致意识丧失,肝绝影响情绪控制等,这些都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病理表现。
文中特别强调了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华盖’,突出了肺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肺不仅是呼吸的器官,更是气的主要来源,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脏腑相互关联的理论。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通过观察患者的饮食和脏腑功能来判断病情和预后,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的综合分析,中医师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展示了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综合性和细致性。通过对元气和脏腑功能的深入分析,本文为理解中医理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同时也展示了中医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