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症不同论-原文
凡病之总者,谓之病。
而一病必有数症。
如太阳伤风是病也,其恶风、身热、自汗、头痛是症也,合之而成其为太阳病,此乃太阳病之本症也。
若太阳病而又兼泄泻,不寐、心烦、痞闷,则又为太阳病之兼症矣。
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此乃疟之本症也。
若疟而兼头痛、胀满、嗽逆、便闭,则又为疟疾之兼症矣。
若疟而又下痢数十行,则又不得谓之兼症,谓之兼病。
盖疟为一病,痢又为一病,而二病中有本症,各有兼症,不可胜举。
以此类推,则病之与症,其分并何啻千万,不可不求其端而分其绪也。
而治之法,或当合治,或当分治,或当先治,或当后治,或当专治,或当不治,尤在视其轻重缓急,而次第奏功。
一或倒行逆施,杂乱无纪,则病变百出,虽良工不能挽回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症不同论-译文
所有疾病的总称,叫做病。
而一种病必定会有多个症状。
比如太阳伤风是一种病,其症状包括恶风、身热、自汗、头痛,这些症状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太阳病,这就是太阳病的基本症状。
如果太阳病还伴有泄泻、失眠、心烦、痞闷,那么这些就是太阳病的兼症。
比如疟疾是一种病,其症状包括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这些症状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疟疾,这就是疟疾的基本症状。
如果疟疾还伴有头痛、胀满、咳嗽、便秘,那么这些就是疟疾的兼症。
如果疟疾还伴有下痢数十次,那么这就不再是兼症,而是兼病。
因为疟疾是一种病,痢疾又是另一种病,而这两种病中都有各自的基本症状和兼症,不胜枚举。
以此类推,疾病与症状的分类何止千万,必须找到其根源并理清其脉络。
而治疗的方法,有时需要综合治疗,有时需要分开治疗,有时需要先治,有时需要后治,有时需要专门治疗,有时不需要治疗,关键在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按顺序进行治疗。
如果治疗顺序颠倒,杂乱无章,那么病情会变得复杂多变,即使是再好的医生也无法挽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症不同论-注解
病:在中医理论中,病是指人体因内外因素导致的功能失调或形态损伤,是疾病的总称。
症:症是病的外在表现,是疾病的具体症状或体征,如发热、头痛等。
太阳伤风:中医病名,指因感受风寒之邪,导致太阳经(主要指足太阳膀胱经)功能失调的病症。
恶风:症状之一,指患者对风特别敏感,遇风即感不适。
身热:症状之一,指身体发热。
自汗:症状之一,指不因劳作或环境温度高而自然出汗。
头痛:症状之一,指头部疼痛。
泄泻:症状之一,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不寐:症状之一,指失眠。
心烦:症状之一,指心情烦躁不安。
痞闷:症状之一,指胸腹部胀满不适。
疟病:中医病名,指因感受疟邪所致的以寒热往来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往来寒热:症状之一,指寒热交替出现。
呕吐:症状之一,指胃内容物通过口腔排出。
畏风:症状之一,指对风感到恐惧或不适。
口苦:症状之一,指口中感觉苦味。
胀满:症状之一,指腹部胀满不适。
嗽逆:症状之一,指咳嗽并伴有气逆。
便闭:症状之一,指大便不通。
下痢:症状之一,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兼症:指在主要病症之外,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
兼病:指在主要疾病之外,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病症不同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病与症的详细区分,展现了中医理论中病与症的复杂关系。中医强调病与症的区分,认为病是疾病的总称,而症是疾病的具体表现。这种区分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文中提到的太阳伤风和疟病,是中医经典病名,分别代表了外感风寒和疟邪所致的疾病。通过对这些病症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医对疾病的分类和诊断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文章还强调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包括合治、分治、先治、后治、专治和不治等,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这种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以确保治疗效果。
此外,文中提到的‘倒行逆施,杂乱无纪,则病变百出,虽良工不能挽回矣’,强调了治疗过程中顺序和策略的重要性。错误的治疗方法不仅无法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病与症的详细分析,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种对疾病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灵活运用,是中医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