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肾虚非阴症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肾虚非阴症论-原文

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风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

病者遇此,亦自谓之阴症。

罔顾其现症何如,总用参、术、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

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

房后感风,岂风寒必中肾经?

即使中之,亦不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法耶?

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

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

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

即如伤寒瘥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

此乃久虚之人,复患大症。

根据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

而古人治之,用竹皮一升,煎汤服。

然则无病而房后感风,更不宜用热补矣。

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证现脉。

如果六脉沉迟,表里绵畏寒,的系三阴之寒证,即使其本领强壮,又绝欲十年,亦从阴治。

若系所现脉证,的系阳邪,发热烦渴,并无三阴之症,即使其人本体虚弱,又复房劳过度,亦从阳治。

如《伤寒论》中阳明大热之证,宜用葛根、白虎等方者。

瞬息之间,转入三阴,即改用温补。

若阳症转阳症,亦即用凉散,此一定之法也。

近世惟喻嘉言先生能知此义,有《寓意草》中黄长人之伤寒案可见。

余人皆不知之,其杀人可胜道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肾虚非阴症论-译文

现在的医生,对于那些在房事劳累之后,或者遗精之后,感冒风寒而发热的人,称之为阴症。

病人遇到这种情况,也自认为是阴症。

不顾他们现在的症状如何,总是使用人参、白术、附子、肉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的药物,这可以说是非常荒谬的。

所谓的阴症,是指寒邪侵入三阴经。

房事后感受风寒,难道风寒一定会侵入肾经吗?

即使侵入,也不过是驱散少阴经的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然使用麻黄、细辛来发表,怎么可能使用辛热温补的方法呢?

如果使用温补,那就是将风寒补入肾中了。

何况阴虚的人感受风寒,也必然是由太阳经进入,仍然属于阳邪,其热必然很重,再加上燥闷烦渴,更应该清热散邪,怎么可以反而使用热药呢?

如果真的直接侵入三阴经,那么绝对不会有壮热的道理,必然会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状,才可以使用温散的方法,但也绝对没有使用滋补的方法。

就像伤寒病愈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称之为女劳复。

这是久虚的人,再次患大病。

根据现在人的看法,更应该使用峻补的方法。

而古人治疗这种情况,使用一升竹皮,煎汤服用。

那么没有病而房事后感受风寒,更不应该使用热补了。

所以凡是治病的方法,总是看当前的症状和脉象。

如果六脉沉迟,表里都畏寒,确实是三阴经的寒证,即使他身体强壮,又禁欲十年,也应该按照阴证治疗。

如果所表现的脉象和症状,确实是阳邪,发热烦渴,并没有三阴经的症状,即使他身体虚弱,又房事过度,也应该按照阳证治疗。

如《伤寒论》中阳明大热的症状,应该使用葛根、白虎等方剂。

瞬息之间,转入三阴经,就改用温补。

如果阳证转为阳证,也就使用凉散,这是一定的法则。

近代只有喻嘉言先生能明白这个道理,在《寓意草》中有黄长人的伤寒案例可以证明。

其他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杀人可真是无法形容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肾虚非阴症论-注解

阴症:在中医理论中,阴症通常指因寒邪侵袭体内阴经而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寒性症状,如恶寒、倦卧、厥冷等。

三阴经: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这三条经络在中医理论中属于阴经,主要与体内的阴液和寒邪有关。

少阴发热:指少阴肾经受到风寒侵袭后出现的发热症状,中医治疗常用麻黄、细辛等药物来发散风寒。

女劳复:指在伤寒病愈后,因房事不慎而导致病情复发,表现为寒热交替的症状。

竹皮:中药名,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病、烦渴等症状。

葛根、白虎:葛根汤和白虎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经的热症,具有清热解表的作用。

喻嘉言:明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寓意草》等医学著作,对伤寒病有深入研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肾虚非阴症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阴症和阳症的讨论,揭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作者批评了当时医者不加辨证就盲目使用温热峻补药物的做法,强调了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脉象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的‘阴症’和‘阳症’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基本概念,阴症多指寒邪侵袭阴经,表现为寒性症状;阳症则多指热邪侵袭阳经,表现为热性症状。作者通过具体病例,如房劳后感冒风寒、女劳复等,说明了即使是同一病因,因个体差异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此外,作者还引用了《伤寒论》中的治疗方法,如少阴发热用麻黄、细辛发表,阳明大热用葛根、白虎等方,这些都是中医经典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精细和科学性。

最后,作者提到喻嘉言先生对伤寒病的治疗有深刻理解,并推荐其著作《寓意草》中的案例,这反映了作者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尊重和对现代医学实践的批判。整体而言,本文不仅是对中医治疗方法的深入探讨,也是对当时医学实践的一种反思和批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肾虚非阴症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2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